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新出秦代竹简与封泥上,有"泰山守"与"泰山司空"之官名,二者皆为秦代管理泰山所置职官。"泰山守"应为守山之专官,而"泰山司空"则为管理泰山土木工程之官吏。秦代这一制度,为泰山设立专官之始。  相似文献   

2.
杨朝龙 《科技信息》2012,(16):313-313
中国自古就有着贬谪文学产生的土壤,而这种贬谪文学在宋代唱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尤其是以苏轼和"苏门四学士"为主的文人的诗文。细究其贬谪词的悲剧来源,在于他们都经历了一种极其艰苦的贬谪生活,而这种生活带给他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精神的折磨。二是诗文遭禁,失去创作自由。这种人生经历使得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的创作转入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于是,内向的悲愤聚敛代替了外向的激情发越,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则让位给了对自我、心灵、生命、人生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3.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5-F0002
王顺贵,男,1966年生,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华全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缤纷繁复的文学现象和各具一色的文学时代。 秦代,是文学沉闷、萧条的时代。秦代文学的萧自然引起人们对秦文化历史发展的考察和思索。由于秦地处西方,在习俗和政治上崇尚武力、军功,因此许多人认为秦文化底子薄,并视之为秦代文学萧条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似乎很明确,以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秦代文化的历史状况究竟怎样?它和秦文学发生过怎样的联系?这两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探讨的结果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对秦代文学萧条的原因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青铜器铭文从铭刻作记号,到记载历史事件,再到抒发个人的感受,金文一步一步走向文学,终于在西周中期形成创作高峰,在青铜器皿上制作长篇铭文,成为贵族们竞相仿效的时尚,铭文创作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具有审美意义。铭文是最早的私家著述,它开启了私人创作的传统。商周金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个人创作。  相似文献   

6.
贞观之治及其后经济文化大繁荣局面的出现,与唐初秦王府学士团的活动密切相关。秦府学士团是秦王打天下、坐天下的御用群体,是他政治军事上的智囊团,学术文化上的研究机关和创作班子;秦府学士团的内部关系同心协力、融洽和谐,而且这种良好的内部环境持续存在;学士团的谋划军国大计、进行学术理论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活动有其巨大功效;学士团延续形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通过具体史实强调了“为政在人”这一历史经验的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继征 《科技信息》2013,(8):352-352
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思想上的不一致,继而演化成政治上的朋党之争,他们互相倾轧,作为政治的受害者,苏轼及其四学士都遭受到贬谪,继而影响到他们的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8.
从整个历史的文明进程来看,中国古代秦代的服饰制度的首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是世界服饰文化所罕见的。至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大量的服饰和礼仪方面的改革,对秦代服饰礼仪的思考,通过现今可考证的与秦代的服饰及礼仪相关的文物,介绍了秦代服饰的主要制造原料,考证了秦代在着装管理方面显示出来的社会礼仪及相关等级关系,最后总结了秦代服饰的相关礼仪在当时特定历史时代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毛道伟 《广东科技》2010,19(19):26-28
<正>人物简介:岳芳敏,女,1968年生于新疆,祖籍安徽。英语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任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主持过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省社科规划、校/院立项课题,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级社科规划、软科学、香港高校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主要研究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公共财政制度、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经济等。先后在《管理世界》、《学术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大庆地区的长篇小说创作按照创作内容可以分为石油文学和非石油文学。石油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王立纯、赵香琴、任希光、隋荣等人,非石油文学代表作家是黑鹤、王芳、王如、王鸿达等人。王立纯在这两个领域都有创作成果,但仍偏向后者。石油文学的作者多为油田职工,他们是建国初期工业题材文学的继任者;非石油文学的作者多为非石油行业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主题更为多元,也更为自由,而且产生了一定的成绩。这两类小说家是新世纪以来大庆长篇小说作家中的主要类别,他们的创作主题也分别集中在石油文学和非石油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1.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对应统属关系,东宫武装的整体地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赵廷枢及其《所园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廷枢,清代大理地区白族诗人,“白族赵氏作家群”代表人物,有诗集《所园诗集》四卷,现存诗505首,曾任江西省安福县、萍乡县县令,后因事免职。其诗歌作品内容广泛,表现了大理地区的风物景色、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异地为官的经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沿途景物的描绘,讴歌了祖国的美丽河山,也有作为失意官员、文人的辛酸经历。诗歌风格、体裁多样,娴熟掌握了汉语诗歌的写作技巧,在白族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乾嘉时期的水师名将李长庚,在数十年的缉盗生涯中坚持诗歌创作,留下了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清朝一代水师名将的军事生涯与心路历程,从文学的角度反映出清朝的海防状态和将领心理。其诗作主题丰富,包括海战诗、交游诗、写景诗、咏怀诗等多种题材。其海战诗以诗纪史,真实地记录了海洋战争的现场与将士临战时的心理活动;交游诗感情丰富,包含劝勉、报国、思乡等多种情绪;写景诗意趣盎然,充满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热爱;咏怀诗直抒胸臆,抒发对战事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曹梦 《晋中学院学报》2004,21(3):207-209
《全唐诗》中有一百多首宫怨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极度奢华的生活并不能掩盖精神生活的匮乏,这里有残酷的宫禁斗争,有"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悲哀,有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也有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5.
北宋有“献著赐官”现象,时人将自己的诗歌、赋颂、文章等进献给皇帝,就有可能直接获得官职。宋人献著的原因,盖因献著能够得官、“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和创业君心的艺文风尚等。“献著赐官”既是特殊的选官方式和政治现象,也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推动宋代文学的繁荣、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宋型文风的演进都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元祐体是指苏轼文人集团于元祐年间以京城为主的唱和活动所形成的诗歌风格,突出表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受此风气影响,秦观元祐诗也有较明显的元祐体特征,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也残留着元祐体的一些弊端。但总体而言,秦观此期具有明显元祐体特征的诗歌并不多,成就上也无法与苏黄比肩,故世人谓其诗不似宋诗,但秦诗也规避了宋诗过于追求奇字、险韵、僻典等缺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郑思肖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诗文自具特色,创作分为三个高潮。郑思肖的文学理论观点比较独特,表现在人和文的关系、文和道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主张三方面。在宋元易代的特定环境下,这种文学思想维系并支撑着他的创作、爱国主义思想和忠贞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8.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9.
京江画派与京口隐逸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京江画派是清朝中叶活跃于镇江的画家群体,多以本邑自然山水为取法对象,画风直接宋元,但影响囿于本邑而不远播,在画史上被定位为地方小画派.由于地理、历史、宗教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京口在历史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隐逸文化.作为当时京江文坛领袖的王文治笃信佛教,而京江画派的主要画家或是其挚友,或为其门生,皆受其影响崇尚隐逸,这也是京江画派影响不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职田是宋代地方官员普遍享有的一项俸禄。但宋代提刑官这一地方掌管司法监察的重要路级长官,却长期不享有职田。其原因在于宋政府为保证职田租种、分配的公正,利用提刑官来监理地方职田。为防止其借机为己牟利,因而取消了其职田俸禄。提刑官在地方职田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监管作用,其参与了地方职田分配、土地丈量、政策制定、查处不法行为等多个方面。提刑官的监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地方职田租种、分配的公正,“不同其利则公其心”的管理策略也是宋代官员俸禄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