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在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可作为信使物质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它主要通过NMDA受体而生成,引起靶细胞的cGMP水平升高,产生生理效应.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它可作为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的递质而起作用:一氧化氮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外,还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缺血性脑损伤最为多见。近年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急性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2]。NO是目前公认的一种信息传递分子,在脑缺血损伤中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3,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中,除具有细胞毒性、加重脑缺血损伤、参与神经内分泌活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在胚胎早期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下丘脑室旁核(PVN)是重要的心血管活动调节中枢。PVN分布有一氧化氮(NOS)神经元,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NO)。NO通过抑制各级交感神经中枢,以及影响神经内分泌活动,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80位受试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探讨了太极拳锻炼加激素补充综合疗法对绝经女性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极拳锻炼补充激素受试组实验结束后血浆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实验16周后,血浆一氧化氮下降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太极拳锻炼与补充激素综合疗法对提高和维持绝经女性血浆一氧化氮具有积极干预作用,从而对防治绝经女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活动调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是20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氧化氮在心血管活动调控和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中都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即有有利的一方面,又有有害的一方面.在一氧化氮合酶作用下产生的一氧化氮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受细菌内毒素或细胞因子等诱导,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上调并产生大量一氧化氮引起细胞损伤和循环衰竭.目前有许多临床实验正在评价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硫辛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两种纽形动物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短无头沟纽虫(Baseodiscus curtus)的阳性反应位于体表上皮细胞和神经系统的脑神经节和侧神经索中,纵沟纽虫(Lineus sp.)的阳性反应只位于体表上皮细胞中.比较了纽形动物与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定位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一氧化氮引发的神经兴奋性毒性作用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后期神经元溃变退行的共同途径。方法为探究肌酸对于神经兴奋性毒性的调节效应,利用一氧化氮供体GSNO处理SH-SY5Y神经细胞建立硝化应激条件,检测肌酸对于神经细胞硝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并验证其作用机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肌酸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效应,添加肌酸能显著提高硝化应激条件下神经细胞活力,降低神经细胞染色质凝结。研究发现,肌酸对于硝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是通过肌酸激酶催化,以提升细胞能量荷载实现的。结论肌酸处理可显著提高应激条件下神经细胞内的ATP含量,降低AMPK磷酸化水平,且其保护作用可被肌酸激酶抑制剂DNFB所拮抗。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氧化氮既是气体 ,也是一个自由基 ,是机体内一种作用广泛而性质独特的信号分子 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发挥或利或害的双重作用 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最关键的信号分子 ,除此之外 ,它还是神经系统的信号分子 ,抗感染的武器 ,血压的调节因子和血流进入各种器官的守门人 但如果其生成不足或过量 ,则呈现病理毒素的反应 ,引起免疫功能异常 ,神经毒、心血管、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疾患等  相似文献   

10.
具双鱼座特质的一氧化氮 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研究主题一氧化氮(NO)是个具有像双鱼座两条鱼游向不同方向特质的矛盾分子。在1980年前,一氧化氮还是个恶名昭彰、会破坏大气层、制造酸雨的环境污染毒物和致癌嫌犯,喜欢在不友善的地方亮相,如车子的废气和香烟的烟。  相似文献   

11.
根据酸催化原理,利用自行设计的装置,测定了酸催化甲酸分解生成一氧化碳的模拟反应的速度常数KM.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表明,KM值反映了酸的催化活性的大小,可作为制备或选用新的催化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花生根瘤菌某些Hup~+和Hup~-菌株作回接,有接种的植株其根瘤数比对照多。所试菌株在共生条件下表现吸氢和乙炔还原活性。离体根瘤 72 h内其吸氧活性表现起初较低,随后逐渐升高,而后又逐渐下降;但乙炔还原活性则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根瘤吸氢依赖于氧并受CO的抑制。10%外源分子氢可提高乙炔还原活性20~60%。不同生长期的吸氢和乙炔还原活性以盛花期为最高。  相似文献   

13.
过渡金属氧化物四氧化三钴(Co_3O_4)在CO氧化反应中展示了较好的低温活性.Co_3O_4催化剂用于富氢气氛下CO选择氧化反应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采用液相沉淀-热解氧化方法制备了2种不同形貌的纳米Co_3O_4.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考察了包括沉淀剂种类、老化时间、焙烧温度等合成条件对生成Co_3O_4形貌、晶粒尺度的影响.制备的Co_3O_4的外形与沉淀前驱物外形直接相关.焙烧温度越高,Co_3O_4的颗粒越大.研究了制得的Co_3O_4在富氢气氛下CO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对比以上方法制备的Co_3O_4的催化性能发现,催化剂的粒径和比表面积与催化剂的活性存在关联.使用尿素沉淀法并经250~300℃空气热解氧化制得的Co_3O_4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以氧化铈为载体,通过化学浸渍法将贵金属钯担载在载体上,经后处理,得到以钯为主成分的稀土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了铜组分的添加、贵金属Pd含量、载体种类、焙烧条件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SEM技术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以超细氧化铈为载体含量为2的钯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在30℃时转化率达到84,40℃可使一氧化碳完全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方法:对103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病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有明确一氧化碳中毒史,经一段清醒期,出现精神恍惚,反应迟钝,缺乏主动性,认知、定向力缺损,人格不完整.智能衰退,并有显著的运动障碍,行动缓慢,震颤,强直,肌张力障碍,肢体瘫痪等脑弥漫性损害症候群。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可引起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且易误诊,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机锡化合物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二烃基锡,三烃基锡,四烃基锡在抗癌,杀菌,防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本文介绍有机锡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抗癌,杀菌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现代编辑活动的信息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社会的编辑活动具有其独特的信息化特点。现代编辑活动一方面有别于社会其他个体的信息活动,当今信息时代又赋予编辑活动以信息化特征。现代编辑活动的信息化特征归纳为数字化特征、资源化特征、可策划性特征、前沿时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定形活性铝土矿粒作载体 ,经一次性浸渍制成CO耐硫变换催化剂 .在小合成氨厂“中 +低 +低”变换工艺中使用 .迄今年余 ,变换活性良好、汽 气比要求低、无特殊工艺要求 .负荷保持在 90 0 - 10 0 0h- 1 之间 ,碳氨日产量均达 2 30 - 2 5 0t.系统运行良好 ,操作稳定 ,满足生产的要求 .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制备出负载镍金属介孔氧化铝催化剂,同时采用过量浸渍法在已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和普通氧化铝上负载镍金属。采用BET、TEM、XRD、XPS、TPR、ICP-OES多种测试技术对3种催化剂结构特征、镍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甲烷化反应验证3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负载镍金属介孔氧化铝催化剂相对于普通氧化铝结构稳定、孔径分布窄。原位合成的负载镍金属催化剂负载量大,镍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力强。但金属的价态为难还原的偏铝酸镍,对甲烷化反应催化性能不高。过量浸渍法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催化剂孔结构稳定,镍分散性好,价态以易还原的氧化镍为主,其催化性能要高于普通氧化铝,表明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在催化领域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钯-铜-稀土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乙酸钯、乙酸钕和对甲苯磺酸铜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聚1-氧代-2-苯基丙撑(STCO).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同时研究了催化体系的配比、2,2’-联吡啶和对甲苯磺酸铜的用量以及不同的稀土盐和单体对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此外,对催化剂的复配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钯为主催化剂,并加入适量稀土盐与对甲苯磺酸铜,同时优化催化体系各组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活性,降低STCO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