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11-111
20 0 4 -中国 :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拟定于 2 0 0 4年5月下旬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会议将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大连旅游局、《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中国软科学》杂志社协办。  一 会议主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休闲与旅游  讨论专题 :1 小康社会中的休闲价值观 ;2 文化视野中旅游问题 ;3 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空间、产业群及其前景 ;4 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5 休闲的文化价值与对人文关怀的意义 ;6 小康社会与休闲教育体系 ;7 中国休闲经济理论探索的研究现状 ;8 中西方旅游规…  相似文献   

2.
朱利安认为,西方的时间分为物理的时间和形而上学的时间,都强调时间的断裂性(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异域的文化,开启了理解时间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古代重视过程性,把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在否定了断裂(间)的同时也就否定了西方式的时间。中国人所讲的"时"是过程中的调节性,表现为时节、时机,人们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顺应。朱利安对于中西时间观间距的发掘,凸显了中国古代时间观的独特性,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标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科学传统。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构成、学科取向及研究兴趣入手,指出社会文化系统、话语系统以及研究传统的差异,使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成为迥异于西方科学的另一种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闻人军著:《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373页,88元,ISBN:978-7-5325-8348-5《考工记》堪称中国先秦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技经典文献,其影响长盛不衰。近代以降,该书更受到科技史界的重视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为数可观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从各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考工记》,至今方兴未艾。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已家喻户晓。近年来,围绕着与指南针史密切相关的司南之谜,学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于仿人机械的幻想自古有之,工业革命后传统工匠突破了依靠复杂工艺来提供自动机械的动力源问题,电动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早期机器人诞生成为现实。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清末通过报刊、电影、小说等形式传入中国;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新闻报刊,搜集与机器人题材有关的电影及小说,进而分析近代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及影响,探讨民国时期民众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并以西方“他者”作为文化参照背景研究了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理论特质,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缺陷,揭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李学通著:《翁文灏年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30页,定价46.50元,ISBN∶7-5328-5149-4。对于西方的科学史家来说,最熟悉的1978年前的中国科学家仍然是丁文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的经典传记《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Ting Wen-chiang:Science and China’s New Cul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1970年)。然而,丁文江的亲密伙伴翁文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却没那么知名,尽管他的科学成果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的本性1.两种传统:人与实在的分离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就在探索着无穷无尽的自然之谜,进而探索对自然的探索。于是,一个寻常而离奇的问题产生了:知识是什么?这就是知识的本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又同崭露头角的思潮一样新颖,它构成了认识论研究的核心,从古代希腊直至当今表面上形态各异的认识论学说。灿烂的希腊古代文化,以她的哲学明灯光照历史长河。在众说纷纭的知识学说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堪称为古典传统的脉络,西欧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经受这种古典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键 《科学大观园》2014,(21):69-69
<正>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11.
西方思想史上的知识理性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梳理西方思想史上知识理性发展的脉络,揭示其起源和发展的轨迹。尤其表明,知识理性如何走上西方思想文化上独尊的地位,这种地位又如何被省思和挑战,以及知识理性如何走向同人文精神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
张大庆著:《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54页,定价29.00元,ISBN:7-5328-5389-6。在这项对民国时期医学的全面研究中,张大庆提出疾病是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动因。其他的研究进路或强调这一时期的国家建构议程,或强调普遍的科学主义,或强调生物医学的进步。与他们不同的是,张大庆坚持认为,是疾病本身决定了中国卫生和预防工作的组织,从而决定了西方医学最终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培根的“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读解为“知识就是权力”,如同读解为“知识就是力量”一样,它也就立刻获得了对于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现状的强大解释力。如果再加上福柯的视角,则更可以将这一理解引向深入,甚至于打开历史的纵深。也就是说对于培根、福柯们表述为西方现代性的知识权力,对于我们而言却同时是关于前现代与现代的双重描述。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走向政治权力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即权力现象的一个注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是它的结果。在这里,学术与教育自身既没有构成直接目的,也没有构成间接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西方力学在华的传播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关键。《奇器图说》是中西力学知识会通的里程碑式作品,对于研究明清西方科学知识在华的传播极具代表性。在比较明末中西力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不同路径;以明清学者对《奇器图说》的认知为例研究受众群体对西方力学的认知特点,并分析明清受众特质对其影响,揭示出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力学知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与阻碍,及传播模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的数学诠释:数学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16至19世纪,在中国仿制与使用西方火器的技术交流中,西方弹道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相关知识、经验相结合,这集中反映在明清时期的兵书文献中.从描述术语的角度,主要就明清之际兵书文献中关于弹道学知识的描述进行辨析与探讨,从瞄准技术、弹道轨迹描述和对飞行的解释几个方面概述中国在明清之际既继承了传统火药抛射武器的定性描写,也吸收了西方弹道技术与理论,希冀以此反映出中国弹道学知识在16世纪西方弹道学知识传入之后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使用西方的观念体系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将其纳入经验科学的范畴。而对所谓“李约瑟难题”的解析,也简单地认为是中国缺少实验科学的基础。对指南针的研究表明,使用西方概念来研究中国问题,既不客观也很不恰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欧洲迥乎不同,亟待依照本国的文化体系传承、科技发展路径,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建构自己的一套观念体系,以便树立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并梳理出民族文化和科技传统,促进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光学知识在十九世纪中叶后大量地传入到中国。除了近代西方光学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西方光学仪器的相关知识。显微镜是西方光学理论中重点介绍的光学仪器。显微镜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西译中述"方式进行传播,其内容主要涉及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傅兰雅撰写的《显微镜说》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本著作向中国人传授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显微镜在中国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像康有为这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宋元数学与珠算的比较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数学是一种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是一种技艺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数学在经历宋元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之后走向明代实用的珠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目前的研究评价多是暗用了西方古代数学的欧几里得模式的评价准则,因而过低地评价了珠算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评价应从中国文化系统的特定氛围出发,运用没有西方古代数学价值观念的评价准则,给予珠算客观的历史评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波动光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评析与综述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首先,介绍"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其次,探寻"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途径与形式;第三,对于有关"波动光学知识"的传播内容进行总结,尤其是"以太"与"光浪"基本概念以及"两说之争"内容的中文翻译,从而得出对于这一传入过程特点的认识;最后,阐述"波动光学知识"对晚清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