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身认知观发展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些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观是否与传统的认知观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区分了具身认知观的两种不同进路: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进路,提出了我们的评价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05-110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呈现了从以"表征"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到以"行动"为核心的范式转换和拓展。这种我们称之为认知科学的"实用主义转向",一方面关注行动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与古典实用主义的认知观的切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生成认知理论与珀斯的符号心智观在许多方面形成的呼应,不但揭示了生成认知理论的实用主义路径,更展现了古典实用主义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当代效应。  相似文献   

3.
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等人提出认知的"生成"概念,主张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人的认知系统,认知来源于"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因而对人类认知的考察应当将科学反思和观照经验相结合,借鉴佛教静心、正念的方法。佛学认知观视身体为"心"、"色"的蕴积,认为心智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身体为基础,蕴积身体观与具身性观念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诉求。进而,生成认知对认知的根基进行反思,批判了认知科学中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佛学中道认识论的合理性,以"动态耦合"诠释"和合缘起",从身体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体现了具身进路与佛学认知观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认知的具身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一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0-105
表征被看作是心灵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媒介,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传统认知科学因"认知的本质即表征"的理念而被称为计算表征主义,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对计算表征主义理论进行了质疑并提出种种替代性方案。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对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进行梳理,承认表征在认知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将传统的计算表征改造为时间性、具身的"行动导向的表征",将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从单纯的心智计算转向心灵、身体和世界三者的构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张具身认知思潮的演变其实是认知观的嬗变历程。认知观本身是有关身心关系的一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这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表达了认知科学对身心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思路或尝试。遵循着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演变历程,可以窥见心智加工与身体之间关系的嬗变,即从分离到契合,这反映出认知科学在人类自身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的拓展,从文化层面,也折射出认知观背后文化意识的缺失、研究立场的不定、还原论风险及研究路向的变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延展心灵假说在过去二十年挑战了认知科学主流的颅内主义认知观,认为心灵/认知并不仅发生在脑内,而是可以延展到环境中与一些物理设备构建起耦合系统。然而,关于延展心灵的见解,却因为我们对于心灵、认知以及脑的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理解的含混,导致语词含义摆荡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两端。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梳理,反驳颅内主义认知标志观,厘清脑与心灵/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并最终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作为器官的脑"和"发生功能的脑"消解这种"语词之争",为延展认知研究的概念可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侃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38-43,127
延展心智论题认为,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耦合”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心智从大脑跨越到了外部世界.因此,外部世界成为心智的一部分.延展心智论题希望通过这个假设,把自己与“消极的外在主义”和“颅内主义”相区别开,它力图改造认知仅仅发生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观点.颅内主义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激进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以大脑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正统认知主义明确了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对延展心智论题的提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刻画了其主要论证策略和框架,解读了延展心智论题的论证策略,并分析了颅内主义反驳延展心智论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计算-表征认知理论的认知语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在其认知语境中产生的。本文以认知科学的中心假说--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CRUM)作为“文本”,对其进行语境分析,提出“认知语境”的概念,揭示了CRUM的认知语境结构及其工作机制,并对CRUM的认知语境作了进一步扩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11.
感官隐喻认知系统在汉语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汉民族的认知规律。跨概念域的映射是其实质,体验性心智是其哲学基础,感觉统合是其神经心理学基础,中国古代心学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2.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学在探索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智活动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本文从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沿革入手,揭示认知心理学关于心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并就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心智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生成认知科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成认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具身心智的统一的两重性.它提倡这样一种科学文化:认知科学既把我们的身体视为生物物理结构,同时又视为由某个个体经历的经验结构,具身心智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现象学的.具身心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一个认识论的循环.生成认知科学正是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循环发展起来的.瓦雷拉等人发展的生成思想特别强调了它与现象学和东方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认知和心智的边界——当代认知系统研究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知主义不自觉地以为发生在头脑中的认知过程对整个认知任务的认知实现是充分的。然而,随着认知任务的难度和复杂性的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认知任务的实现须依赖更广泛的系统条件;这使得系统性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研究的一个基本维度,并因此引发了关于心智和认知的本性及其边界的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研究,主要分为现象学进路和心灵哲学进路.前者以"意向性"为核心,具体在人工智能道德地位领域主要研究其与人类之间的同构关系,并不认可人工智能的独立道德地位;后者以"心智"概念为核心,研究人工智能能否具备与人类相当的心智水平,认为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心智.然而,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生成主义理论的兴起引导了关于知觉研究的"行动转向",该进路主张利用行动概念来理解知觉,认为行动应当成为理解知觉的新范式。这一进路拥有诸多优点,但也遭受到一些反驳,其中古德尔与米尔勒的双视觉系统理论似乎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否证了生成主义主张。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知觉与行动的关系,并主张生成主义理论在适度修正其"行动"概念后,可以和双视觉系统理论兼容,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的知觉经验。  相似文献   

18.
怎样给复杂性研究作历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性观超越了系统观,代表着科学方法论跨上的一个新台阶.系统观的核心概念是"涌现",而复杂性观的核心概念是"混沌的边缘"(即有序性与无序性的彼此适中的结合)或自组织.莫兰在复杂性观的视域内改造了系统论,这突出表现在他补充提出了"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制约整体性原则,意味着容许系统中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复杂的系统观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9):124-128
不同于语言工具论,语言建构论促使认知科学重新审视语言的地位和意义的认知功能,其结果是推动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转向话语分析,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开始关注话语分析,并把其看作是对意义研究的对象和手段。量子认知理论在技术上为语言建构社会实在提供可行的逻辑路径。量子认知方法把概念看作是语境、状态和属性的三位一体,心灵哲学的本体论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用语言的特性解释认知心理现象;反过来,隐喻、心智、身体等认知因素也影响甚至决定着语言对社会实在的建构,以求从多元视角揭示语言意义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20.
团队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其认知特征和管理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团队认知与管理的基础在于团队知识的表征方式。在认知科学的视角下,团队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这两种主要的团队知识表征方式有其特定的概念内涵,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在研究团队行为时需要越过具体的行为本身,探究团队知识表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