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佩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康德哲学以来的二元论的知识论预设只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它严重地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合法地位和其发展与繁荣。他所提出的认知人类学理论即是对二元知识论的一种改造,认知人类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供广泛的合法性基础。认知人类学将为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公众的风险认知差异是引起风险争议及众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风险认知差异的成因可追溯到形成其不同认知图式或路径的哲学根源。当前的理论中,风险认知的哲学根源主要有客观主义哲学立场和建构主义哲学立场。本文在梳理风险认知理论发展脉络的同时,着重厘清客观主义哲学视角的风险认知与建构主义哲学视角的风险认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两种风险认知视角的融合趋势,从而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风险认知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有关风险的交流、沟通回归理性,并为有关机构进行风险决策及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9):124-128
不同于语言工具论,语言建构论促使认知科学重新审视语言的地位和意义的认知功能,其结果是推动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转向话语分析,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开始关注话语分析,并把其看作是对意义研究的对象和手段。量子认知理论在技术上为语言建构社会实在提供可行的逻辑路径。量子认知方法把概念看作是语境、状态和属性的三位一体,心灵哲学的本体论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用语言的特性解释认知心理现象;反过来,隐喻、心智、身体等认知因素也影响甚至决定着语言对社会实在的建构,以求从多元视角揭示语言意义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总结了语言哲学中形式的、内在论的和哲学的三种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理论 ,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 ,特别是通过对关联理论模式的深入描述 ,从认知科学哲学的角度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扩展到整个人类的认知交流过程中 ,指出对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的研究不仅澄清了语言哲学中的许多相关论题 ,而且为语言哲学向认知科学哲学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对于揭示人类的认知实质以及人造智能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和延展认知为认知科学的"实践转向"做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实践"的名义下两者并没有走向同一条道路。借助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成果来评估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一方面有助于从科学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的传统中找到"实践转向"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从科学实践哲学的三重特征的分析中找到"实践转向"的哲学根据。从而表明,具身认知可以在实践传统中找到现象学的路子,延展认知可以在实践传统中找到实用主义的路子,这两条路子都够得上说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6.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心灵理论意指认知主体根据自己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来归因、解释、预测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能力;然而,其在哲学上却遭遇到难以逾越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基础,即人类在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进行归因、推理时,会有共同的脑区被激活。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跨越这一"解释鸿沟",提供了一条助探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人类幸福观的发展历史表明,哲学的完善论幸福观起源于早期的哲学思考,成熟于心理学实验,完善于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幸福的心理机制,神经科学则揭示了幸福的生理机制,这促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人性、快乐与幸福的本质.人类大脑的进化本质上是通过认知和习得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并进而改变遗传基因编码;而人类漫长的认知和习得过程,正是理性和德性积累的过程.因此,天性趋乐避苦的人类,其幸福感固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必然是理性和德性的反映,而且这种理性和德性的成分并非完全取决于后天习得,也来自先天的遗传.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幸福机理研究为哲学关于幸福的思辨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也解决了道德哲学理性思辨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设计可被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技术认知与实践系统,可以从哲学的不同层次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设计哲学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整体性发展的可行径路。在认识论视域内,设计存在论是设计本质论的前提;在实践论视域内,设计本质论是设计存在论的前提。人们对设计的科学的认知从经验层次逐步迈向了理论层次,同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自身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穿于设计手段和实践之中。设计中的思维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整体和部分"、"手段和目的"、"主体与客体"等范畴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洛曼(Aaron Sloman)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一位杰出的人工智能哲学专家、认知科学家.他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探讨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类认知的过程及情感的产生机制,进而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心灵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文.明斯基是卓越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是人工智能界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大师。他在人工智能领域不仅有着重要的科学贡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提出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心智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以及情感机器(The emotion machine)等众多理论和观点。本文将介绍明斯基的生平、主要的科学贡献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3.
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是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却一直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责难和攻击.本文运用科学哲学中关于理论评价的增殖力标准,论证了认知计算主义是一个很有力量和前途的研究纲领,同时指出计算与其物理实现可分离的预设是它的软肋,最后分析了为消除这一软肋认知计算主义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话语心智     
语言建构论把关注的重心从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转移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作用不是表达心理,而是规制心理。话语本身就是社会行动,注重话语分析的心理学家放弃了将“环境”中行为的个人当作研究对象,转而研究在不同语境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实践和话语。话语不仅成为心理学对意义进行追问的对象和手段,而且话语的观念更是被当作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福多将计算模块的概念运用于对心灵模块性的分析,提出心灵之负责输入分析的部分(感知觉系统、语言系统等)是模块性的,而心灵之专司信念的确立和思维之职的部分(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由此,福多进一步得出心的计算理论不适用于中心系统的结论。然而,福多的结论给他的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辩护带来了问题:如果思维不是计算,那么,福多关于常识心理学所持的意向实在论主张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7.
心灵哲学中对于心灵自然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还原论、还原论与机能论。但这些理论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明辨物理与心灵概念的内涵,彻底摒弃各种二元论思维模式才能找到可行的心灵自然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hilosophical paper, we explore computational and biological analogies to address the fine-tuning problem in cosmology. We first clarify what it means for physical constants or initial conditions to be fine-tuned. We review important distinctions such as the dimensionless and dimensional physical constan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stants proposed by Lévy-Leblond. Then we explore how two great analogies, computational and biological, can give new insights into our problem. This paper includes a preliminary study to examine the two analogies. Importantly, analogies are both useful and fundamental cognitive tools, but can also be misused or misinterpreted. The idea that our universe might be modelled as a computational entity is analysed, and we discus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hysical laws and initial conditions using algorithmic information theory. Smolin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Cosmological Natural Selection” with a biological analogy in mind. We examine an extension of this analogy involving intelligent life. We discuss if and how this extension could be legitimated.  相似文献   

19.
晋代著名科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科学思想,"至明极聪"而不可"毕见尽闻"的科学认知论揭示了世界的无限性以及感官认识的有限性,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形神相卫"的心身关系论揭示了精神与躯体、养神与养身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所好恶,各各不同"的人格差异论为人们科学地识别和使用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概念内容和非概念内容是当代心灵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具有自然主义传统的大部分心灵哲学家在内容自然化研究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概念内容及其各种表现类型。而非概念内容的存在始终困扰着他们。那么,非概念内容有其哲学渊源吗?非概念内容的"非"该如何理解?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界又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