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l970年4月24日,当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点火升空。当伴随"长征一号"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被送入太空时,王希季,这位火箭设计者的心却紧张得怦怦直跳。当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时,王希季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就是孙家栋,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32015年年底升空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暗物质被称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对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与国际同类探测设备相比,"悟空"各项性能大幅占优。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21,(21):52-55
《人民日报》消息,10月14日 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羲和"探日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测太阳有什么用?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有哪些?"羲和号"卫星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17日世界时2点14分,在南极上空东经306.8°、南纬80.6°的885千米高空发生了一起"宇宙交通事故":我国一块长征四号火箭的碎片与美国雷神-博纳火箭的末级相撞,撞击的结果是雷神-博纳火箭被撞出两块地面可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正式开始执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绕月探测,研制我国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1号",计划于2006~2007年发射.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欧洲空间局(ESA)科学政策委员会确定该机构将研发一颗探测卫星,用于搜寻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岩石行星。这项被命名为"柏拉图"的探测卫星,预计在2024年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该项目是在经过数年的评估之后,从数个竞争中的候选项目间评选产生的。"柏拉图"计划预计耗资6亿欧元,但考虑  相似文献   

9.
正当美国、欧洲,日本雄心勃勃宣炫自己的太空探索计划及所获荣耀之际,俄罗斯也迎来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57年10月)48年大庆。时至今日,俄罗斯怎能对欧美目的挑战置之不理呢?作为回应俄罗斯专家揭露了俄未来10年的宇宙探测计划。  相似文献   

10.
正在"北斗专列"的研制过程中,这支队伍面对的挑战是,既要有稳定的技术状态,又要不断改进提高火箭的适应力和可靠性。得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时,46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胡炜向记者感慨:"这是创新的胜利,也是年轻的胜利,我们就是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创新的冲动!"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DAMPE)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它的核心使命是在宇宙射线电子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它是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长三甲系列火箭以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的完美表现,续写着金牌火箭的传奇。但每一次"潇洒"奔月的背后,是火箭研制人员对成功的执着追求和对质量的严格管控。"为了确保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研制队伍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一系列加严措施,强化质量管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乙运载火箭总指挥金志强指出。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1,(9):44-47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宙的名誉院长,戚发轫几乎没有错过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个重要节点.从导弹到运载火箭到人造卫星再到试验飞船最后到载人飞船,他或参与或设计或主导,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天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 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诞生,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他就是“神舟飞船”之父戚发轫.  相似文献   

14.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是陈芳允写的一首小诗,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生埋头研究的陈芳允,成就极其丰富.他先后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测控方案,解决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多设备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计划;他在花甲之年从军入党,联名其他三位科学家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这就是中国后来的"863计划"……这位可"上天入海"的院士对待工作一直保持着一份本真和热爱.  相似文献   

15.
在冷战背景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促使美国外空政策从"和平化"、"非竞赛化"逐渐转向了"军事化"、"竞赛化"。自此,美苏两国在外空领域展开了漫长而激烈的角逐。本文聚焦早期美国外空政策变革背后复杂的党派政治、军种政治及国际政治博弈,从科学政治学视角研究了苏联人造卫星事件对美国外空政策变革的影响,揭示了"国家安全"的建构性,以及外空作为一种象征政治的存在,是美苏冷战较量的高边疆。  相似文献   

16.
正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这个数字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他还先后攻克了200多项航天焊接难关。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一名来自中国的技术工人同时获得3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他就是高凤林。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这个数字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他还先后攻克了200多项航天  相似文献   

17.
正尽管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近邻有类地行星围绕的恒星,但这颗“比邻星b”仍远在4.2光年之外,我们使用何种航天器才能到达这颗新“现身”的行星哪?使用传统航天器要花数万年才能到达,因而需要又速度更快的设备前往,比如像“代达罗斯计划”中提到的核聚变火箭等。电子束引爆核动力火箭由英国星际学会在1973年至1978年间倡导的“代达罗斯计划”,考虑使用无人太空船对另一个恒星系进行快速探测,为  相似文献   

18.
太阳风是由太阳向外流动的等离子体流。太阳发出的扰动通过太阳风传到地球,导致地球外层空间环境的扰动,影响人造卫星、通讯等高技术活动。自从1962年观测到太阳风以来,太阳风是如何产生的,就成为人类想要揭示的自然界奥秘。空间探测表明太阳风起源于太阳冕洞区域,但人们不知道太阳风起源于光球之上的具体高度。也就是说,人们知道太阳风起源的平面位置,却不知道其起源的高度层次。由于太阳大气的物理特性是随高度而变化的,因此,研究太阳风起源的高度对研究太阳风的形成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大学涂传诒等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相似文献   

19.
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是20世纪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和宇航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二战期间他在德国主持开发成功著名的V-2导弹.战后他在美国主持研制成功"红石"(Redstone)火箭、"丘辟特"(Jupiter)导弹,并发射成功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领导完成"土星"巨型火箭,为"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本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主要科学技术贡献以及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观.  相似文献   

20.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时间,世界目光齐聚太空,人类进入太空新纪元。50年后,一些相关科学家接受采访,讲述了发射第一星背后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