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陵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域,是中原进入西南地区的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沉积带。关于武陵地区的范围,一般认为在湘鄂渝黔边的武陵山区。而实际上,长江以北的巫山山脉、汉中地区也在武陵地区的范围内。这一地区不仅历史地名有渊源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整体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文化具有同一性,同属巫文化圈子。  相似文献   

2.
借助费孝通先生关于武陵山区"通道""走廊"的概念,对明清王朝通滇驿道维护与沅水上游支流开发、地方政府兴筑"边墙"与经营湖南苗疆地区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和初步的讨论。立足于地方文献的解读,着重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湖南苗疆地区不同人群的复杂构成及互动,如何在以水陆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的地域空间,留下其各自创造性活动的历史印记,不仅赋予"通道"以实质性内涵,而且构成可以整体把握的民族"走廊"的文化内涵;并以此区域研究的案例,作为主张地域及社会空间整体视野的"古苗疆走廊"研究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3.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连接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这条在文献中被称为"官道"的驿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纳入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的政治整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杨志强教授等首倡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回顾,探讨"古苗疆走廊"作为西南"国家走廊"的内涵及其特点,并就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若干总结。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4,(3):F0003-F0003
巴、楚毗邻,人文互动;“巴楚文化”,源远流长。白商周迄今,巴文化与楚文化籍战争、商贸、移民等,在长江中上游文化带与武陵民族走廊文化带内,于长江主线与其支脉清江及武陵山脉、巫山山脉构建的核心空间之中,混融耦合为“巴楚文化”。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近年来,藏彝走廊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该区域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由于频繁的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所造成的民族边界的模糊性等现象均具有极高的民族学、人类学及民族史研究价值。费孝通先生之所以将之称作"藏彝走廊",很大程度还因为藏族与彝族是今天此走廊中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代表性的民族。故而,藏族及其文化在藏彝  相似文献   

7.
宋大祥教授任主编的《西南武陵山地区动物资源和评价》和《西南武陵山地区无脊椎动物》两部书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科学院西南武陵山地区动物资源考察队在1988~1990年期间对西南武陵山地区资源考察结果的全面总结.西南武陵山地区位于湘、黔、川、鄂四省交界处,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本书就是考察队经过3a多对该地区的艰辛考察后编写的,基本上反映了武陵地区动物的种类、分布和生态环境.《西南武陵山地区动物资源和评价》全书432页,内容分三篇,第一、二篇按水陆两大环境探讨水生和陆生动物…  相似文献   

8.
滇东、黔西自古存在两条南北向由四川南下的道路,后来经过秦汉两代王朝的大力开拓,后世称之为五尺道、南夷道,形成一个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商品运输的通道,这就是蜀彝走廊。蜀彝走廊由于所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民族迁徙出现多途径、多向性,文化交流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蜀彝走廊是中央王朝控制南中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云南通往内地的重要途径。而以金属矿料为核心的云南产品通过蜀彝走廊输入内地的同时,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其他物资亦源源不断输入云南、贵州,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因此这种交流是有来有往双向性的。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是我国动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民族文化精彩纷呈的地区.西南山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宗教文化与制度文化,是西南山地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文化驱动机制.预期民族动物学方法能在深入研究上述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增强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高校和各行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团结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属我国云贵高的延伸部分,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如齐岳山、武陵山、巫山及大巴山余脉等组成,平均海拔1000m,最高海拔3023m,  相似文献   

14.
陇蜀古道,顾名思义,是指陇右通往巴蜀的古道,陇蜀古道的形成与陇右地区南北走向的河谷密切相关。陇蜀古道不仅是民族迁徙、经济交流的枢纽,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汇的历史文化走廊。位于这条文化通道上"陇南段"的法镜寺、八峰崖、大云寺、佛爷台等几处石窟艺术,从西至东一字排列,北承渭河上游石窟群,南接陕南、川北石窟群,形成陇蜀间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通道。这几处石窟虽然石质不同,时代各异,但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却一脉相承,体现了陇右石窟艺术的陇南地域风格。秦蜀古道上的早期重要石窟遗存,陕南山区的古道十分稀少,而陇蜀古道陇南段的这几处石窟,就具有填补秦蜀古道佛教石窟艺术之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走廊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山地地理环境是民族走廊形成的自然基础;长期的人口流动与迁徙是民族走廊形成的动力因素;中央王朝控制的弱化和权力的边缘化是民族走廊形成的政治条件;多民族并存和多元文化互动是民族走廊形成的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藏、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7.
西南边疆今天的民族构成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绵延不断的人口迁徒有密切关系,这些迁徒活动有五大特点,与今天的人口流动有异亦有同,文化和生态环境是西南地区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发展现状为例,以民族体育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从拓展思维以及体育文化生态、文化优势、特色旅游、经营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武陵山区体育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立足时代与实践,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根本路径是强“魂”健“体”,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路径是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集中路径是现代交流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