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3.
"新神话主义"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2005年启动的"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则是"新神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表现。"新神话主义"及其引发的"重述神话"以其独特的魅力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已然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但是,这一浪潮下的作品不尽如人意,对其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立足当下,对其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它的研究现状,并引领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的创作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其中石头神和玄女神话最为突出。《水浒传》张扬了“替天行道”的主旨,而石头、玄女神话因素就构成了“天”的内蕴,即天理与天意。不仅使小说在结构上保持内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而且在内容上强化了小说的安良、安民而匡时救世的主题色彩。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共17册,致力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立等方面为神话资料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进行了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创新,为引领中国神话学发展、拓展中国深化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7.
“神话热”是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文艺论坛上形成高潮的世界性现象。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中国文学范围内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神话热”的影响。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是在维吾尔族文学中第一次开创了这种创作方式、也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主要探讨了巴格拉西各小说当中的神话成份、神话意识,并指出了作者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神话热"是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文艺论坛上形成高潮的世界性现象.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中国文学范围内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神话热"的影响.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是在维吾尔族文学中第一次开创了这种创作方式、也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主要探讨了巴格拉西各小说当中的神话成份、神话意识,并指出了作者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0.
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最悠久的蕴藉载体,也是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传承体系。除了以搜集成册的文本形式出现外,神话还潜隐在各种形态的生活物质结构中,外化为异彩纷呈的物质形态。其中一个较为稳固的形态就是传统建筑。中国神话与传统建筑以独特的方式融合成了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对神话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神话理论体系。他认为神话与传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宗教和神话都是古人幻想的产物,且神话是宗教的源头;神话与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是文学的源头;神话与历史、科学是不同领域的概念;我国的神话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是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思想等多方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满族"三仙女"始祖感生神话与中原"简狄生商"神话的关系问题素有争论,很多学者皆以满族神话乃是篡改中原神话而成。然从满族萨满文化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以及考古成果等多角度分析,满族始祖神话完全具有独立产生、发展的自然生态和思维状况等方面的条件,是一则颇具民族特色的始祖神话。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然地要经历神话阶段。可以说,没有这一漫长的精神观念发展的历程,人类就永远不能成其为人类,而只能停留在动物的阶段。神话是人类文化的开端,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但是,与之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发展历程由于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的不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它们未来的文化艺术的特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探讨各自的不同宗教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方民族中,火是自然崇拜的重要对象之一。火神信仰在北方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其功能进行梳理与研究,是了解北方民族传统观念、传统信仰、传统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太阳母题神话。多日神话乃其中之经典篇章。完整的多日神话包括生日、多日和征日三部分。古代典籍中均仅存片断,各民族传说中保存得相对完整。对于多日神话原型和寓意的阐释,“酷热干旱说”、“十干历法说”、“诸日部族称王说”等都不够圆满。其实,这个神话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原始记忆,是对远古时代“幻日”这种自然天象的一种幻想性解释。最新的“多日并出”现象为之提供有力的证据。这个神话的深刻寓意则与原始宗教有关,它折射出我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中的日神信仰。  相似文献   

16.
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人类的行为与人类文化的走向方面,迄今的科学探索尚未成功.从狩猎部落进入农业社会、文明国家,再到工业社会,都不是人类理性预设的结果.人类是“被发展”的,即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驱使前行.人作为文化动物,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支配.探寻每一个文明的观念之源,需要诉诸于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观念形成史.当代神话学家通过解析西方文明源头的文学作品揭示出神话观念支配仪式行为和叙事表达的规则,文章解析《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叙事案例,再现支配华夏国家统治者行为的观念要素,提示神话观念决定论的理论命题,呼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与韦伯的宗教观念决定论,说明神话观念对意识形态的原型编码作用,并指向一种普遍有效的人文研究指导性范式.  相似文献   

17.
白族的龙母神话是白族龙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以<九隆神话>为其族源神话,其中就有了始祖母崇拜的因素,是白族龙母神话的肇始.随着<九隆神话>的发展和流传,龙母神话在民间也发生了各种变异.从龙母神话的文本出发,试图解释白族龙母神话的流传和变异的过程;进而对龙母神话变异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广泛存在着现代神话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制造现代神话的冲动,并且影响了现代神话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神话反过来也推动和影响着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9.
优美写意的嫦娥神话与壮美浪漫的羿神话,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巨大、流变最为复杂的神话之一,就产生时间、思想基础、艺术风格等方面而言,均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在古老的阴阳观念下,汉代人以其天真的意趣和超凡的想象力,将二者进行了奇妙的整合,使嫦娥、羿以夫妻关系构成一个神话整体流传在后世的讲述中.而整合后的嫦娥、羿神话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曲折的情节,所反映的正是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不断下降这一残酷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