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英汉双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本文通过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理论,试论述创造性在法律翻译中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词语意义分为两个层面,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由于思维的同构性,不同语言的词语在这两个意义层面均具有可译性,而由于思维的同构性是相对的,英汉思维方式和语言符号系统存在着差异等原因,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又是不同的。从英语为原语汉语为目的语和汉语为原语英语为目的语两个角度对译例的分析,也都说明了词语在两个意义层面的可译性限度是相对的。由于内涵意义的特殊性,内涵意义的可译性限度低于所指意义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不同,人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造成了对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换的不同理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为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富有弹性的解释机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视角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阐述语际转换机制梳理语言的不可译性。从语言本质上看,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宏观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体现,否认或替代不可译性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把翻译笼统地规定为可译的或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6.
口译"顺译"的认知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口译因为具有和笔译不一样的特征而导致了口译实践中译员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顺译,进而分析顺译的优点并特别剖析了顺译背后隐藏的认知理据,指出它是建立在充分的认知理论基础上的,即:人类短期记忆容量的有限性、译员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英汉语言的共相性。  相似文献   

7.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小肖 《科技潮》2007,(10):48-49
晒,就是暴露于阳光下.追溯“晒“的源头,“洋务派“认为“晒“译自英文“share“,意即分享,由此还引申为show,shine.“新儒家“认为古有晒书,现在引申为“显摆“.……  相似文献   

9.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0.
李宏霞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3-1356,1446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态运用上的差异以及时态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时态的选择。对于隐含时间变化、追昔抚今的古诗,译者可依据原诗中的时间指示选择时态;若古诗中动作发生的时间与情境不明确,译者可依据译诗意境选择时态;对于隐含引述成分的古诗,译者可根据翻译文风与译诗意境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作出选择,并选择相应的时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的可译性,一词多义的深层原因为前提对汉字“包”的多义项进行英译,并从“包”的多义项英译结果来窥探由此体现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体现,来说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英语幽默反映英语语言文化,不理解英语幽默就不能算是真正掌握英语。翻译幽默语言应首先具备欣赏幽默的能力。幽默语言的翻译虽非易事,但毕竟有其可译性。而功能翻译、直译和归化则是幽默语言翻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古典汉诗英译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阶段。古典汉诗与英诗既有共性,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古典汉诗既有可译性,又有某些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个性是翻译的障碍。文化差异对语言可译性具有制约作用。翻译文化语义时大都采用意译、直译或直译加注,以保留词语的文化形象,还可套用译语、成语或习语。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际意图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翻译可译性限度。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闽菜名英译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原语和译语之间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差异度是影响可译性限度的主要原因。通过生态移植,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和多维转换程度,从而无限提高其可译性限度,进而构建生态范式的闽菜名英译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旋 《南昌高专学报》2009,(2):65-66,69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汉英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目的就是向英语读者传达原著中的中华文化。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对汉英翻译例子的分析。论证了异化策略将是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文章指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是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同时输入的过程,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