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会计原则体系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该与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一样作为体现会计修正性惯例要求的一类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有些会计原则有时存在冲突,需要进行协调。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既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又不能对该原则加以滥用,同时,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进行成本与效益权衡。深中侨“保牌”失败一事表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企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李敏 《当代地方科技》2007,(11):110-111,113
财政部2000年1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纳入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而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本文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产生的必然性、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运用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三方面阐述了这一会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会计对会计信息高质量的要求,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相关,各国推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会计制度》说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强调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已经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否正确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他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有一定的。而人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高有低,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虽然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职业判断,仍不能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这时就存在。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加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使得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方面的处理存在差异,当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时,必须将企业的会计所得调整为纳税所得。  相似文献   

6.
浅谈财务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芬 《科技资讯》2006,(20):150-15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国际上普通遵循的一条会计原则,但在我国是在正式颁发《企业会计制度》后才开始实施,结合我国的会计实务,本文探讨了实质重形式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验资实例,指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实践中实际发生的例子。笔者试图选择一则典型的验资实例作一些探讨。认为“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公认会计原则在验资工作中未得到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新《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本文在充分分析这一原则涵义的基础上,叙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中的重要运用。  相似文献   

10.
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该原则强调了一种选择,而且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在实质与形式两者之间偏重于实质而不是形式。判断一项经济交易或事项时,不但要看法律形式,更要注重经济实质,因为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内容,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毕竟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因此,该原则是在形式和实质不统一时,偏重于实质进行修正的一种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