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对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不利影响,典型干旱年份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1965-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地区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显著的夏季干旱呈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空间范围较大;春秋季干旱出现减轻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相对偏轻;冬季干旱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夏季干旱的防御管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地形破碎,干旱、风沙,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走出生态困难的必由之路是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设。但是,地处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3.
微型集雨贮水设施是在干旱、半干旱及其他缺水地区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微型水利工程。主要有投资小,见效快,经济实用及对雨水高效利用等优点。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贮水设施,对发展微型贮水设施,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需水与用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不同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为危险度指标和9个干旱易损度指标建立塔河流域的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并分析了塔河流域干旱危险度、干旱易损性及干旱风险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塔河流域北部和西部地区的SPI3的干旱危险度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干旱危险度低;塔河流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SPI12的干旱危险度高。塔河流域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干旱易损度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西南部地区的干旱易损度最高。农业人口比重、总抚养比和因旱农业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与干旱易损度的相关性最高。2)塔河流域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女性与男性比、人口密度、文盲率、抚养比、农业人口比重、灌溉面积比重大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粮食产量低于塔河流域其他地区。3)塔河流域西部的干旱风险等级是最高的,其次塔河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干旱风险等级较高,东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县市的干旱风险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池州地区干旱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池州地区多年资料,在确定干旱和旱年指标后,得出本区干旱具有频率高,危害重、分布地区广以及伏旱、秋旱频次多且干旱出现频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等特点。在初步分析本区干旱成因后,提出若干治理干旱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河在宁夏城镇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为例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在城镇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讨论了宁夏地区城镇从兴起、演化一直到现今城镇的分布和发展与河流的关系,认为河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形成和发展中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7.
干旱是我市大多数地区造林的限制因素之一,尤其是后山地区,春雨极少.形成年年春旱。有时甚至四季干旱。一般年份,从3月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土壤开始解冻,风力日益强劲,土壤中积累的水分急剧蒸发,使土壤处于干燥状态。这种情况持续到6月以后.有时需到7月上旬。7月中下旬集中降雨后,才能消除造林地的土壤干旱状态。新造的幼林成活、生长。完全依靠前一年土壤中积累的有限的可利用的水分。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能否成活取决于前一年造林地土壤对天然降水的接纳、积蓄。  相似文献   

8.
基于1960-2010年海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16个气象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海河流域作物生长季(春季至秋季)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春季海河流域干旱最为严重,多年平均干旱率高达56.90%;夏季较春季干旱率明显降低,多年平均干旱率为7.59%;秋季干旱率呈现出增加趋势.(2)春季干旱在1960年代最为严重,夏季干旱在1990年代最为严重,而秋季干旱在1980年代最为严重.(3)春季干旱发生概率最高,整个海河流域均在19.61%以上,干旱发生概率在50%VA上的地区面积占海河流域的3/4,河北东北部和京津一带是春季干旱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夏季干旱发生概率较春秋低,干旱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为大同和张家口以北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秋季干旱发生概率在25%以上,发生概率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地区.  相似文献   

9.
亚麻是世界上重料作物之一。是干旱冷凉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以定西市为主的我省中部干旱产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亚麻生产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干旱指标,分析年度和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年来,贵州省年季和季节干旱总体上呈现阶段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干旱增加趋势,1980s中后期和21世纪初期是干旱频发期。干旱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年尺度干旱较为常见;季节尺度上,除了夏旱高频区呈零星状分布外,其他如春旱主要发生于中部及东部地区,秋旱高发区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冬旱常发生于贵州省北部地区。研究表明SPI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年际及季节性干旱变化特征,能为该地区制定防旱抗旱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宝鸡市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宝鸡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宝鸡市1953年~1997年11个县站的干旱史料,统计分析得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川原地区干旱突出,山区较轻,春夏旱严重,秋冬旱较轻;气候特征表现为:大旱年降水偏少程度减少60%以上,气温偏高0.7~3.5℃。最后,探讨了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1973—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逐日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通过统计各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天数分析河南省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随季节的演变和年际、年代际变化,同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具有显著的向北增多的分布特征,无论干旱的发生频率、持续天数还是强度都是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安阳、新乡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从干旱发生的季节性来看,易发生全省性春、秋旱,发生频率均在75%以上.从干旱的多年平均发生天数来看,春、夏和秋季易发生大范围轻旱,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天数在15d以上;大范围的重旱、特旱不易发生.从趋势分析来看,春、秋旱呈增加趋势,夏、冬旱呈减少趋势.在所统计的年份中,1978,1988,1995,1997和2001年是干旱最严重的5年.  相似文献   

13.
沙棘属胡颓子植物,又名酸刺,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适应性很强而分布很广,广泛分布在渭源县南北。渭源是我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栽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干旱雷州半岛西海岸和多雨湛江市郊两地的芒果产品进行贮藏试验,发现干旱地区芒果的生理生化的变化和降解比雨多地区的缓慢,前者发病率低和贮藏寿命较长.初步认为开花至收获期间干旱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以贵州省为例,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干旱指标,分析年度和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年来,贵州省年季和季节干旱总体上呈现阶段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干旱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期是干旱频发期。干旱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年尺度干旱较为常见;季节尺度上,除了夏旱高频区呈零星状分布外,其他如春旱主要发生于中部及东部地区,秋旱高发区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冬旱常发生于贵州省北部地区。研究表明SPI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年际及季节性干旱变化特征,能为该地区制定防旱抗旱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干旱是黄河流域经常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给该地区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黄河流域61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气象资料,计算每个站点月尺度和年尺度的PDSI指数,分析了该地区极端干旱和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opula函数,构建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之间的两变量统计模型,研究该地区干旱发生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在过去50年有逐渐变旱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降水较为丰沛,但也有少部分年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干旱.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流域极端干旱和干旱的发生频次均有增加的趋势.黄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大体上呈现出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特定站点(陕西吴旗站)的分析,发现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相依性,从Chi图中可以反映出上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上尾相关的特征.K-S检验的结果表明,指数分布和Gamma分布能够分别很好的拟合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3种Copula函数中,Gumbel Copula能够较好的描述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之间的相关结构.重现期分析的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中游北部发生干旱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流域下游地区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风蚀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风蚀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土壤风蚀发生机理、影响因子的角度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风蚀危害及防治对策,提出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1 我国干早地区的概况 在我国北方地区存在着成片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里沙漠戈壁面积辽阔,干旱缺水,土地瘠薄而含盐量高,植物成活生长的环境很差。如果没有灌溉条件和较高的地下水位,在年总降水量小于100mm的极端干早地区,无法建立人工植被;在年总降水量为150—250mm的干旱地区只能建立稀疏的植被,  相似文献   

19.
关于沙漠化及其成因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沙漠化已严重影响到环境退化。沙漠化的成因有气候和人为经济活动双重因素,前者是主导因素,后者是激发因素,即干旱的气候是沙漠化的真正理论原因,人为的破坏行为是促使干旱气候形成的手段。为此,要大力控制人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沙漠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on-stationar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NSPEI)表征气象干旱程度,运用游程和Copula理论识别气象干旱特征演变规律,分析淮河流域干旱持续时间与烈度及干旱时间与强度的联合频率特征,并初步揭示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中部NSPEI较低,区域内68%的站点NSPEI呈上升趋势,淮河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干旱程度增强;2)长历时、高强度的干旱事件主要集中在南部大别山区与蚌埠附近,高烈度干旱事件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定陶附近,干旱事件历时集中在0.5~1.5个月,烈度基本<3,强度大多为10~30;3)干旱事件历时与烈度联合重现期低值(1.6 a)集中出现在信阳、蚌埠、菏泽附近地区,历时与强度联合重现期低值(1.7 a)同样集中出现在信阳、蚌埠站附近;4)1990—2015年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减少2.01%,建设用地增加2.07%,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在区域北部,区域内NDVI变化趋势通过95%显著性检验的面积仅占0.89%,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干旱对其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