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引入了刻划皮下注射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参数K_c、K_d、K_i和K_h,给出了用这4个参数表达药物在皮下组织中的平均停留时间MRT、时间方差VRT以及延迟时间T_L的关系式,并在理论上提出了用在体数据确定以上4个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均匀碱性费米气的BCS-BEC混合区域的动力学行为,讨论了在温度T=OK时,通过分别改变平衡时分子分解阚能2v0和"泵浦"参量S0P时混合系统的混沌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化学反应系统中目的产物的最高产率是由热力学预计的平衡产率决定的。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目的产物的实际最高产率不能超过其平衡产率。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新观点:对于复杂化学反应系统,必需区分两种平衡产率,一是潜平衡产率(PMEY),二是总平衡产率(GEY)。用化学热力学方法计算所得的平衡产率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反之,最高产率的热力学限度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目的产物的实际最高产率可以超过其总平衡产率,但不能超过其潜平衡产率。本文用改进的松弛法搜索了总平衡产率,用热力学分析法求得了潜平衡产率,用动力学方法计算了目的产物的实际峰值产率。例如,乙烷裂解反应系统于1300°K 进行反应,乙烯的总平衡产率为5.6×10~(-6),潜平衡产率为0.9745,总平衡产率为0.669(摩尔分率),由此说明了作者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药物贮存期的热分析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了药物的热稳定性,快速、科学、经济地预测药物的有效贮存期.方法用TG-DTG热重法测定药物的热降解曲线,用Coats-Redfern积分法求算出热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时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根据所得到的动力学参数求算出药物在贮存温度-室温(25℃)下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进一步探讨药物已知有效期与反应速率常数k的负对数pk的相关性.结果市售药物有效期与热分析动力学方法求算得到的(室温25℃)pk存在相关性,根据市售药物贮存期可将药物室温(25℃)下pk划分为3个区间药品的有效期在1.5a或2a,定为区间Ⅰ,pk<7.5;药品的有效期为3a,定为区间Ⅱ,7.5<pk<11;药品的有效期为4a或5a,定为区间Ⅲ,pk>10.5.结论根据室温(25℃)下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和药物有效期的相关性,通过热分析动力学求算法可初步预测未知药物贮存期.  相似文献   

5.
生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概述了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理论模型方法,说明了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讨论了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简称生理模型)的主要特征和优点,并探讨了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今后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生理药物动力学研究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Nielsen方程在理论力学中的应用,为解决某些两个自由度系统动力学问题提供简便解法。  相似文献   

7.
用热重法、微分热重法、和差热分析法研究药物甲磺酸多沙唑嗪在空气流中的热氧降解过程和热氧降解动力学,发现该药物的热氧降解过程由4个紧连步骤组成。用Coats-Redfern方程进行动力学处理,确定该药物热氧降解的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1.1、1.5、1.5、1.2和反应活化能为353.7,239.5,229.9和167.2kJ/mol。  相似文献   

8.
用叠加模型分析晶场参量,用微扰法计算MgTiO3晶体中Mn2+和Fe3+离子的零场分裂(ZFS)参量b02,b04和b34.将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确定了3d5离子的占位和移动.对于MgTiO3:Mn2+,Mn2+可能替代Mg2+离子,且不发生移动;对于MgTiO3:Fe3+,Fe3+同时替代Mg2+和Ti4+离子,且分别向八面体中心移动0.0089nm和0.016nm.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在药物代谢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非CYP450氧化酶——醛氧化酶(aldehyde oxidase,简称AOX)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和了解该药物代谢酶提供参考。方法以65篇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阐明AOX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首先对AOX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描述了AOX的底物类型,不同实验动物的AOX基因(种属差异及对药物代谢和开发的影响),影响AOX活性的因素,AOX代谢决策树(筛选方法),最后对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结论鉴于AOX在药物代谢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研究者们从生物学、酶反应机理、底物专属性等方面更深入地研究AOX。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约束条件下l维极值复型调优法,考虑与喷管驱动的转管武器系统动力学有关的14个系统参量和4个动力学特性的约束参量,从保证转管武器射击稳定性及后坐缓冲特性等要求出发,对该武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建立了该武器系统的优化模型。该优化设计模型为转管武器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搅拌容器内的循环流型分析了两种互溶流体进料的循环和宏观混合特性。根据循环流型推导出总停留时间分布叠加规则;求出平均停留时间与两个进料流的循环量和循环时间关系。测定了循环次数,循环时间和容器内的流型;讨论了循环量和分散系数。  相似文献   

12.
撞击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直径300 mm、高500 mm的冷模装置上,以水为介质,KC l饱和溶液为示踪剂,测定了两喷嘴及四喷嘴撞击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探讨了流量以及喷嘴数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相同时,增加对置喷嘴数量可明显改善反应器内混合效果;利用前短路Γ混合模型和组合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并对两种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撞击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多级搅拌槽内流动特性实验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隔盘、环板等内构件将搅拌槽内分为四级,采用饱和KCl溶液作示踪剂,利用特制的电导率仪微机系统进行动态数据采集,测定了不同的操作参数和内构件尺寸对停留时间分布(RTD)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返混的主要因素。环板与槽壁的间隙、隔盘外径与环板内径的影响较强,盘、板间距的影响相对较弱。利用MonteCarlo方法(MCM)对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停留时间分布(RTD)函数和自行设计的弯曲流道浸渍模具,对连续纤维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停留时间进行研究,建立了弯曲流道停留时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树脂在浸渍模具中的停留时间。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5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模拟了模具结构对加工过程中外部累积体积分数为95%时所对应的停留时间(t95)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道单元长度和流道单元个数对t95的影响最大。通过模拟优化试验得到了浸渍模具结构的最优参数为:流道单元长度12.5 mm,流道圆角半径3 mm,流道单元个数10个,流道单元夹角160°,模具间隙1.4 mm。  相似文献   

15.
在竖直毛细管中以自来水为液相,氮气为气相,气液两相在泰勒流型操作范围内并流向上流动。采用CCD照相法获得流动参数,采用脉冲示踪法通过电导探针测定浓度-时间曲线。考察了表观气、液速对气含率、液栓长度、液相平均停留时间和轴向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含率在0.4~0.85间,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大,随表观液速的增加而减小;液栓长度的范围是5~30mm,其变化规律则与气含率的相反;液相平均停留时间在6~11s,随着表观气、液速的增加而减小;轴向扩散系数的范围是20~110cm2/s,随表观气、液速的增加而增大,轴向混合加大;本文建立的彼克莱数关联式Pe=2.214Re0.2εG-0.364ψL0.948 能够预测实验值,偏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6.
在自行建造的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上,通过对化工尾水的实际处理试验,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一些特征污染物经处理后,能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并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中COD,BOD,NH4^+—N,TP,Cu,挥发酚和AOCI等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其规律,探明了各自的净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化工尾水方法可行;工艺参数建议水力停留时间以4d为宜,进水COD负荷小于42.8kg·(10^-4m^-2d^-1)。相关运行参数为人工湿地技术的一步发展及其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用电需求量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耗煤量及SO2排放量的不断增加,SO2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环境污染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SO2减排势在必行。氨法脱硫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脱除率和反应速率。文章采用空塔喷淋的方法,以NH4HCO3溶液为吸收液,考察了吸收液浓度、氮硫比、滞留时间对脱硫效率和反应速度的影响,选择出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吸收液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脱硫效率越高;随着SO2浓度增高,反应速率加快而脱硫效率降低;在雾化程度越高、滞留时间越长时,脱硫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刮膜式分子蒸发器上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及质量分数分别为50%、70%的丙三醇-水溶液为介质,采用脉冲示踪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上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RTD)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进料速率、转子转速及物料黏度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停留时间随着进料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进料速率增大时,分子蒸发器上的液膜混合程度也随之增强;随着转子转速增大,停留时间先增大,当达到一定转速后,停留时间反而减小;停留时间随物料黏度的增大而增大,液膜轴向返混程度也随之增强.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与分析,采用2种不同的组合流动模型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进行描述,经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可知,模型2(2个N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进行并联,其中一个区域中每个全混流模型分别与一个平推流区域进行交换)在实验条件下较为适用,模型的模拟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烃类裂解烯烃产率分布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验法,以芳烃指数、裂解温度、停留时间为参数,建立烃类裂解烯烃产率分布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可用于根据已定的原料特性和所要求的产品结构确定合适的操作条件,或在原料改变后预测产品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