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正确评估《诗经》中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元代语言的发展在汉语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与上古和中古相比,都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别,对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做一个静态论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时期的某些语言实际,从而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点滴资料.基于上述目的,我们准备以《西厢记》为考次对象。,这除了因为它是D语文学因而更接近当时的语言实际外,生由于它的作者是大都人,因而所得出的结论更习靠.为将记所限,本文只讨论t西厢记》中的句本语气词③。一、关于语气和语气词“何谓语气,我们说,语气是人们表达各种复杂…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没有相当于汉语语气词的词类。从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出发,考察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过程,可以发现其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处理语气词。语气词是用于辅助表达语用功能的,在译成语调主导的英语时。其功能借助了其它手段来体现,如:利用英语的语调、英语的其它词类、英语的时态、英语中相应的句式或语序的改变以及省译等。  相似文献   

4.
先简述语气词“来”的历史来源,再统计分析描写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来”的使用情况,“来”的语气意义是提示听话人注意并使语言舒缓。它主要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或在句中、分句的停顿处。“来”至《儿女英雄传》时期,使用已经非常少。认为语气词“来”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方言句首使用语气词情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首有语气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匿迹。只在少数方言中仍有留存。对闽南方言、遵义田坝仡佬语、平阳瓯语和鄂东南方言中的句首语气词及其主要用法作简要梳理,概述句首语气词句法特点、语气与语气词的匹配、语气变化与音变以及语用功能,概括各地区句首语气词使用的异同。以期对方言语气词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6.
孙苹 《当代地方科技》2010,(16):168-168
有的语气词位于句末,有的语气词位于句中。位于句中的语气词数量不多,分布的位置比较灵活。《雷雨》中哪些语气词是可以在句中出现的呢,句中语气词有何作用,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金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90-91,95
一般认为,汉语表数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历时地看,汉语文学源头表数副词的使用情况及其语义是怎样的?论文以《诗经》为例,对《诗经》的表数副词进行考察。调查数据表明,《诗经》里的表数副词分为表数之频和表数之再两类。考察《诗经》的表数副词,对于从纵向理解汉语表数副词语义形成、连续性及解读《诗经》文本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十三经》的第一篇 ,成书于西周前期 ,句末语气词“也”是《周易》中最常见的语气词 ,而且绝大部分位于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此外 ,句末语气词“也”还可以位于名词谓语之末 ,位于动词谓语之末 ,位于代词谓语之末 ;位于介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后。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9.
《龙船调》是鄂西土家族之中一首历时久远、广为传唱的民歌.它的优美的旋律、鲜活的歌词、语气词灵活的运用,使整首歌展现出一幅幅优美、令人心动的画面,让人陶醉.而语气词的大量使用,为整首歌的画面渲染了意境,升华了情感.本文仅就语气词的使用进行分析,着重从渲染意境、升华情感、活跃气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试析重庆方言的单音节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中的单音节语气词 ,不仅字音、字形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不尽相同 ,而且好些语气词在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从举例中 ,可看出重庆方言中的单音节语气词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张晓峰 《科技信息》2007,(1):230-230
И除用作连接词之外,还可以用作语气词。语气词И在句中主要用来加强语气,通常放在需要加强的词的前面。1.语气词И在句中与语气词дaжe的词义相近,相当于汉语中的“(甚至)连……都……”、“就连(就是)……也……”等。例如:就连那些仪器也是我们做的。熊走到他身边,用鼻子嗅起来。这时,他连呼吸都停止了。我的爷爷就是现在也很健康。难道你就连这个也不懂吗?有时И可以和дaж连用为дaжeИ,这样,就使加强的语气更加强烈了。例如:关于这个我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所有的人我都不喜欢,我觉得知己在他们中间是个陌生人,甚至连外祖母也失去了原先的光彩显得疏远了似的。  相似文献   

12.
德语语气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外语教学的难点,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语言研究界的重视。目前,语气词的研究虽有了显著成果,但对语气词的范围和语法归属问题的论述不多.为使语气词研究能更直接地用于语法教学,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语气词的句法、语义及交际功能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个人见解.作者以语气词独特的句法功能为主要依据,将语气词独立地划为一个词类,并确定了廿六个语气词及其在四大句类中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语气词除了可以分布于句末位置外,还广泛地分布于句子内部的各个位置,多出现于句子成分之间,有的还可以出现在句子成分内部。每个位置上所能出现的语气词也是多样的。本文就从句法结构角度来总结归纳现代汉语语气词分布于句中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新余方言的语气词具有较为丰富的层级性,主要表现为客气的程度和感叹的性质。其中,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和祈使语气词具有客气程度的层级性,不同的语气词具有不同的客气程度。感叹语气词则由于所感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不同而具有层级性。  相似文献   

15.
《搜神记》中共有“矣”、“也”、“焉”三个完成体语气词,它们一般用于前景事件句里用在陈述句句尾,没有实在意义,虚化程度很高。这些完成体语气词既表完成体意义,又兼表语气。它们体现完成体意义时,表示到说话时或某一参照时刻为正,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孝感话语气词“了”和“的”的连用在语序上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了”在前,“的”在后。在语法意义上,“了”、“的”连用时,“的”表示对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性状的一种肯定,“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完成,“了的”表示对曾经发生的但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性状的肯定。“了”、“的”连用的句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用情态动词“过”加语气词“了”的句子。从对孝感话语气词“了”、“的”连用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语的语气词只分两个层次而非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的”和“了”,第二层是“呢”、“吧”、“吗”、“啊”:第一层的“的”、“了”无论是在用法还是在表达的语气上都和第二层的“呢”、“吧”、“吗”、“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诗经》诗学是《诗经》学的组成部分,也是《诗经》研究的薄弱环节,清初学者姚际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创作诗学、修辞诗学、阐释诗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见姚氏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8.
宿松方言的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松人日常交谈中语气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语气词比较丰富,表情达意复杂细腻。本文描写分析18个语气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清代长篇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是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极富鲜明的文化价值,而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北京话的基本面貌,包含特色的语言价值。其中,精深的书面语与简洁的口语相互穿插,极富语言特色。最有特点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运用广泛,种类多样。它由单音节句末语气词和双音节句末语气词组成。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进行了有效说明,并进一步分化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篇章构思精巧,风格高雅,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源自《诗经》的成语共有130个,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诗经》中首创的成语,二是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源自《诗经》成语的词义多种多样,这些语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词义不同。源自《诗经》的成语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