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伴随着羊草草地的退化演替过程中,草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逐渐加重,同时羊草种群的密度、高度、生物量逐渐降低.但是羊草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却出现特异性增加的现象,尤其是CAT的活性在羊草生长的各个时期以及年平均量都出现递增;POD活性虽然在年平均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是在羊草生长的前期和末期也出现递增;SOD活性变化比较复杂,但是依然显示出,伴随着草地的盐碱化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模拟盐碱胁迫也显示出,三种保护酶活性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而逐步上升,呈现与野外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松嫩草地盐碱化严重。在一定的土壤电导率值和pH值范围内,羊草能够正常生长。羊草草地退化演替的过程中,羊草的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羊草叶片光合色素在不同生育期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伴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羊草光合色素总量和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出现了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特异性增加的现象。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羊草叶片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含量与羊草种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松嫩草地盐碱化严重。在一定的土壤电导率值和pH值范围内,羊草能够正常生长。羊草草地退化演替的过程中,羊草的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羊草叶片光合色素在不同生育期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伴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羊草光合色素总量和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出现了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特异性增加的现象。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羊草叶片光合色素总量、叶绿素含量与羊草种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模拟梯度盐碱化土壤环境,对羊草氮代谢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值的逐渐升高,羊草总氮量先下降,然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又再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羊草铵态氮含量大体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羊草硝态氮含量大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性,选取5组长期野外盐碱土壤中生长的羊草,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生理试验,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条件下,羊草降低了根茎干物质量、根冠比,增加了比叶面积和比根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均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加显著增加。羊草通过外部形态及内部生理特征的调节来响应和适应土壤盐碱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性。  相似文献   

6.
牧草是草地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改善草地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羊草是吉林省西部草原主要的牧草之一。本次实验通过对实验样地进行盐碱胁迫、土壤紧实度、施肥三种干扰处理,对样地内羊草的根密度季节平均值、根密度峰值进行测量比较,分析出适于羊草根茎生长的土壤环境,对改善西部草原的退化和盐碱化、改良草地草原和人工种植羊草均具有指导作用。本次实验结果表明p H9.19~8.08、土壤容重1.25 g/cm3以及施加NPK混合肥是促进羊草根生长发育的三个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羊草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利用5个不同浓度NaCl(0.1, 0.2, 0.3, 0.4, 0.5 mol/L)处理羊草幼苗48 h,测定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羊草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0.5 mol/L时达到极值为1 882.5μg/g;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0.3 mol/L时为最低值为0.55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0.3 mol/L时达到极值分别为198 mg/g,461.25 U/(g·min)。这表明羊草能够通过自身调节适应逆境环境,可作为选育耐盐饲料,为东北草地退化恢复提供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盐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和虎尾草种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方法,以松嫩草地的优势种——羊草和主要伴生种——虎尾草为对象,研究了盐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对两者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M真菌侵染显著降低了羊草和虎尾草的生物量,而且对实验中优势种虎尾草的负影响大于对劣势种羊草的影响;种间竞争关系显著抑制了羊草的生长,但是对虎尾草的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盐碱胁迫条件下,AM真菌能够通过增加对优势种虎尾草的抑制效应促进两物种的共存.AM真菌对于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间关系和物种共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梯度取样法,研究了不同盐碱梯度的盐碱土壤对羊草根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和盐碱对羊草根茎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相对于土壤pH值,土壤含盐量季节差异较大,影响更为复杂.重度盐碱生境(pH>9.84,电导率>0.88μS/cm)羊草根茎长度、节密度、节间距、生长速率、生物量、能量都最小,对羊草根茎伸长生长起到抑制作用,降低了羊草根茎的能量积累.单位长度羊草根茎生物量在重度盐碱生境下最大(48.7g/m),同时根茎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盐碱化草甸羊草越冬根茎中可溶性糖和蛋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嫩平原不同盐碱化草甸的羊草越冬根茎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越冬根茎中有机物质与土壤pH值、电导率及7月中旬时羊草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越冬根茎中的果糖、蔗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土壤中盐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pH值和盐度的逐渐升高,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果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羊草越冬根茎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与7月中旬时羊草的密度和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1:400万草地资源图(1980年代),将内蒙古全区草地划分为优质草地、中质草地、劣质草地和高产草地、中产草地、低产草地;基于内蒙古全区23个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象资料(1957-2014年),采用Mann-Kendall法对各类草地的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优质、中质、高产、中产草地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劣质和低产草地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各类草地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劣质和低产草地年降水量的离散程度以及优质和高产草地平均气温的离散程度较其他草地更大。各类草地的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在研究时期内均发生突变。不同类型草地的降水量和气温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松嫩平原羊草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微生物数量的研究发现,随着羊草的生长发育,根际微生物数量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羊草生长发育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生长条件的改善,微生物生长繁殖逐渐加快,数量逐渐增大,果后营养期达最大值,然后又下降.对羊草根际微生物数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羊草整个生育时期,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羊草地上生物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 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0, 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动态度等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近10年屏障区内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 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 2) 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均有增加或减少, 其中湿地增加2660.9 km2, 草地减少1377.5 km2, 城镇面积增加224.6 km2, 农田面积减少163.4 km2, 荒漠减少1388.5 km2; 3)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农田类型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湿地等生态用地, 2000-2010年城镇面积以2.88% 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增加, 农田面积以0.64%的年均速率持续减少, 而湿地年均增长率仅为0.44%; 4) 生态系统类型整体转移量较小, 仅为整个研究区的0.5%, 其中草地→湿地、荒漠→湿地的转移量最大, 两个转移方向的总转移比例达到69%; 5)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共同驱动因素, 其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口与GDP的急速增长导致城镇不断扩张, 其深层次原因是工矿业的发展, 载畜量增加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但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羊草草原内亚气生藻类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草原生态系统内,亚气生藻类是常见且重要的组分之一.亚气生藻类在羊草草原内的分布规律与羊草草原的植物群落类型、自然地理状况,尤其是草原受到的干扰强度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状态下的割草草场分布有较多的亚气生藻类(28种),其次是火烧草场,而重牧状态下的草场亚气生藻类的种类最少,只有10种.亚气生藻类在草原中生长时往往形成藻类结皮,藻类结皮的存在对土壤温度、土壤的含N量、土壤的保水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羊草草原群落18年的动态监测数据及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对草原植物进行能量功能群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年降水量、生长季降水量(5-8月)对草原群落生物量、能量功能群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生物量构成中高能群所占比例最大;低能群最小,群落生物量的年际波动与高、中能群生物量变动趋势一致,而与低能群不相关;群落生物量和高能群生物量均与年降水量显著相关;中、低能群生物量则没有受到年降水量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特别是群落能量变化规律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重盐分胁迫地段植物展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于春季在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选择长势较好和长势较差的法国梧桐作为研究对象,从早8:00到晚20:00,每两小时采集植物的根、枝、叶(各3次重复),分别测定分析了水分生理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与组织水势的相关性不显著,可溶性蛋白与组织水势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SOD活性与组织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CAT活性与组织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OD与组织含水量呈相关性不显著,此时较高的组织含水量伴随较高的保护酶活性,这既反映了植物稀盐的抗逆性,又反映了保护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耐逆性.分析表明,重盐分地段植物体内保护酶活性不但与盐分胁迫程度有关,而且与植物生长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放牧干扰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9年在中国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研究了放牧对土壤生境,植物种群,生活型,群落结构和生物担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PH逐渐增加,特别是重度放牧后,增加显著,但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却随放扩强度增加而逐渐下降,重度放牧阶段,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比轻度放牧阶段分别下降了22.3%和43.2%。  相似文献   

18.
鹅毛竹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鹅毛竹为材料,以未开花竹为对照,分析了鹅毛竹花后叶片生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鹅毛竹开花后总体上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不断下降,并始终低于未开花竹相应指标,而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比值、MDA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并始终高于未开花竹相应指标。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上述各指标的变幅以及与未开花竹的差距增大,表明花后叶片衰老逐渐加快。开花初期开花竹叶片SOD活性明显高于未开花竹,而POD、CAT活性明显低于未开花竹,后期开花竹各保护酶活性的变幅明显大于未开花竹,表明鹅毛竹开花后保护酶系统间的平衡失调。推测活性氧的大量产生以及保护酶系统间平衡失调导致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膜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及其降解等可能是开花竹花后叶片衰老加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