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集韵》、《类篇》反切比较反映宋初入声韵尾-P、-t、-k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消变。同一韵摄内部入声的换用表明相同入声韵尾不同韵部韵母的主要元音已经相同或者相近,它们在宋初就已经开始合并;不同韵摄之间入声的换用表明不同入声韵尾的韵母也开始合流了。-P尾塞辅音弱化消变的有缉韵入声字,同时,咸摄三、四等与山摄三、四等入声字混同;-k、~t尾消变趋势是臻摄、山摄入声三、四等-t尾,与其主要元音相近的-k尾梗、曾两摄入声三、四靠拢混同。  相似文献   

2.
陕北晋语入声韵的读音类型和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古入声韵在今方言中保留的情况,陕北晋语所有方言点可分以下三种类型:一组入声韵母型、两组入声韵母型、三组入声韵母型。通过对入声韵三种类型考察,发现陕北晋语入声韵的演变表现出如下规律和趋势:低元音入声韵先舒化;较高元音[]组入声韵比较稳定;三组入声韵母型方言中,古入声韵今读中前元音[e]组韵母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北宋蒙书《十七史蒙求》的用韵特色反映了11世纪江淮方言的"止遇摄合韵、前后鼻尾相混、入声塞尾弱化为-"等重要时音特点,这些特点在同时代同地域其他诗人的作品里都能得到验证。《十七史蒙求》江摄入声字所独有的-u尾二合元音读法,则填补了语音史上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4.
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的读音是在入声韵尾消失并入“果”摄后,主要元音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陕北晋语的入声有比较明显的舒化倾向。从入声韵的舒化和中古声母之间的关系看,全清、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多,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次之,舒化最少的是次清声母入声字。中古各组声母中,影组声母入声字舒化都比较多,最少的是章组。就单个声母看,影母、以母舒化最多。从入声韵的舒化和韵摄之间的关系看,以咸山宕江四摄舒化速度最快,已经基本舒化,曾梗摄字次之,深曾通三摄舒化最慢。  相似文献   

6.
陕北晋语的入声有比较明显的舒化倾向。从入声韵的舒化和中古声母之间的关系看,全清、次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最多,全浊声母入声字舒化次之,舒化最少的是次清声母入声字。中古各组声母中,影组声母入声字舒化都比较多,最少的是章组。就单个声母看,影母、以母舒化最多。从入声韵的舒化和韵摄之间的关系看,以咸山宕江四摄舒化速度最快,已经基本舒化,曾梗摄字次之,深曾通三摄舒化最慢。  相似文献   

7.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 ,其方言区划与周边的九江市 (包括浔阳区、庐山区 )、瑞昌市 (市区及大部分乡镇 )一样同属北方方言区 ,属于江淮官话。在赣语、楚语的包围圈内 ,这三地的方言在发音方法、声、韵、调等方面都有某些共同性 ,如发音时气流均匀流畅 ,入声韵塞音尾消失 ,并可延长 ,因此语调都显得比较柔和平缓 ,颇类吴侬软语 ;声母 [t ][t ‘][ ]与 [ts][ts‘][s]分明 ;韵母只有后元音 [浕],无中元音 [A];[t ][t ‘][ ]只拼 [ ]不拼[u],“猪”“居”不分 ;韵母有 [in]、[ n]无 [i ]、[ ];还有唐、宕、江三摄字的鼻化等等 ,…  相似文献   

8.
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通过对明末反映宣城方音的《音韵正讹》七个入声部韵字的研究,可以认为《音韵正讹》的塞音韵尾已经弱化不能分别,取而代之的是喉塞韵尾。《音韵正讹》入声韵发生的归并在依循韵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汉越语中鼻音韵尾、塞音韵尾分布十分整齐.汉越语中的对应,暗示着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对应性.有一些证据表明,中古汉语"梗摄"和"宕摄"的阳声韵以舌面鼻音收尾,入声韵以舌面塞音收尾,这样中古汉语的鼻音、塞音分布也十分整齐对称.  相似文献   

10.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乐清方言的声母有29个,具备了吴语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对立。韵母30个,没有入声韵和鼻化韵。声调有8个,入声不是短促调,已变为舒声,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  相似文献   

12.
中古阳声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包括鼻音韵尾、鼻化元音、口元音三类音值。三街平话阳声韵尾的读音有鼻音韵尾和口元音两类。文章在描写和分析三街平话阳声韵尾演变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其类型和演变方向,以求探讨其演变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上古入声韵只有一个调类即去声,这是入声韵可以代表入声的根本原因。从入声由上古到中古,以及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来看,它所走过的道路都是先变入去声,然后由去声再转入平、上、去三声。  相似文献   

14.
阴声韵字和阳声韵字在宋代诗词中一般不相押。从这一规律看,第2版《全宋词》部分韵字点断有误,使得个别阴声韵字押入阳声韵段,或个别阳声韵字押入阴声韵段,应当修正。另外有个别韵字因为印刷字形而讹变。  相似文献   

15.
分析《华音启蒙》、《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学清》四种朝鲜汉语文献的语音系统,就其韵母而论,考证其反映出来的清代汉语东北方言的语音特征。表现为:入声韵消失;闭口尾韵消失;存在儿化韵和轻声等。  相似文献   

16.
吴燕萍 《科技信息》2010,(21):I0308-I0308,I0183
我国传统的声韵调分析法受西方音位学理论及音系学等理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对音节结构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尤其在零声母和韵头的讨论上各持己见。实验音系学的提出,对汉语音节结构进行重新审视,认为声、韵、调三部分组成汉语的基本音节结构,在声韵调的基本框架下,韵母可以看作元音与元音或鼻辅音音位的配列,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其中韵腹是核心,是必要的,而韵头和韵尾则是可选的。  相似文献   

17.
诗要有韵,无韵非诗。今人写诗、诵诗,是给个人欣赏的,要用“现代语音”,不必依旧诗韵.“现代语音”是普通话和“普及方言”的语音总和,是革新诗韵的基本立足点。科学地划分新诗韵部。保留入声,入声归入新韵部。编制新的诗的字表。  相似文献   

18.
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舍,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小江话与北京话共同的声母有15个,韵母有16个,调类有2个,但所辖的字以及声韵调的拼合情况不尽相同,不同的是:小江话有[η.η j v kw kwh]无[ts tsh z]声母,有丰富的辅音韵尾[m n η Ptk]和声化韵[m η]而无撮口呼韵母[y]、舌尖韵母[ll]和卷舌韵母[ ],调类有8个,小江话有入声韵。  相似文献   

20.
(表解) 1、我们试图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地方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本表的总名是《蒲圻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表》,按蒲圻韵系由44幅“同韵字表”组成。 2、入表的字先按方言韵母分归各号“同韵字表”,韵序号和韵母音值标在“同韵字表”右上方;同韵字又再按方言声母分横栏,声母音值标在栏的左端;同韵同声字还按声调分为六个竖档,调值标在档的上端。同表的字即同韵,同栏的字即同声,同档的字即同调。由表内横栏竖档交织成的各方框里的字(即同框字),声韵调全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