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移民海外之后,严歌苓创作了一些反映移民生活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女性形象柔弱而坚韧,看似被动而弱势,实则"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成为了真正的强者,是女性乌托邦。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女性乌托邦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从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移民、自我视角下的自塑形象以及他者与自我的对话这三个层面,对《扶桑》中的自塑形象进行塑造和表现。三个层次逐层推进,以古今两代女性移民相对照的方式,展现出身处美国的两代中国移民的现实处境与精神家园;又以扶桑所代表的早期移民精神为参照,对比和展示了重塑后的现代移民精神,并试图在西方话语霸权中寻求自我文化与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族歧视与偏见极其浓烈,以至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形象一直被丑化、扭曲化、极端化。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中大勇的形象则颠覆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弱小、苍白、猥琐的程式化形象,其最具颠覆性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东西方爱情的救赎。严歌苓在作品中通过想象还历史以客观,还人物以真实。而华人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民族血性展示了东方古老民族的力量,从而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4.
运用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从家族意识角度来阐释浙江籍海外华人向侨乡汇款和在国内投资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认同情感延伸到对宗族、侨乡和祖国的认同。这种认同使海外华人即使获得国外国籍,依然保持与祖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提出,华人群体尤其华人二代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需要在文化相对性的宽容基础上加强与西方文化沟通,从而促进华人移民群体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是中国文学界中典型女性作家的代表,由于长期在海外生活,她的生活经历比较复杂,其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与主流女性创作思潮有一定的距离,她在小说中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以及敏锐,塑造出很多性格比较鲜明的女性形象。严歌苓小说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对边缘人物女性的命运描写,着重描述的就是女性边缘人物。基于此,该文主要对严歌苓小说中女性边缘形象展开分析,深入地理解严歌苓小说的创作特点,揭示出严歌苓小说里边缘女性人物的命运情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调查与记录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家庭对于使用中文的态度、影响华人子女中文能力的因素以及华人父母为此所采用的方法。这项研究在加拿大一座华人移民总数约为300人的城区完成。研究显示,在华人移民稀少的地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内部或小规模华人团体的努力下得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华人父母对于母语传承的认识与观念显得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其文学创作中,更青睐于对悲剧的写作。因严歌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修养,使其在悲剧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特性:一、“冷静忧伤”的悲剧书写;二、“卓别林”式的悲剧语调;三、诗意与悲悯交织的悲剧意境。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中国籍尤其是浙江籍新移民群体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发展壮大.撒丁岛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了华人移民潮的冲击,不少华人移民至此形成了与旅意华人群体密不可分但又迥然有异的一群.本文从中国移民进入意大利和撒丁岛的历史角度概括性地探析旅意中国移民,特别是浙江籍移民这一特定群体,以期借此梳理华人在新兴移民国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谭恩关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移民文学在多元文化系统的位置比较特殊,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浪潮推进的第三代海外华人文学。这种中国新移民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其受到的多方意识形态的操控十分明显。本文拟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勒菲弗尔的重写和操控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选用中国旅美女作家严歌苓首部以移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扶桑》及其英译本为分析对象,主要从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源语原著选择的主导性、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选择及译作风格把握的操纵性及赞助人对书名翻译的干预和对新书宣传的导向这三个方面探讨多元系统内各种文化语境制约因素对新移民文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美作家严歌苓在2006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王葡萄.王葡萄以其强悍的生命力、坚韧质朴的母性以及自由超脱的个性,包容一切的宽厚、浑然不分的仁爱,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所具有的博大胸怀和独特魅力,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上年轻寡妇形象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作家严歌苓在《扶桑》中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讲述了中国第一代移民跨种族的爱情故事。三种叙事角度的并用突破了单一的聚焦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使得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同时这种综合叙事实验给予了小说新意,增加了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小说《白蛇》讲述了全国著名舞蹈家孙丽坤在“文革”中的遭遇。与传统的直接进行叙述的线性叙述模式相异,作家严歌苓在小说《白蛇》中采取“三重视角”与“双重结构”的文本完美地把现实舞蹈家孙丽坤塑造为抽象唯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她的遭遇,作家揭示出中国极度强调道德美的文革时期艺术芙和道德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人们对艺术美的特殊情感。  相似文献   

14.
《金陵十三钗》叙述了十三名风尘女子在“南京大屠杀”中舍生取义的故事.严歌苓摆脱了传统的道德评判,通过独特的视角,在“小写的”历史里凸显出“大写的”窑姐,从而在多种叙事策略中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特蕾萨,虽着墨不多,但却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她既保留了中国人的勤奋、善良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又吸取了西方人坚强独立、勇于追求的开拓精神。东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她的身上得到融合,尽管不十分完美,但却令人充满期待。任璧莲试图通过这一人物,表达她对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美国梦”的质疑,唤起人们对于亲情的眷恋和真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很多姓氏的根可以上溯到黄帝、炎帝,故中国人皆称炎黄子孙.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漳州、台湾之间的族谱对接更证明了两岸间的血脉相连.文章考证了福建漳州平和马堂张氏家族渊源史迹和传衍大陆、台湾的基本史实,和台湾宗亲寻根谒祖活动以及《张氏马堂族谱》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艺谋电影艺术成为众多电影评论家、文学批评家的评论焦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张艺谋最早走了一条“跨国的中国电影”新模式.运用艺术化电影技术结合本土化的小说进行再创造,完美地体现了其艺术审美情趣,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电影的“东方魅力”,并使之走向了世界,文章以此为契机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