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并结合CD34病理染色结果,分析IVIM-DWI各灌注相关参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采用3.0T核磁共振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前列腺癌患者(PCa组)24例[平均年龄(74.29±7.77)岁]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组)21例[平均年龄(70.48±9.40)岁],行IVIM-DWI检查,应用经典双指数函数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相关定量参数D、D*、f值.对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病理切片行CD34染色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Ca组中D值及f值较BPH组明显减低,而D*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中D*值与MVD显著正相关(r=0.793,P0.05),BPH组中f值与MVD显著正相关(r=0.766,P0.05).结论:IVIM-DWI各相关参数(D、D*、f值)在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中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前列腺癌中D*值的升高与前列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而f值的减低可能与癌灶中血管通透性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指标,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与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诊断价值.方法:获取59例血清PSA升高的患者的f PSA及T-PSA、前列腺体积的三个径(L、W、H),所有病例均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前列腺穿刺.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组大,PSAD比BPH组高.前列腺癌组的f/T-PSA比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低.前列腺癌组患者的显影时间、达峰时间、加速时间较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短,绝对增强强度较良性前列腺增生组高.前列腺癌组患者的强度减半时间比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短.结论:前列腺癌组的前列腺造影结果表现为"快进快出".血清f/T-PSA、PSAD及经直肠超声造影技术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a组织及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AR、PAK6的表达,探讨了雄激素受体(AR)、P21活化激酶6(PAK6)与前列腺癌(PCa)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AR、PAK6在BPH和PCa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BPH和PCa前列腺组织中AR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PH和PCa前列腺组织中PAK6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70例高、中、低分化前列腺癌中AR、PAK6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PCa组织中AR与PAK6二者表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这说明,PAK6和AR阳性表达程度与PCa分级有关,提示二者在PCa的发病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检测PAK6和AR的变化对判断PCa的生物学行为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e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mstate hyperplasia,BP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22例PCa和31例BPH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联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2版(PI-RADS v2)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灰区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85例,穿刺前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检查且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质量浓度为4~10 ng/m L的患者纳入研究,进行PI-RADS v2评分和计算PSAD值,再根据穿刺病理结果,基于Gleason评分,对患者的PSAD联合PI-RADS v2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SAD联合PI-RADS v2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灰区的诊断价值.结果:85例血清PSA质量浓度为4~10 ng/m L的患者中,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前列腺良性病变(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肉芽肿性病变和前列腺炎)70例(82.35%,70/85),前列腺癌15例(17.65%,15/85).前列腺癌(PCa)组和前列腺良性组PSAD、PI-RADS v2评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Ca组和前列腺良性组间PSAD、PI-RADS v2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1,均0.05).PSAD、PI-RADS v2、PSAD+PI-RADS v2在诊断前列腺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逐渐增高,分别为0.721、0.842和0.869.当以PSAD质量浓度0.17ng/m L/cm3或PI-RADS v2评分≥4分为最佳截断点(cut off)时,PSAD+PI-RADS v2评分联合应用,前列腺穿刺活检灰区诊断PCa的敏感性为86.69%,特异性为64.29%.结论:血清PSA质量浓度为4~10 ng/m L前列腺穿刺活检灰区中,以前列腺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为金标准,PSAD+PI-RADS v2评分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穿刺活检灰区诊断PCa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能够优化PSA筛查后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PCa患者,另选取6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对照,分别取受试者的PCa及BPH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PSA、IL-6及IL-8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SA、IL-6及IL-8的表达与PC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 PCa组织中PSA、IL-6及IL-8的表达率均高于BPH组织(P0.05).临床分期T3~T4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PCa组织中PSA、IL-6、IL-8表达率显著高于临床分期T1~T2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PCa组织中PSA与IL-6、PSA与IL-8、IL-6与IL-8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PSA、IL-6、IL-8在PCa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且均与PCa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KLF7高表达与前列腺癌(PCa)发生的相关性,并对其可能的下游靶基因进行筛选.方法 比较前列腺增生(BPH)患者(n=22)以及PCa患者(n=30)血糖、血脂及一般资料的差异;调取石蜡包埋的前列腺组织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KLF7及其下游因子IL-6,以及肿瘤发生相关因子E-钙粘蛋白、Ki6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核磁共振影像(MRI)T2WI或表观扩散系数(ADC)影像组学特征,以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机器学习在鉴别中央区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区前列腺增生61例及前列腺癌51例.采用MaZda软件提取所有患者T2WI与ADC图像的纹理特征,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变化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法检测71例健康对照者、48例前列腺炎患者、11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59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巾的PSA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PSA浓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01);前列腺增生组部分病人血清PSA浓度升高,但局限在一定范围,一般不超过10.0mg/ml;前列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在正常范嗣(〈4.0ng/ml).结论PSA是筛查前列腺癌的灵敏的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前列腺疾病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血清hK2 ELISA检测方法,探讨血清hK2水平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为临床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提供一种特异、敏感、实用的方法.方法利用hK2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血清hK2水平的ELISA方法,并利用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对30例前列腺癌患者,2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3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进行hK2水平的检测.结果 1)血清hK2水平测定值(A450nm)分别为:a.前列腺癌组(0.701±0.113);b.前列腺增生组(0.212±0.145);c.正常对照组(0.198±0.015).前列腺癌组血清hK2水平与前列腺增生、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本研究建立的检测血清hK2水平的ELISA方法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4.6%,准确度为87.2%.结论 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hK2水平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及正常人血清hK2水平差异显著,不存在重叠.血清hK2水平能够对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进行鉴别诊断.2)在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方面,本研究建立的检测血清hK2水平的ELISA方法,与临床上应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符合率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常成人膝关节软骨MR扩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关节软骨MR扩散加权成像(DW 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表现。方法:观察18例正常健康志愿者36个膝关节MR扫描(常规序列+DW I),在DW I的彩色ADC图上,融合相同层面的FS-SPGR图。测量髌软骨9个小感兴趣区,分别代表上、中、下部髌软骨的内、中、外份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正常健康成年人髌软骨ADC均值=(7.80±2.27)×10-4mm2/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 i法),髌软骨上、中、下部间ADC值差异没有显著性(各组间P>0.951);不论哪一部分,由内侧至外侧,ADC值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正常成人关节软骨MR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正常值可为关节软骨早期病变诊断中提供重要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E(IL-17E)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RB(IL-17RB)、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其受体白介素17RC(IL-17RC)在正常前列腺组织(normal prostate,NP)、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6例NP、39例BPH和20例Pca标本中IL-17E、IL-17RB、IL-17F和IL-17RC阳性表达率,并分析配体与相应受体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配体阳性表达率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在前列腺组织中,IL-17E、IL-17RB、IL-17F和IL-17RC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以及单个核细胞,少部分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部分癌细胞.与BPH和NP比较,在Pca组织中,IL-17E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增加,IL-17E的表达降低;与NP比较,IL-17RB在Pca中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PH和NP比较,IL-17F在Pca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增加,IL-17F表达增强;与BPH和NP比较,IL-17RC在Pca中表达也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Pca组织中,IL-17F与IL-17RC表达呈正相关性(r=0.633,P=0.021).结论 IL-17F可能具有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效应,而且主要是通过IL-17F—IL-17RC信号通路的激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单酰甘油脂酶(MGLL)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Oncomine及人类蛋白质图谱(THPA)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癌症公共数据库TCGA及GEO中PCa及对照样本中MGLL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基于TCGA数据库中的PCa病人样本信息进行生存分析,观察MGLL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共表达相关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GLL在PCa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Transwell检测过表达MGLL对PCa细胞系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结果:Oncomine数据库中检索到6组PCa研究队列,GEPIA工具共有492例PCa样本及52例前列腺对照样本.发现在Oncomine的多个PCa队列研究中,与对照前列腺组织相比,MGLL mRNA在PCa组织中显著低表达(P0.021).GEPIA分析的TCGA队列显示,MGLL在PCa中的mRNA水平亦显著降低(P0.01).THPA在线工具表明,MGLL蛋白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高表达,而在PCa组织中低表达.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趋势一致.GEPIA的生存分析表明,MGLL表达水平与PCa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瘤生存期(DFS)密切相关,MGLL低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P=0.018;P=0.034).蛋白共表达分析表明,PCa中MGLL与FGF受体FGFR1、PIK3CA、AKT2、GSK-3B及CRMP2均成正相关(R=0.6,P=0;R=0.36,P=0;R=0.22,P0.001;R=0.36,P=0;R=0.5,P=0).Western blot检测表明MGLL在多个PCa细胞系中低表达,且过表达MGLL会抑制PC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MGLL在PCa组织及癌细胞系中低表达,且与癌患者预后相关,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B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4.
血清TPSA、FPSA/TPSA及PSA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TFSA的比值(FPSA/T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经病理诊断的28例前列腺癌、14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42例健康男性体检者的血清TPSA、FPSA和FPSA/TPSA,通过腹部B超测定其前列腺的体积(PV),并计算PSAD.结果:(1)前列腺癌组患者的TPSA、PSAD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FPSA/TPSA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2)TPSA、FPSA/TPSA、PSAD在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的面积大小分别为0.943、0.765、0.954;由ROC曲线确定的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临床判断值为TPSA>8.35 ng/mL、FPSA/TPSA<0.21、PSAD>0.15 ng/(mL·cm3);据此临界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TPSA为96.4%、70.5%、74.6%,FPSA/TPSA为82.1%、61.1%、61.6%,PSAD为100%、71.8%、76.3%;(3)TPSA、PSAD与前列腺癌分期存在正相关性(rs=0.732和rs=0.821,P<0.001),Ⅲ~Ⅳ期患者的TPSA、PSAD明显高于Ⅰ~Ⅱ期,而PV、FPSA/TPSA与前列腺癌分期无相关性.结论:TPSA、PSAD对前列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FPSA/TPSA具有中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联合应用特拉唑嗪、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观察特拉唑嗪与其他降压药对BPH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对BPH体积改善、血压控制情况.将302例患者分成2组,A组口服特拉唑嗪2 mg·片-1、非那雄胺5 mg·片-1;B组服用其他降压药及非那雄胺5 mg·片-1,随访观察24个月.治疗后,A组BPH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证明盐酸特拉唑嗪在改变BPH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的疗效.且治疗后前列腺体积缩小、血压有效控制.B组在血压控制、前列腺体积缩小方面与A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证明,盐酸特拉唑嗪既能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又能改善前列腺增生的梗阻症状,是治疗BPH合并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录抑制因子锌指蛋白57(ZFP5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其中前列腺癌组织92例,癌旁组织24例,良性增生组织24例,正常前列腺组织24例.使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检测组织标本中ZFP57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定量检测ZFP5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收集前列腺癌患者TNM分期、Gleason评分、转移情况、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水平,分析与ZFP57表达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ZFP57阳性率明显低于本研究中其他组织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ZFP57阳性率在正常前列腺组织、良性增生组织、癌旁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ZFP57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本研究中其他组织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NM分期、Gleason评分、转移情况、PSA水平的前列腺癌患者ZFP57阳性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TNM分期增加、Gleason评分增加、癌细胞转移、ρ(PSA)20 ng/m L的前列腺癌患者ZFP57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ZFP57呈低表达,且与临床病理指标呈负相关;ZFP57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 MR测定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所致肝脏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的CHB肝纤维化患者47例(其中S1期10例,S2期10例,S3期14例,S4期13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肝硬化患者(S5)14例及健康正常人(S0)10例,进行3.0T 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测量肝脏ADC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分析各组间ADC值的差异及其与LF程度、炎症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DC值评估LF程度的能力.结果:LF程度与ADC值呈负性相关(R~2=0.859,P=0.000),组间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F=40.868,P0.001),组内相互比较:S0与S2、S3、S4、S5之间,S1与S2、S3、S4、S5之间,S2与S0、S1、S3、S4、S5之间,S3与S0、S1、S2、S5之间,S4与S0、S1、S2之间,S5与S0、S1、S2、S3之间,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0、S1+S2(轻度LF)、S3+S4(重度LF)、S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15,P0.001),组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ROC曲线显示ADC值预测LF(S≥1,S≥3,S=5)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ADC≤1.229诊断S≥1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8.5%,以ADC≤1.109诊断S≥3的敏感性为96.9%、特异性为90.2%,以ADC≤1.034诊断S=5的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85.7%.结论:无创、简便的DWI检查测量肝脏ADC值,可为临床评估CHB肝纤维化的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谭熙  周立权 《广西科学》2024,31(1):182-187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一种对中老年男性危害巨大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以往,系统性6针穿刺活检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前列腺癌诊断方法,但此方法并不能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随着影像学技术如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多排螺旋CT (MDCT)、经直肠超声(TRUS)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融合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前列腺穿刺变得精准化、可视化,病理诊断阳性率有所提高,同时穿刺针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本文就近年来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 F-PSA/T-PSA 比值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8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487例和健康体检者188例的血液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检测血清中 T-PSA、F-PSA 浓度,计算F-PSA/T-PSA 比值,比较 T-PSA、F-PSA 和 F-PSA/T-PSA 比值在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的 T-PSA、F-PSA、F-PSA/T-PSA 的比值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lt;0.01);与前列腺增生组相比,前列腺癌组的 T-PSA、F-PSA、F-PSA/T- PSA 的比值差异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T-PSA 在4.0~10.0 ng/mL 时,与前列腺增生组相比,前列腺癌组的 T-PSA 差异无显著性(p〈0.05),F-PSA 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 F-PSA/T- PSA 比值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PSA 可作为前列腺癌筛选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当 T-PSA 在4.0~10.0 ng/mL 时,F-PSA/T-PSA 用于筛选前列腺癌优于 T-PSA,选择0.15作为 F-PSA/T-PSA 的临界值对前列腺癌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超声加权评分法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组62例,恶性组58例。两组均行乳腺常规超声和SWE检查,比较两组SWE最大值、SWE最小值、平均值和超声加权评分,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评分联合超声加权评分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超声加权评分恶性组为(7.97±4.01)分,明显高于良性组(4.48±2.34)分(t=5.771,P<0.05);超声加权评分和SWE联合超声加权评分对乳腺肿块分级的诊断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E最大值、SWE平均值良性组低于恶性组(P<0.05);两组SWE最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WE最大值、SWE平均值及超声加权评分均为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SWE最大值、SWE平均值和超声加权评分法诊断乳腺肿块的AUC为0.931,高于超声加权评分法的0.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