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不同于“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工程共同体”是现实工程活动所必须的特定人群共同体。该共同体是有结构的,由不同角色的人们组成,包括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从工程共同体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工程活动共同体”与“工程职业共同体”,前者比后者更为基本,没有工程活动的共同体,也就没有工程职业共同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工程活动共同体,工程职业共同体就是亚共同体。从工程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来看,工程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因其类型不同而异,即“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为各类企业、公司或项目部等,它们是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现实形态,并以制度的、工艺的、管理的方式或者以“物流”为基础的“人流”,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模式;“工程职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则为工程师协会或学会、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工会等,其显著的功能在于维护职业共同体职业形象和内部成员的合法权益,确立并完善规范,以集体认同的方式为个体辩护。从工程共同体的特征来看,则表现在组织性质、动力机制、结构分层、主体构成、获得承认的路径、制度性目标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具有同质结构的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则为异质共同体,是一个包含了众多成员要素子系统的主体系统,与此相适应也就有了多种类型的职业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由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受众等利益相关者构成,而且各构成要素在角色上有时会出现复合与转换情况,表现出异质性、层级性、秩序性、利益主体多元性、紧密性、整体性、流动性等结构特性.同时,工程活动共同体有自己的维系机制,即需要与利益的满足、共同体内外的认同,以及体现为合目的的普遍主义、合规律的建构主义、讲时效的协同主义、有条件的特殊主义、要权威的整体主叉、重实用的唯美主义、依循互利互惠的利己利他主义、追求最大化社会实现的功利主义、有风险的博弈主义等工程活动中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性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构成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传统。随着这一思维方式在人文社会知识中的贯彻,确定性及其所导致的知识霸权和控制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纬度;后现代的相对主义是上述现代性的极端的怀疑主义后果。确定性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能真实理解科学及其发展。不论是从知识论自身的发展,还是从追求确定性知识所导致的现代性后果来看,我们必须正视知识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工程共同体主要由工人、工程师、投资人、管理者构成。本文从多种社会关系中分析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指出工程师所拥有的工程知识是与科学知识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知识,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一样都是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还指出工程师职业本身的特性使工程师容易陷入“边缘人”困境,这使工程师在职业自觉和职业伦理方面经历了困难的历程,文章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有关工程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共同体中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扩展的主张是不成立的,因为该主张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生态伦理学把人看成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因此认为人应当把只属于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然而,事实是当把人作为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时,此时的人便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物种概念,遵从的也仅仅是自然规定性,因而不存在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因此,生态伦理学要坚持道德扩展的主张,就必须放弃人是自然共同体中普通一员这个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6.
与工程职业共同体是延续时间很长的共同体不同,工程活动共同体一般都是存在时间不长的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和诞生阶段、发育和生存阶段、解体阶段。第一阶段"出场"的共同体成员是倡议者、委托者和领导者。在发育生存阶段,工程实施共同体不但增加了人数,而且成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三阶段,工程实施共同体既可能是"正常解体"也可能是"非正常解体"。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中,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由此形成了具有浓厚理想主义倾向的学术国际化思想。本文认为学术知识并不必然是公共产品,学术公有化与国际化的程度、方式和后果都受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深刻影响。国家和企业作为重要力量介入学术研究,导致传统的“科学共同体”正在出现分化和重组。学术的使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学术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含着价值和利益冲突的过程。理想的、互惠互利的国际化模式不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属性、增长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产生了异化效应。这是科技本身所附带的。如何在科技进步(科学知识增长)的同时,人为控制科学知识的负面效应,不至于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知识(内在地包括技术知识)的属性,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社会控制的对立统一,社会控制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何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2):38-39,F004
本文提出建构知识共同体的思维方法,并根据“结构-功能”的观点,对知识共同体的性质进行分析,得出知识共同体有利于科学增长,乃是知识的一种进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明了技术联系和联结为一体,进行技术共同体建设,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以及进行技术共同体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伦理矩阵:一种技术评价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众多的伦理争议,如何解决这类争议已成为学界日益重视的问题。伦理矩阵作为一种兼顾个人和团体的多元综合评价方法,在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评价中已较传统技术评价方法显示出更多的合理性。充分认识这一方法的思想内涵,掌握系统操作程序,有助于我们对技术做出合理评价,对科学决策有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经典技术哲学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工程学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人类学的、唯物论的和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倾向;后一阶段以人文主义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视域的多元化、理论基础上的后现代性和方法上的规范性。两种传统的融合促进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3.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社区是网民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知识共享能够给虚拟社区带来商业价值。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及影响因素,构建了知识共享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4.
Many system architects select their system methodologies without explicit consider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hat impact their decis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concepts of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apply in systems science. Ontology is how we specify terms of reference for existence, allowing u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via an ‘existence framework’. Epistemology,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llows us to explore new models and theorie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so the best system-based methodologies can be deployed to solve complex system problems. After introducing these concepts, the paper presents system science issues and assesses the impact of ontological, axi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ystem methodology selection, research, system design and deployment. An ontological viewpoint such as realism, as an objective view is contrasted versus nationalism, a personal perceptional view. An epistemological viewpoint is explored comparing knowledge as a product of sensory perception or rational reflection. The paper’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s that it helps system architects understand that their philosophical views of systems science impact their system methodology choices.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界对逻辑悖论的成因有主观虚构论、认知错误论、语言缺陷论、客观存在论等诸多指认。逻辑悖论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特定认知共同体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如果我们承认经典逻辑规律具有普适性,就应该从蕴涵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探求其生成的因由。  相似文献   

16.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Although it is conceded (as argued by many)that distinct knowledge domains do presentparticular problems of coming to know, in thispaper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possible (anduseful) to construct a domain independent modelof the processes of coming to know, one inwhich observers share understandings and do soin agreed ways. The model in question is partof the conversation theory (CT) of Gordon Pask. CT, as a theory of theory construction andcommunication, has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foundational issues in science and scienceeducation. CT explicitly propounds a ``radicalconstructivist' (RC) epistemology. A briefaccount is given of the main tenets of RC andCT's place in that tradition and the traditionsof cybernetics. The paper presents a briefnon-technical account of the main concepts ofCT including elaborations by Laurillard andHarri-Augstein and Thomas. As part of CT, Pask also elaborated a methodology – knowledgeand task analysis – for analysing the structureof different knowledge domains; thismethodology is sketched in outline.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知识是世界3中的新秀,存在于知识之树的上端或顶端,具有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特点。高技术知识具有三种形式:意识形式(或隐性知识)、符号化形式(或编码知识)和物化形式(或科技黑箱)等。意识形式的高技术知识需转化为符号化形式或物化形式才能被纳入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而符号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是意识形式的高技术知识的显性化,物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是意识形式或符号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社会化的结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发展,构成高技术知识演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从柏拉图、笛卡儿到胡塞尔一直都强调心灵之眼的内察,作为缸中之脑的计算机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通过与人的具身认知能力相对比,计算机对空间图像的识别能力遭到了德雷弗斯的身体现象学的质疑,然而,德雷弗斯所指出的人工智能的困境可由以图像为界面的人机互动来加以克服,现在的可视化技术正在人类的认知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