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水体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污染的主要现象.目前使用的治理藻污染方法各有优势,就目前除藻技术发展趋势而言,低频低功率超声除藻技术持久有效又清洁环保,易于实现规模化除藻.这也许是未来治理水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池塘微囊藻水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囊藻水华会造成池塘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 ,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 .就微囊藻水华的成因进行了研究 ,同时还讨论了微囊藻水华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河道黑臭污染的形成及其治理、富营养化次生灾害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黑臭河道相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的实施,河道水体污染负荷得到了大大消减、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黑臭也逐步好转,但营养盐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且可被植物直接利用吸收的营养盐储备充足,同时,黑臭污染的治理使得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重建,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极易引起水华暴发、浮萍泛滥、水葫芦"疯"长、水生植物生物量激增等富营养化次生灾害.对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后富营养化次生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必须以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为基础,将其纳入到河道污染整治整体规划中.综合运用上/下行效应理论,应从外源控制、内源治理和修复、整体生态系统恢复等角度进行系统预防和控制.同时也应厘清思路,认识到城市黑臭河道富营养化及其次生灾害的形成是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应从当前的"黑臭等重污染治理"向"氮磷营养盐控制"转变.  相似文献   

4.
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水华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洱海蓝藻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年洱海蓝藻种群动态变化的跟踪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藻源污染成因。结果:洱海蓝藻种群增殖及水华发生不仅与营养盐积累、环境、气象因子有关,而且与生态系统脆弱、流域面源污染加重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几者共同作用,导致了洱海蓝藻水华的发生。结论:必须加强洱海蓝藻污染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测湖水、河水等水华污染情况,先采集水样,再根据国标和相关标准,将水样分为轻、中、重度水华污染3类.利用电子舌技术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检测,得到的电子舌信号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Fisher判别模型,正确识别率达到100%;另建立了BP神经网络对水华污染的等级进行判别,通过训练,对水样的识别率和验证率均达到100%.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舌技术简便快捷,无需复杂、专业的预处理过程,就能对湖、河水水华进行快速分类识别,在湖、河水质量监控以及建立水质预警系统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首次提出了水华蓝藻的生物数学理论,应用推广的Logistic-Exponential方程,导出了水华蓝藻爆发和强持续生存情况下的个体数变化规律.建立了在磷、氮等环境因子限制下蓝藻个体数的微分方程,证明了关于蓝藻弱持续生存和灭绝条件的2个定理.基于这个理论,提出如何控制水华蓝藻生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水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于微囊藻水华的治理和修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仍不能解决眼下的微囊藻水华暴发问题。另外,微囊藻水华的暴发与风浪扰动、营养盐、水体温度、光照及其他生物等诸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探讨微囊藻水华的暴发机理对于治理和修复微囊藻水华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焦雅敏 《中国西部科技》2013,(3):63+74-63,74
针对目前城市供水水源地普遍存在的富营养化问题,结合秦皇岛市洋河水库多年来对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治工作措施,本文提出了治理水库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水华”暴发的切实可行方法理论和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9.
用胞映射方法研究乌江流域水华爆发的演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连续注入营养基的微生物培养模型,提出一种定量描述三峡库区乌江流域水华爆发非线性非平衡态动力学模型,运用胞映射算法、模型构建技术和自组织临界性概念,结合乌江水域的现场监测数据对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演变过程、水华消涨行为、磷氮营养物比值和控制相空间吸引子形态的参量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揭示出水华爆发过程的内在振荡规律和临界性态,预示流域水华可能是多次爆发的结果,可为流域富营养化污染的调控技术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铆焊厂房的焊接烟尘污染成因、特性及对操作者健康的危害机理入手,在厂房规划设计阶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为完善现有治理理论和提高设计的处理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藻类过渡繁殖引起水体缺氧,透明度下降,致使水生动物窒息死亡,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质,危害人体健康与安全.综述3藻华的危害性,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概述原位控藻的主要技术,分析与探讨多项技术实践结果的优缺点,认为以清除过多内源营养盐为主,同时结合运用控藻技术,加强外源截污与面源有效控制等环境质量管理的综合措施,是长期控藻与改善水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水质及预测污染负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关于水质和污染负荷的模糊分析方法,采用多因素模糊评判对水质进行单级或多级综合评判,根据最大隶属原理决定其水质好坏;采用模糊关系法预测污染负荷。用两极模糊综合评判,根据三峡库区香溪河长期观察资料进行了水质分析,得到合理的结果,引进工业污染的模糊关系,根据该地区有关资料,首次提出并采用模糊关系法预报了未来的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治理工程费用优化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的水环境治理工程费用优化模型改变了老的费用模型,在计算城市水系水污染治理工程费用时,不能仅以排入河流的污水量作为控制因素,而要以排入河流的污染物作为主要的控制因素,这更符合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国家的总量控制政策。费用优化模型的建立是以二级污水处理厂的费用模型为基础,引入拉格朗日极值法,构造治理工程费用优化模型,由模型求解,可得出在最经济的投资下,该水系的最优的污染物的去除量和最佳的经济效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以末端处理为主,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及国家环境监管部门作为工业污染控制的主体,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利益相互交错。本文提出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应以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污染风险降低、环境利益成本最优、环境治理结构合理等多目标为导向,在深度剖析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工业污染动态博弈主体及主体间损益决策树,明晰工业企业、政府环保监管部门、公众等环境利益主体的全概率决策情景,构建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风险控制模型,提出有效治理我国工业污染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磷营养盐对库湾暴发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后香溪河连续暴发水华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适合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磷含量区域为:0.14~0.616 mg/L.通过测量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磷含量水体中的生长规律,为预测香溪河是否可能在磷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暴发铜绿微囊藻水华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松花江吉林省段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影 《科技信息》2009,(31):I0013-I0014
2001—2008年松花江吉林省段水环境监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松花江吉林省段水环境质量具有逐年好转趋势,但Ⅳ类水质仍占较大比例,水环境质量不能完全达到Ⅲ类标准。沿江主要工业城市点源污水治理效果明显,非点源氨氮污染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力度,是实现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发电以来,已经初步显现了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污染物排放量稳中有升,库区江段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总体水质保持在III类水质标准,部分主要城市江段岸边出现污染带,支流部分水域出现“水华”现象。针对未来三峡水库存在水环境风险,建议从技术、管理、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研究并实施环境友好的水库调度措施,正确处理三峡工程运行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确定水华暴发关键因子,分析关键因子与藻类变化的关系,研究藻类水华生消机理,用智能Agent仿真技术建立了湖库水华产生与暴发过程模型。在一系列规范约束下,构建实体、Agent和Agent间的交互协作模型,动态地描述湖库藻类生消过程及其关键因子动态变化,对藻类生长趋势和湖库水系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流动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藻类水华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建模新途经。  相似文献   

19.
以河流水质监测达标为目的,从一维河流单种污染物的水质控制问题出发,以合作治理法治的思想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各污染源对水环境自然容量资源竞争的意识下,建立了一维河流单污染物的水污染协同控制,问题的数学模型。该划一个典型的合作博奕模型。本文还提出了对河流水污染进行协同控制的一般思想和原则,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原则在水污染协同控制中的含义和作用,为建立河流水污染协同控制的理论方法奠定了基本处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