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保证既有建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改造后的受力性能,尽可能的减少预应力损失,特研制出两种简单高效的开口式锚具,分别为永久使用的工作锚具和可重复使用的工具锚具.拆除前先将处于张拉状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特制开口锚具先锚固后截断、再拆除.工作锚具锚固能力强,工具锚具能约束钢绞线散开、改善钢绞线切断时的受力.两种锚具配合使用,使保留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很小,达到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应用比较普遍,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中,混凝土浇注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的两道关键工序,两者施工顺序对工程质量和工期有重要影响。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首先是框架柱的施工,然后进行框架梁支模、钢筋的铺放和绑扎、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和安装锚垫板,再进行混凝土浇注;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在构件端部,下一步进行封锚处理、…  相似文献   

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主要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分析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利用结构分析软件MIDAS CIVIL分别建立了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研究了两种结构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满足建筑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无粘结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流程,接着总结出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了保证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能顺利张拉,本文同时也论述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砼结构能顺利张拉前的裂缝控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改进结构使用功能,充分显示技术效益,大力推广预应力技术的发展.通过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的设计,简单介绍采用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优点、材料、平板结构设计、构造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后张法超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施工工艺中的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及施工工艺流程做了简单介绍。由于无粘结预应力技术能够抵抗大跨度或超长混凝土结构在荷载、温度或收缩等效应下产生的裂缝,能够提高结构、构件的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开凿无粘结预应力砼楼板大面积梯间洞口的过程中 ,解除原有预应力的处理工艺和重新建立预应力的方法 ,通过总结设计与施工经验 ,对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建议根据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和预应力钢筋的种类、长度 ,选择适当的张拉程序和锚固方法 ,以达到重建预应力的要求 .  相似文献   

9.
基于挠度的体外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体外预应力以及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梁力筋变形与跨中挠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挠度的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的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体外预应力梁和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梁的变形相容方程,推导了用跨中挠度表达的力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适用于体内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统一计算公式,能够计算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筋的应力.最后运用该公式计算了国内外大量试验梁(包括6根体外预应力梁和22根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梁),计算出应力增量与试验结果之比的均值在0.99~1.02之间,标准差为0.1左右.表明该式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吻合良好,公式形式简单,能够反映结构的受力机理.  相似文献   

10.
等效荷载法计算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把预应力对结构的作用作为一种等效的外荷载,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结构内力,配置适量的非预应力筋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用于大跨度房屋结构日益增多,由于预应力技术的采用,其施工受力特点变得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复杂,考虑施工过程对结构的受力影响,对无粘结预应力框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设计时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陶良柱 《科技信息》2009,(33):I0273-I0273
南华大厦是大型智能化高层建筑,标准层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面。  相似文献   

13.
通过12根无粘结预应力砼梁的实验研究,抓住预应力和混凝土无粘结的特点,分析影响短期裂缝宽度的主要原因.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用统计的方法推导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经验,结合某大厦工程,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利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使房屋空间更为灵活。同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面结构对克服混凝土开裂很有帮助,且施工方便。希望能给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块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试验,研究了影响双向板变形的主要因素;结构形式、预应力筋配筋率,将边梁对简支板跨中最大挠度的影响转化为荷载与支座条件系数来考虑;对两个方面的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对简支板跨中最大挠度的影响,用换算配筋率(αpρ)参数来反映,建立了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板短期刚度和变形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反力架系统是目前结构实验室中重要的试验设备,在使用中将承受较大荷载.目前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主要应用于房屋楼盖结构和桥梁,而本文结合攀枝花学院结构实验室反力架系统修建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使用,重点介绍了在施工此类工程时应加强的质量控制点,为今后在施工同类工程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变形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2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了影响无粘结梁变形的主要因素:预应力筋配筋率、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将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对于无粘 最大挠度的影响,用无粘结配筋指标和综合配筋指标之比η和换算配筋配筋αpρ这两个参数来反映,并且采用与国内有关规范相一致的直接双直线法,在单调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变表计算基础上,建立了任意荷载作用下的无粘结部分尖力高强  相似文献   

18.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配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目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针对有粘结非预应力筋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裂缝宽度、裂缝间距等几方面的影响 ,通过试测和理论分析 ,提出了非预应力筋的有效配筋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广州小区住宅工在负二层、负一层和首层广泛采用后张法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技术,而梁、板内则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并通过后浇带的预应力钢绞线,使抗拉强度标准值达到fptk=1860Mpa,设计张拉控制应力达到σcon=1395Mpa:此外,预应力筋锚固采用邱姆锚固体系,预应力筋孔道用镀锌金属波纹管成形;孔道灌浆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水泥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跨中施加落锤冲击荷载的方法,研究了3根带覆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冲击性能,给出了典型的实测波形曲线,得到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在落锤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了落锤重力势能及少量覆土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性能的影响,并根据相似模拟理论,得出了与试验梁相似的12 m跨度的实际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抗冲击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带少量覆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具有很好的抗冲击性能,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可用于大跨度地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