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喷锚网支护技术在建筑物地基基坑开挖临时支护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而土层锚杆作为永久性支护在建筑物地下室中应用较少.拟通过广州大学广园校区体育馆工程地下室土层锚杆的施工技术,探讨土层锚杆在建筑物地下室中作为永久性地下室外墙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杨卫星  汪俊  周鼎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3):11-13,68
深基坑支护体系一般情况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围护墙;另一是内支撑或土层锚杆。内支撑或土层锚杆与挡土桩墙一起,以增强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土方开挖和基坑的安全,而且对基坑的工程造价和施工进度影响很大。桩锚结构在控制基坑边壁侧移变形,减小环境影响,降低基坑支护施工难度,加快施工速度等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本文对武汉市首义通道工程西引道结构设计中桩锚挡墙的设计情况进行了描述、归纳和总结,可供设计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孟宪礼  王丰娟  周波 《科技信息》2009,(15):261-261,317
软弱土层基坑或开挖过程中运用预应力锚杆和微型钢管桩联合应用进行支护,体现传统混凝土护壁桩等支护技术工造价昂贵、工期较长的特点,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魏培根 《甘肃科技》2014,(7):112-116
西北地区基坑工程造价偏高,事故多发,影响因素多。在分析基坑支护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西北地区常用的土钉墙支护、复合土钉墙支护、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上部土钉下部桩锚联合支护的工作机理和使用范围。分析认为:当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放坡、深度不大于8m、地下水位较低且经济性要求较高时,应首选土钉墙支护;当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深度大于8m、对位移控制要求较严、地下水位较高时,应优先选用复合土钉墙或框架预应力锚杆,尤其作为永久性支护且考虑美观、造价时,框架预应力锚杆优于复合土钉墙,但需考虑框架预应力锚杆工序较复杂;当深大复杂基坑周边环境狭小、位移要求严格、锚杆设计长度或桩径选择受限、地质情况复杂时,选择上部土钉下部桩锚联合支护较合理。指出了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和解决对策,可供本地区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5.
桩锚支护是将护坡桩与土层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方法,桩锚支护体系是将受拉杆件的一端固定在开挖基坑的稳定地层中,另一端与围护桩相联的基坑支护体系,它是在岩石锚杆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挡土结构,安全经济的特点使它广泛应用于边坡和深基坑支护工程中。  相似文献   

6.
刘勤红  王进  张翠  高庚心 《科技信息》2011,(8):I0354-I0355
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万隆广场工程属于深大基坑支护工程。考虑到工程周边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该基坑支护采用压灌桩加预应力锚杆联合支护方案。本文介绍了地下水降水技术、长螺旋钻孔技术、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施工结果表明,基坑变形量在规定范围内,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面未出现沉降现象,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实施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吕子才 《广东科技》2012,21(13):241-242
根据该工程地质实际情况与方案设计,对该工程基坑边坡施工、土方开挖及降水施工与基坑喷锚加锚杆支护等方案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排桩土层锚杆支护能与土体结合在一起承受很大的拉力,以保持支护的稳定;可用高强钢材,并可施加预应力,可有效控制邻近建筑物的变形量;同时可简化支护结构,适应性强,所需钻孔孔径小,施工不用大型机械和较大场地,经济效益显著;可节省大量钢材和劳动力,特别是为基坑内施工提供了良好空间,有利于机械化挖土作业,加快工程进度.适用于难以采用支撑的大面积深基坑、各种土层的坑壁支护,在国内均得到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9.
兰州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兰州地区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和施工现状,探讨适合于兰州地区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分别介绍土钉墙支护、土钉加预应力锚杆联合支护、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的作用机理,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其在兰州地区的应用.实践证明,这3种支护技术适合于兰州地区.当基坑深度小于8.0 m时,采用土钉墙比较合适;当基坑深度在8.0~10.0 m之间时,可以考虑采用土钉加预应力锚杆的复合支护结构;当基坑深度大于10.0 m时,选择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建筑基坑支护中锚杆施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为现在应用越来越多的锚杆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黏性土地区基坑的冻胀效应对于工程施工和支护方案设计影响至关重要.结合东北某基坑工程,现场取样,利用室内模型相似试验,得出了黏性土地区桩锚基坑冻胀的力学变形规律,以及冻土压力与位移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支护结构协调变形方程,应用有限差分原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得出冻胀桩锚基坑支护体系的计算结果.基坑冻胀实例表明,桩锚体系考虑冻胀力影响的基坑施加冻胀作用的计算方法,更接近工程监测实际情况,可以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软土地层中建造大型深基坑工程时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支护结构易发生变形且难以预测.对已有的可动强度设计(mobilizable strength design,MSD)理论进行总结,引入围护结构的弯曲应变能和内支撑的压缩弹性势能,完善基坑变形过程中的能量守恒体系,改进MSD法计算公式,并以济南黄河隧道北岸盾构工作井基坑工程为依托,对软土地层深基坑连续墙的变形进行预测,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对,论证改进MSD法+有限元分析法预测体系的可靠性,分析误差来源,提出降低误差的措施,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莱芜至临沂段一标段3#钢筋加工场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多目标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出适合本工程的支护形式。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本支护形式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和支护结构力学及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基于多目标AHP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确定了基坑支护采用上部1:1放坡+土钉支护,下部咬合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方案;(2)土体地表沉降随距基坑的距离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咬合桩能较好的控制边坡变形;(3)咬合桩桩身最大位移位置随开挖的进行逐渐下移,且两次竖直位移的增量比约为相邻土层厚度比。受自重影响,咬合桩桩身弯矩对称,每条边中点附近弯矩值偏大;(4)将现场监测结果有限元分析数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和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现行基坑支护规范抗隆起主要验算支护结构的稳定,无法满足拓建工程对基坑隆起变形的严格要求。从力学平衡和刚度控制的角度,阐明了深大基坑隆起的力学机理和隆起荷载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控制基坑隆起的新途径。研究表明:基坑隆起荷载与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基坑深度、基坑宽度、土体内摩擦角和土体重度等因素有关;将基坑隆起问题转化为坑底加固土层的平衡问题,可以作为拓建工程基坑隆起控制的计算方法;坑底土体刚性加固和抗拔桩是控制基坑隆起变形的重要措施,坑底加固和抗拔桩应在基坑开挖前实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影响的问题。对于软土地区的基坑而言,由于土体力学参数较低,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更加严重。结合某实际工程,以数值分析为主要手段,研究软土地区基坑施工对其附近土堤稳定性的影响,并重点对基坑施工影响的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区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明显大于经验值,需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以控制其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仅采用钢板桩支护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需要在钢板桩内部增加1~2层内支撑,以保障临近建筑物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软土地区基坑工程施工影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中已有很多基坑加强加固措施用于控制深基坑的变形,但变形控制效果差异较大,且不同工程之间由于支护条件和环境情况差异较大,没有严格的可比性.结合某基坑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监测情况,对比该基坑不同位置设置被动区土体裙边加固、加厚支护挡墙对基坑工程变形控制的效果,通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这些基坑工程加强加固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这些措施能有效控制基坑工程变形量,得出了一些有利于指导深基坑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成都东郊膨胀土地基基坑工程事故频发,多种支护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稳现象。局部双排桩是在充分发挥双排桩优势基础上的一种适用于膨胀土地区的具有经济、快速、节能、节材、安全等特点的支护方法,从施工效果来看,基坑的变形均在规定范围内,证明了该支护型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是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课题,在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常采用的安全系数法是未考虑到设计参数的随机性与变异性的定值设计法,而将结构可靠度理论引入到基坑工程中来,则可以定量地考虑工程中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能够对结构的可靠性作出更为客观和合理的判断。针对一重力式基坑支护工程实例,采用响应面法计算了3种基坑稳定性验算模式的可靠指标及失稳概率,并与一次二阶矩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土体参数,即变异系数、均值和相关系数等对稳定可靠指标的影响,从中总结了相关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车站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与稳定性问题,以地表沉降变形≤22 mm 、土体侧向位移≤20 mm及等效安全系数SSR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深基坑开挖进程中地表沉降变形、底部土体隆起变形、深基坑内支撑稳定性和连续墙及墙后土体变形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土体受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规律呈“抛物线型”,最大沉降量0.5 mm;基坑底部最大隆起量23 cm,主要发生在粉质黏土层,在风化花岗岩层终止;支护结构以受压为主,局部受拉,整体稳定性良好;连续墙长轴方向中间墙体受后方土体挤压向基坑内产生1.25 cm变形,连续墙后2 m处土体最大变形量为1 mm,整体稳定;通过实测地表沉降量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较好的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某深厚软土地区基坑支护为例,设计悬浮于软土中的水泥土框架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兼顾解决软土基底的施工困难。在选择挡墙宽度、嵌固深度、坑内加固土体厚度等设计参数作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完成基坑设计参数优选,可为类似基坑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深厚软土地区基坑支护工程中,利用坑底加固土与基坑侧壁重力式挡墙组合形成"悬浮"于软土层中的水泥土框架支护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基坑稳定。引入正交试验表安排基坑设计试算方案,可有效减少试算次数,提高基坑设计的效率。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在深厚软土地区"悬浮式"水泥土框架支护结构中,坑底土体加固厚度对控制基坑的变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墙顶水平位移、墙顶竖向位移和坑底隆起的贡献均超过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