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将哈尔滨市2000~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依据,运用信息熵模型来分析影响熵值变化的因素,并分析了产业布局调整与建设用地布局演变的互动关系.根据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得到了迅速增长,建设用地布局相对比较稳定.2在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演变中,哈尔滨市建设用地熵值和均衡值整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先降、后升、再降、再降、最后稳定.3在哈尔滨市产业布局日益合理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熵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布局的熵值随着产业布局的发展逐渐趋于下降、收敛最后稳定.4为了让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合理,根据哈尔滨市建设用地布局中三种数值的变化,可以考虑增加新的用地类型,减少各类用地之间的比例差距,从而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率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构建了城市灯光强度-土地城市化水平异速生长模型,基于异速生长系数判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率变化。研究区2012—2016年幂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系数分别为0.818 8、0.796 7、0.846 9、0.812 2和0.916 2,建设用地扩张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鼓楼区、玄武区、栖霞区和六合区线性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系数存在明显梯度差异,分别是2.719 5、1.698 4、0.812 5和0.404 0,沿中心城区到远郊区逐渐下降。结果表明,夜间灯光作为新型数据源可应用于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选取研究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获得研究区这三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两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最大的均为建筑用地,可见城市化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哈尔滨市的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5.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哈尔滨市耕地向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转移;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运用ANN-CA模型、Logistic-CA模型和DT-CA模型,对1995~2005、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ANN-CA模型在模拟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更具优势;Logistic-CA和DT-CA更适用于非城市用地到城市用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选用模拟精度最高的ANN-CA模型对哈尔滨市和2015~2025年和2025~203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5年城乡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2025~2035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率较2015~2025年减慢.  相似文献   

6.
以河池市金城江区1991,1999,2006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城镇用地的遥感信息机理,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均匀,城镇用地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城镇用地在中心城镇高度集聚.旱地、荒草地、独立工矿用地和坑塘水面是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形位指数、扩展强度、转移速率、地形分布指数、地学图谱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5年贵阳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用地总体向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扩展。其中盆地区建设用地扩展趋于饱和,外溢效应明显,盆周山区、城市新区扩展压力加大,向较高地形位梯度草地扩展,建设用地扩展与城市生态、安全的矛盾凸显。贵阳市盆地区应深入挖掘潜在用地资源,缓解向盆周山区扩展的外溢压力,盆周山区、城市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尽量减少侵占山体,缓解高地形梯度上草地等生态用地与城市扩展的矛盾,避免发生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从而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福州市区2009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状况4个方面,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取9项指标构建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建设用地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文章针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市场管理、各项规划实施和法律法制完善实施角度提出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从地形地势、植被资源、水文状况、用地现状4个方面对重庆大足龙水湖湿地公园进行用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分析.根据综合评价得出:龙水湖湿地公园内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值(SL)在1.270~5.000之间,分别取1.270SL≤2.341,2.341SL≤3.089,3.089SL≤3.920,3.920SL≤5.0004个区段作为综合适宜性分级标准.依据分析结果,将湿地公园用地建设区域划分为4个功能区:最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最不适宜建设区,并为相应功能区提供具体的营造策略.通过对湿地公园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为湿地生态保护、恢复与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和2010年2期的厦门市SPOT 5遥感影像,从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转入变化及空间变化等方面对海沧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海沧区建设用地扩张了1 496 hm2,年均变化率为7.27%.其中有1 118 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占2010年现有建设用地面积的19.9%;其次是水域、园地、其它土地(包括海域)及部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西北部东孚镇、中部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都有较多的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南部沿海附近则有较多的水域和海域开发成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