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已导出的旋涡星系扰动引力势的一般形式解,考虑在无限薄盘(α→∞)的情况下,作旋臂图样曲线.适当地调节参量Ω_P 和 B(m,n),计算得到的理论曲线与实际观测到的旋臂符合较好.克服了由林家翘理论作出的旋臂图样与实际旋臂有时相差甚远的问题,并利用星系 M_(51)的旋臂作了这2个理论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过去几十年里,天文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身处的银河系是一个拥有4条旋臂的旋涡星系。然而,6月3日,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12届会议上,天文学家公布的新的观测结果显示,银河系实际上可能只有两条主旋臂。新的观测来自美国宇航局的斯必泽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 scope)。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Robert Benjamin及其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恒星计数软件,考察斯必泽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银河系红外照片。他们发现,在以前认为的4条旋臂中,盾牌-半人马臂(Scutum-Centaurus arm)和英仙臂(Perseus arm)都包含了大量的年轻和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星系演化与旋臂结构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在本文中讨论缓慢演化着的星系中的密度波理论。理论的出发点,是用轴对称不稳定基态代替通常的稳定基态,求出了在星系盘中旋涡状密度波列的色散关系、波作用守恒方程和波能量方程。文中着重阐明了以下几点一般性结论:1,密度波与星盘的较差运动交换能量。2,从理论上可以把导波和曳波区分开来,由星系演化的趋势,膨胀或是收缩;可以确定星系中是曳波或是波导占优势。3,对于只能观测到曳行臂的星系,星系的演化特征是膨胀。4,对于银河系,在太阳附近的膨胀速度(?)12公里/秒,演化时标(?)10~9年。  相似文献   

4.
宇宙是由许多性质不同的局部宇宙组成的,引入局部系数.在两个局部宇宙中研究银河系与类星体之间大小与质量关系.根据旋涡星系中的恒星的转速与质量关系,找到旋涡星系中的恒星的质量的结构组成,研究旋涡星系中的恒星的转速与各个质量组成关系.  相似文献   

5.
旋涡星系盘和原始太阳星云盘都是由两种成份组成:气体和恒星(或中心星)。本文研究了这种双成份结构盘的气体运动、找到了它的孤立波式解;在此基础上,对星系旋臂和Titius-Bode定则作出定性定量说明。  相似文献   

6.
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系。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旋涡,有的呈圆形。宇宙有大约137亿年的历史,并非一开始就有这些星系,它们是经过了难以想象的漫长岁月才演化成了今天的模样。近年来,天文学家既观测遥远的星系,也观测近旁的星系,已经根据这些观测资料从理论上勾勒出星系的一部演化历史。本文介绍的不是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结果,而是根据实际观测资料所推测的宇宙星系在一百多亿年间所经历的变故。  相似文献   

7.
用国家天文台昆明站1m光学望远镜和兴隆站2.16m光学望远镜对塞弗特2型活动星系NGC5953进行了B、V、R三色测光观测,着重研究了星系形态、三个光学波段上的表面亮度轮廓和(B-V)、(B—R)表面色指数分布。结果发现,在NGC5953星系核的附近偏北方有一个大小约2kpc、平均光谱型相当于A5的蟹状“蓝区”,该“蓝区”伸展出5条旋臂状结构并分别与5组巨电离氢区成协;在NGC5953与邻近的旋涡星系NGC5954的连接区域存在一个较弱的结构,可能是一个大小约1kpc、绝对星等约-12.75的矮星系;NGC5953表面色指数分布重心相对于巨电离氢区分布重心及星系核存在着约0.5kpc的偏离,这表明了NGC5953/4的相互作用与NGC5953中发生的恒星形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星系的演化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星系团介质的压力作用、邻近星系的潮汐力作用、星系之间的碰撞等。因此处在不同环境内的星系,它们的形态、颜色以及气体含量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选取了位于星系群中的样本星系和空洞环境里面的空洞旋涡星系(Void spiral galaxies)、密度较低的环境内的孤立旋涡星系(Isolated spiral galaxies)以及位于室女星系团(Virgo Cluster)内的室女旋涡星系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对比研究了不同环境里旋涡星系之间的颜色差异、气体含量、星系的恒星质量等特征,并讨论了其可能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距地球约3亿光年、接近旋涡星系NGC6240的地方,潜藏着某种很黑和很重的东西。天文学家在夏威夷用望远镜观测该星系时注意到,刚好在这一星系边缘的外面有某种星云的旋流和气体。天文学家计算,在旋流的中心有某种像整个银河系(银河系有1000亿颗星)一样重的东西,而体积不到银河系的万分之一,但是发出的光检测不到。在这张彩色图中,椭圆表示NGC6240旋涡星系的轮廓,黑色十字表示这一重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359个Seyfert星系的观测数据(其中Seyfert 1星系观测数据283个,Seyfert 2星系观测数据76个).对红移、爱丁顿比、黑洞质量的分布进行研究,并讨论了红移和爱丁顿比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1)Seyfert 1星系的红移平均值大于Seyfert 2星系的红移平均值;2)Seyfert 1星系的爱丁顿比平均值小于Seyfert 2星系的爱丁顿比平均值;3)Seyfert 1星系黑洞质量的平均值小于Seyfert 2星系黑洞质量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00,(8)
南风车星系——M83M83是离我们最近和最明亮的旋涡星系之一。它位于长蛇座,用双筒望远镜就能看到。因为它具有壮丽的旋臂,因此 M83赢得"南风车星系"的雅号。远在250年前,天文学家就已经发现了 M83。不过直到本世纪初,天文学家才弄清楚 M83和我们的银河系很像,是个棒旋星系,而不是一团雾蒙蒙的云气。这张 M83的照片,是欧洲南方天文台用甚大望远镜(VLT)拍摄,并于最近刚公布的影像。M83是它所在星系团中很显眼的成员,这个星系团的成员包括半人马座 A 和 NGC 5253,这些星系和我们之间的距离约有1500万光年。到现在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在 MB3找到6颗超新星。最近天文学家又在 M83的核心区,发现了一个双层的拱核环,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密度波理论的非线性方程,用定性分析理论可导出旋涡星系的演化方向和由观测可得到的演化条件,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作者定量论证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模式:它是对称的四个类地行星和小行星带;四个类木行星和柯伊伯带(包括冥王星)。  相似文献   

13.
从星系巡天的观测中可以测量宇宙中星系的分布,而这些我们观测到的可见物质只占据了宇宙组分的很小一部分.如何从观测的星系分布来联系暗物质分布,建立星系与暗晕之间的关联,从而限制宇宙学参数,一直都是星系宇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本文具体介绍了描述星系空间分布的暗晕占据分布模型的主要框架和参数形式,并介绍了模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个模型被广泛用于解释观测到的星系分布的两点相关函数,通过模型构建星系和暗晕之间关联,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不同星系样本所在暗晕质量分布的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星系形成与演化模型以及限制宇宙学参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等级成团的结构形成过程中,星系并合与相互作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引力的作用下,进入主暗晕的卫星星系受到动力学摩擦的作用而落入暗晕中心与中央星系并合;星系团中的星系高速交汇给星系内部注入能量从而改变着星系的形态;来自星系团的引力场对其中的星系进行着潮汐剥离甚至将其打散.星系的并合与相互作用在星系的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变星系的形态,对星系的恒星形成性质产生影响,而且与活动星系核的演化相关联.借助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与观测研究的共同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尤其是星系的理论并合时标、观测到的星系并合统计量及演化、并合在大质量星系的质量和大小增长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一本长篇巨著.作者从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星空论述了恒星、恒星群、星云、星系、球状星团、行星、开放星团、银河及其亮星星云。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些可见天体,介绍了如何找到它们,讲解了它们在银河系旋臂结构中的位置,论述了用双筒望远镜和大视场望远镜可以观测到的令人惊奇的许多星系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与我们的关系。书中收集了近100幅彩色和黑白照片,读者通过这些照片可以漫步在银河际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致密分子气体在星系盘上的分布,我们使用IRAM 30 m望远镜对M51的HCN J=1-0分子发射线进行了成图观测(角分辨率为28").成图区域达4'×5'(1'~2.9 kpc),是目前为止对M51 HCN J=1-0发射线进行的最为延展的一次成图观测.将之与NRO 45 m望远镜观测得到的CO J=1-0发射线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对M51星系内致密分子气体与总分子气体分布的差异与相关性等特性进行了讨论.HCN分布呈现出向星系中心集中的趋势,中心区域的HCN积分强度是星系盘上的3–4倍.在HCN积分强度图中也观测到了由CO发射所示踪的气体旋臂.M51总HCN光度是中心主波束区域(kpc尺度)的5倍,这说明了依然存在很多的致密分子气体分布在星系中心核区之外.在距星系光学中心42'内的区域(包含核球区的星系内盘),距离星系中心越远,HCN/CO的积分强度比越小;而在远离星系中心的星系盘上(大于42")该比值基本保持恒定.对于星系盘上的大部分区域,IHCN和ICO具有非常紧密的线性相关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斜率为1.2.而对于核球区它们的拟合斜率则要高得多(2.3).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致密分子气体的性质(例如含量、发射条件、HCN的丰度)在核球区和星系盘上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银河系旋涡星云在旋转运动中,外旋带产生了次级原始太阳螺旋星云。原始太阳星云在旋转中产生物质分异,并有重物质向核部集中现象,当核部质量接近一个太阳质量时,遇超新星或类星体的强大压力或有物质参与而使原始太阳星云中核部收缩、集中、点火而具有核反应能发光的太阳。星云旋臂中的物质也成大小不等的原始星子。太阳产生了引力、磁力,又有太阳辐射,它们与旋臂扭动相反,二者呈双螺旋反向扭动复合,使星子集中并按轨道形成了各大行星。这一过程亦是星系的繁殖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93年3月26日西班牙一位天文爱好者F.Garcia用25cm的望远镜在M81(NGC3031)的星系核的西南方向5′处发现了超新星,ST-4的CCD成像系统也记录到这一颗超新星,IAU命名为SN1993J.M81位于大熊座,是旋涡星系(Sb),其距离模数m-M=27.5,即距离d=9.46×10~(19)km.它与M82和NGC3077构成三重星系群.SN1993J是在该星系观测到的第一颗超新星.它是继SN1987A之后观测到最亮的一颗超新星,坐标为:α=9~h51~m19~s.27,δ=69°15′25″7.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     
《科技潮》2009,(11):7-7
美国卫星拍到仙女座巨型旋涡星系迄今最清晰图片。  相似文献   

20.
紫外波段是星系能谱分布中的重要部分.其包含大量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共振线以及研究重要物理过程的连续辐射,提供了理论研究重要的观测限制.在星系研究中,紫外辐射追踪大质量恒星,是测量和理解宇宙中恒星形成历史的重要工具.紫外辐射也可追踪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是理解吸积物理过程的重要手段.其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宇宙正午时期的恒星形成历史与星系演化、宇宙重子物质缺失、宇宙再电离能量来源以及星系吸积和外流反馈等.本文重点阐述了紫外深场巡天观测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星系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介绍了深场仪器的基本参数、深场观测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数据及科学产出,并对国内外正在计划中的未来紫外观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