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杜甫《石砚》诗开篇所称之平公,乃是一位奉朝廷之命出使三峡的殿中侍御史,所得峡江石砚,与宋人米芾所论“夔州黟石砚”的特质相似。诗人以冠比砚美其砚石之正,同时亦取其正直之质,借砚以美平公。杜甫与平侍御史、蔡十四著作郎虽然皆为旧时相识,但与蔡十四之间的交情却要深厚得多,其重要原因在于二人皆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故而杜甫在《别蔡十四著作》一诗中,述说到自己的忧危之心和峡江民情,并托蔡转奏皇上,望能体恤百姓疾苦,安抚民心,早见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2.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杜甫,是学术界公认的唐代涛国中的“双子星座”。两人白天宝三年夏在梁园初识后(详见拙作《李杜初识时地探索》一文,载《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1期),一见如故,即结下了“怜君如兄弟”的交往情谊,而且,这种情谊直到二人的晚年,都不曾有丝毫之破裂与损伤。但是,我们若从年龄的角度考察,知李白大杜甫十二岁,杜甫于李白本应称兄,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作向来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特点,但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组诗中却呈现出与之有所区别的率性纵情、洒脱开怀的另一面。组诗以何将军山林为中心,举凡园林景致、风土人情、宾主之乐,莫不一一道来,前后映衬,构思巧妙,别具风情,是杜甫众多诗作中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5.
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与书法家,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些多为学界关注与重视,然而,至于南社人与柳诒徵深厚的情结及其南社革命文学精神对他的影响诸问题,则迄今未见具体研究。其实,南社柳亚子等人与柳诒徵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二柳关心国事,共同钦敬赵声。在南社文学革命精神的感召下,柳诒徵弘扬国学,辛勤笔耕,鞠躬尽瘁,出版了《中国文化史》等史学开山巨著。  相似文献   

6.
《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居“郑”,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王在郑”的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德公迁都雍城后居“大郑宫”,《说苑》载秦始皇“迁太后棫阳宫”。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秦棫阳宫与周都西郑关系密切,地望相近,应同在秦雍城遗址附近,即今陕西凤翔一带;大郑宫和西郑应在凤翔雍城遗址附近的水沟周城遗址内,棫阳宫应在凤翔雍城遗址内。  相似文献   

7.
许世荣先生《杜诗〈黄草〉系年考》将杜甫《黄草》诗系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并认定此诗非夔州诗而是作于涪洲.针对许文,本文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其论之误.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涪洲之"赤甲戌"并非夔州之"赤甲山";从史料角度,说明《黄草》诗应作于大历元年秋杜甫客居夔州时,而不可能作于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途径涪洲时;从文学创作角度,说明诗人把不同时空人事捏和在一起的合理性.由此得出了杜甫《黄草》诗确实是大历元年秋作于夔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泓之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大司马固谏”一句,向有二解:(一)以“固”为人名。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所根据为《国语·晋语四》:“公子(晋重耳)过宋,与司马公孙固  相似文献   

9.
(《全宋词》这部著作出版至今已有几十载,但是目前没有人系统研究过,全宋词中与杜甫相关的资料有多少,在宋代词中杜甫是怎样一个形象,宋代词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将《全宋词》中的明显与杜甫相关的词作进行研究,阐释杜甫在两宋词人、词作中的形象。杜甫是一个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的隐者形象;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民胞物与思想的致君尧舜的儒家士大夫形象;是一个仕途失意,骑驴作诗苦的诗人形象;是一个诗酒飘零、嗜酒如命而诗无敌的老者形象。  相似文献   

10.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叙事组诗《三吏》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这首诗通过“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安史之乱”唐军溃败.官吏为保大唐江山任意抓人补充兵员给人民带来苦难,酿成无数悲剧的现实;从“妇啼一何苦”的悲剧中,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真的、善的、美的毁灭,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1.
《年谱》:“三月,自古藤书屋移寓槐市斜街。查慎行三月晦日饮朱十表兄槐树街新寓……。”朱、查均有诗记之。 本年集中有诗63首(包括与人联句)。主要活动在京。为同乡魏坤题“水村图”:“归田最是分湖好,我亦相期作钓师。”送樊咸修之嘉兴为官诗:“倚郭千家齐傍水,登楼百里更无山。郊垌近日园亭少,旱涝频年稼穑艰。” 八月,黄宗羲八十生日,作《黄徵君寿序》;“先生长予且二十年……予之出,有愧于先生。” 是年康熙二次南巡,《长生殿》事件发生,查慎行被牵连而革国学生籍。  相似文献   

12.
“青春”与“白日”李泽厚先生曾用“青春”去赞美以李白为代表的豪放飘逸的盛唐风范,而认为杜诗则与韩文颜笔一起代表苍健而规范的另一种盛唐精神(见《美的历程》)。这是颇具卓见的。然而,杜甫这样一位艰难时世的诗人,没有  相似文献   

13.
“赋得”诗体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创作形式。以“自君之出矣”为题材的五言诗小品,历来被诗人用来借题发挥,抒发各种个人情感。其q-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这一类体裁的杰作。  相似文献   

14.
《郑笺》训诂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郑笺》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道、咸间贵州籍杰出诗人郑珍和莫友芝,最初以学者身份齐名,后因近代“同光体”诗派兴起,郑、莫的诗歌价值渐为世人所认可,故此才以诗名并称.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较早明确揭橥“郑莫”的诗歌价值及诗史地位,从而使之成为“宋诗运动”的一面旗帜.二家创作本质上都具有“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特点,但表现又同中有异,在同时代宋诗派作家中可谓自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的语言,凝炼传神,一字千金。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十个字,两句话,描绘出远近数千里,上下数千年的宏伟画卷,令人极目远眺,神思飞扬。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雨飘洒,游鱼多趣,惠风和畅,燕子活泼,刻画入微,天然工巧。诗人的闲适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三顾频烦天上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隆中对》和《出师表》,写出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忠贞,沉郁悲凉之感充沛其间,使人油然而生景仰、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的系年是有争议的。宋人黄鹤订为广德二年夏成都作。清人朱鹤龄认为是大历四年夏在荆门附近作。据考,均难以成立。根据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黄牛平驾浪”,“巫峡将之郡”旬对李十四布行踪的考证,可以断定该诗是诗人于大历三年夏在夔州壤西草堂所写。  相似文献   

19.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枫桥夜泊》知名于世的张继,其籍贯素有襄州、南阳、州三说。傅璇宗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中赞同南阳说,理由是: 独孤及与张健为同时人,又张继与皇甫冉交契至深,而独孤及则曾应皇甫冉之弟皇甫曾之请,为皇甫冉的文集作序,独孤及对张继当有所了解。因此张继的籍贯,当从独孤及文与《宋高僧传》,改为南阳人。我们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傅文的结论是建立在推论之上的。但这种推论实则是难以成立的,其原因有二:一、《宋高僧传》所撰灵一传,乃本之独孤及的《碑铭》,所以,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