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湖北经历过几次重要的海陆变迁和造山运动后,到晚第三纪时,逐渐形成了近代地貌的雏形.其后的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湖北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而且奠定了湖北湿地演化的地质地貌基础.主要表现为:新构造运动在湖北省境通过断块差异的升降运动、掀斜运动和坳折沉降运动几种运动类型,不仅控制着湖泊湿地的形成与兴衰、河流湿地的变迁,而且为亚高山湿地和库塘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镇江竹枝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地方特色,反映了镇江的历史沿革、社会习俗、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从题材内容角度看,镇江竹枝词主要可划分为咏史、纪事、风物、言情四大类。  相似文献   

3.
湖北经历过几次重要的海陆变迁和造山运动后,到晚第三纪时,逐渐形成了近代地貌的雏形。其后的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湖北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而且奠定了湖北河流水系演化的地质地貌基础。长江、汉江、清江三大水系在现代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经历了各自的形成变迁,并在更新世时,在江汉盆地实现贯通。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人撰写的大量日本竹枝词反映出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从萌芽阶段的好奇,发展阶段客观与盲目的日本观并存,到繁荣阶段的理智、冷静的日本观,而尾声阶段的日本观却为淡然。然而,近代中国人"西教盛行,汉学更轻"的失落感与中华文化中心的优势文化心理始终贯穿在日本竹枝词的发展与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近代湖南、湖北两省为时空背景,重点考察传统订婚习俗的变迁以及新式订婚习俗的兴起,试图从婚姻文化史的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社会订婚习俗的变迁与婚姻纠纷之间的互动关系。新旧订婚习俗的冲突是婚姻纠纷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同时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使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传统角色为中心的角色文化受到冲击。为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提供了契机,同时,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代新疆竹枝词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创作者分析,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本贯文化传统决定了竹枝词文体的选择,创作者的身份造就了新疆竹枝词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8.
竹枝词作为一种以吟咏风土为主的文学载体,承载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江西竹枝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深入挖掘江西竹枝词的史料内容,不仅将以新的角度推进江西区域文化史研究。同时也将使之成为江西地方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的文化变迁,反映着具体历史时空下人们的内心情感、心理状态和文化意识的改变.晚清上海夜花园的产生和流行,成为当时媒介文本里一个具有深刻文化隐喻功能的词语,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公共领域和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公共领域不相同的若干特征.旧式士大夫文人为主的文化文本,尽管发挥了文学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机制的中介作用,但是无法实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自我启蒙,所以不可能单独构成文化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它不仅冲击着我们的经济,还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在这种态势下,我们的文化变迁速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速度尤快。我们关注文化变迁.更关注因何变迁、如何变迁。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和变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若能找寻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或模式,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提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即碎片化到重构。  相似文献   

11.
萧雄的《西疆杂述诗》是边塞诗第二次繁荣时期的产物。时代之于《西疆杂述诗》创作风格的影响表现在对于新疆领土的历史追溯,诗集中还重墨描写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作为新疆竹枝词定型期的代表作,其竹枝词内容上对新疆民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记叙,其诗注结合的方式达到了竹枝词创作最完善的境地,同时从意象的选择上又体现了南方文化与新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阐述起源于古代巴渝的竹枝词,在莆田地区亦代有所作。莆田竹枝词存世文本有莆田人描写外地的竹枝词和莆田人及外地人描写莆田的竹枝词两大类。重点探析描写莆田的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是经世实学向近代新学演变的重要媒体,洋务运动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与经世实学的渊源关系,其实践经验开启并促进了新学的发展,成为近代文化变迁的重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田林那善屯壮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从婚姻类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地缘三方面论述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文中指出 :壮族婚姻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新的因素和内容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并非截然冲突和排斥 ,而是可以糅合共存的。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孕育产生新因素和内容的机制 ,新的因素和内容则往往套上传统的外衣而出现。外来的文化亦可在不与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情况下 ,与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从而构成新的体系。反映那善壮族区域文化网络粘合方式的婚姻圈与市场圈、祭祀圈虽有重合 ,但不尽一致 ,美国学者施坚雅 (G .WilliomSkinner)在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 ,以及日本学者冈田谦在研究台湾乡村社会之后提出的祭祀圈理论 ,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壮族。传统婚姻圈的打破既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又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差异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出现,进而推动着文化的变迁与整合。异质文化相互碰撞、适应,不断变迁、转型,进行整合,冲击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塑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的德育理念势在必行。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由此看出文化的变迁与整合对德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将新疆竹枝词放在文化间性视野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庄肇奎、王曾翼、王芑孙、林则徐和萧雄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中浸润出来的创作者及其竹枝词作为代表,将新疆竹枝词中的山水意象与南方竹枝词中的同类意象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深入探求南、北方文化在对话、交流中互相影响和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问题。从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研究下列问题:现代性问题与文化危机,消费社会形态转型和媒介传播的结构,消费主义与日常生活,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大众传媒与世俗化问题。这些前沿学术问题的研究,对当代世界性的消费社会文化困境的揭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薛福成是 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 ,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从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入手 ,通过时代背景、思想资源、认知范围、理论架构、特征和影响等方面的论述 ,揭示了薛福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丰富多彩和独特个性 ,并充分肯定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竹枝词或称竹枝歌,是我国古代诗词中一种颇具特色的诗歌体。历史上宁波曾经是竹枝词非常流行的地方。宁波古代的竹枝词创作内容十分丰富,描写了宁波古代的物质民俗、意识民俗、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及民间口传民俗,体现出重要的人文价值,是宁波民俗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