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电上出现了一些以“变形”为母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变形人物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人性被压抑、欲望难以满足、生存现实与生活理想相矛唇,从而走向心理扭曲、变态。文章主要以中国现代文学变形母题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变形现象的特点,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主观性格两方面追溯变形人物发生变形的原因,并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变形母题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谈了看法。一、对有争议的作家,应实事求是,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既不大力贬低,全面否定,又不矫枉过正;二、作家作品的分析需要将思想和艺术联系起来考察,既不把作家的政治思想与其作品机械地划上等式,又不否认作品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三、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结合新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给人带来新的社会思考和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主题精神的融合和文学观念的契合,金庸小说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那种以人本主义为本,以科学主义为纲的启蒙主义精神的不自觉传承。同时,借助塑造具有丰富复杂人性的作品人物形象,金庸小说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人性”问题上存在的认识的偏见和表现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文化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活跃则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现象。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主要作品及其特征,应从日本平安时代的摄关政治与女性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在政治、文化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研究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张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一但老舍的满族身份又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潜隐地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及其所属民族进行一定的辩护。老舍表达“国族意识”和满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术语,从二十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流布,分析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批评中误用的表现和原因,指明政治原因造成了浪漫主义概念的扭曲,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本来的含义及其包含的基本思想,结论是分析中国文学的时候,采用西方文学批评的术语,往往不能切合实际,不是中国学者"失语",而是外国批评观念的"失语".  相似文献   

7.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经常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如何处理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是如何处理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解决前者的最好办法是突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兼及相关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介绍,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现代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解决后者,应坚持现代文学学科的存在价值,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和强化语言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江西地域文化影响现代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内容,特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积淀、地域文学自身的基因传承都影响了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江西地域文化突出地表现为:慎思的山水文化、富有人情味的民俗文化与刚劲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政治的纠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点,这个时期的作家的政治意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得自觉、强烈和鲜明。1931年频繁发生的政治事件给当时的左翼作家在政治情绪和政治心理上以巨大影响,并对他们创作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1931年的茅盾经历了实际的政治实践,也从政治心理上重新调整了自己作为政治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的身份及价值观念的定位,这对其以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缙彦是明末河南新乡人氏,清初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到边寒的宁古塔地区。他的作品是流人文学的代表之一,对于考察宁古塔地区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流人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原之思"写"北方之景",这在张缙彦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他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在流放期间的作品不同于其他贬谪文学消极、苦闷的情感基调,而表现出纵情天地间的豁达和潇洒,并且含有深刻的道德观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理应指称新时期以来二三十年间存在和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一种文学现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处于知识分子转型时期,开明书店一班人确立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和人间情怀。以此为依托,开明书店的文学书籍出版,呈现出文学本体价值与现实关怀相融合的取向特征,前者表现为以包容、“排俗”的姿态对出版物做严肃的选择,出版了大量的高品质文学书籍,后者表现为既以基本的道德伦理价值为准则关注社会,又与政治事件相对疏离。  相似文献   

13.
吕静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3):39-41,78
金庸先生是当代第一流的小说大师,他以广阔的历史视野与盘旋上升的历史观,构筑了他笔下的传奇。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侠义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文学中的演史传统,从而使他的小说在形式上具备了亦史亦侠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西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展现这一百年来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西藏文学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轨迹。文章以《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祭语风中》三部反映西藏不同历史阶段面貌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叙事话语和风格的转变及其所反映的西藏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意识从确立、追溯到反思的特征,并结合西藏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创作变化,来管窥西藏不同时期小说创作所折射的时代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5.
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由于苏联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倾向于"向苏联学习",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创作方法的选择深受苏联文艺的影响。对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来文学的接受情况,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鲜明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范本。《巴林怒火》与蒙古族叙事诗、祝词、赞词、民歌有着文化血脉关系,对蒙古族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当代转换。认为正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文学资源的当代开掘,形成了中国文学多特质、多风格、多内涵的丰富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文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一是团结奋斗的爱国热情;二是文艺大众化的真诚努力;三是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四是及时开展文艺批评和思想斗争,促进文艺健康发展;五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8.
鲁迅于1927年定居上海并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在此期间鲁迅从上海政治文艺状况的现实出发,创作了《故事新编》中后五篇小说,集中体现了鲁迅对上海及中国现代文坛的全面认识与思考。鲁迅在小说中揭示出当时上海出现的各种荒谬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各种文坛丑类的本质所在,并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真正地能够代表民族脊梁的历史人物,为困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参照。同时为年轻的"左联"在上海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认清方向,向健康、积极的道路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家是时代之子,何其芳一生的文学活动与特定时代有紧密联系。对于 主流性文学,他划下了从远离到汇入的运行曲线,他为时代奉献了有独创性的抒情散文与诗歌。但其文学评论却明显具有双重性,总结其成败得失,对于建设新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