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合作化小说中存在一种"政治爱情婚姻"模式,这种泛化的婚姻爱情模式从三个方面遮蔽了女性意识:男性爱情婚姻选择的二重需要;女性婚姻爱情选择上的"空洞能指";对于不符合此婚姻爱情模式的男女之恋通过叙述者将其纳入此婚姻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2.
白族长诗<青姑娘>揭示了古往今来的婆媳矛盾冲突,其爱情婚姻悲剧是人类一直以来婆媳矛盾普泛性生动、形象的呈现;婆媳在家庭结构中权力地位的不同,是其爱情婚姻悲剧的先在前提;婆媳内心深处的隐秘心理,是其爱情婚姻悲剧冲突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感情作为深层心理是主体对有意义对象形成的反应,包括友情、亲情、人之常情,其中最突出的是爱情和婚姻,爱情是有距离的,婚姻则是没有距离的,所以婚姻中有痛苦、烦恼和折磨。《三十八岁时的爱情》抒写了人到中年后宽容而充满自信的爱情,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三十八时的爱情》是充满智慧的爱情,感性中包含理性,既具有哲理,又富有诗意,简单而琐碎的日常生活在"刘家女"笔下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调侃、大气和幸福。  相似文献   

4.
无论在《无字》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张洁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爱情而排斥、恐惧甚至拒绝婚姻。《无字》中吴为的婚恋悲剧折射出张洁的婚恋观。张洁认为婚姻与爱情是一对混乱的矛盾,甚至婚姻与爱情完全是两码事;并且,张洁对现行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5.
《大浴女》对爱情、婚姻与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浴女》这部作品中,铁凝探讨了人类的爱情,婚姻与性,阐述了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完善结合的观念,她认为,爱情是相互关心,永远默契,性爱和婚姻的基础是爱情。  相似文献   

6.
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金婚》是一部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片子。该剧通过对两代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演绎,展示了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上一辈人对爱情认真而执着,而下一辈人则快乐并且游戏着。面对着爱情婚姻各种各样的病痛,郑晓龙通过《金婚》告诉我们,婚姻的美满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精心的呵护,只有这样,婚姻才有可能进入"金婚"期。  相似文献   

7.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8.
奥斯丁是18至19世纪之交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她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所表现的婚姻观点:即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但是光有爱情是不幸福的,爱情是要以金钱为条件的,而爱情本身是以素质、智慧及品德为基础的。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三桩婚姻,即达西和伊丽沙白的既有爱情又有金钱的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只有金钱没有爱情的婚姻和道德沦丧、情感迷失的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体现了奥斯丁的婚姻观点。  相似文献   

9.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了几起截然不同的婚姻,揭示了当时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念。其中以对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主要描写对象。作为作者最喜爱的人物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形象的情感婚姻分析,从而得出作者简.奥斯汀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正式婚姻出现的年代,浪漫的爱情并不是人们选择结婚的原因。在那时,婚姻只是一个家族同另一个家族结盟的契约。在漫长的婚恋发展史中,爱情因素提高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婚姻本身也渐渐从一种私人契约发展成附加了法律义务的官方契约。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12.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秋月 《科技信息》2008,(30):252-252
爱情是生活和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婚姻建立的基础。在爱情故事成为叙事主线的《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写了四桩各具特色的婚姻,从而透露了她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曲啸的事迹在报纸上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在坎坷曲折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热烈的赞扬。但对他在婚姻家庭中表现的道德风貌则是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在婚姻问题上乐于奉献,而不要求对方“给予”,重在尽好对妻子对社会的义务,因而体现了他的道德高洁;有的则认为这种婚姻不道德,因为没有以爱情为基础,这样的纯义务的婚姻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宜提倡。笔者认为这都是对曲啸婚姻的误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婚姻中的爱情与义务的关系认识模糊而造成的。下面拟从对曲啸婚姻的剖析谈点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思想之美     
要成功,就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就需要敌人。聪明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愚蠢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干扰自己的情绪。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要是没有了婚姻,爱情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吗?  相似文献   

16.
韦晴川 《河池师专学报》2002,22(3):68-69,76
本文通过对哈代爱情与婚姻题材短篇小说的结构分析,找出了哈代此类小说的一种恒定结构模式,正是借助这种结构模式,哈代实现了对于英国爱情与婚姻小说的浪漫传统的颠覆。  相似文献   

17.
展望爱情伤害问题的认识前景,提出爱情绝对伤害和爱情形式伤害概念,从身体性、精神性、社会性三维呈现爱情绝对伤害的先锋性。情伤害动机的多元消解存于本体———爱情相对精神性表现的赋予价值的可能,可作为阐释爱情绝对伤害的依据。社会学研究中(泛域)爱情、婚姻与人生研究范畴提出爱情伤害问题尤其是爱情绝对伤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严肃的、学术化的且极富实践前景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当代婚姻第一写手”的王海鸽在她的“婚姻三部曲”写出了当代女性在婚姻中遭受挫折和痛苦,作家站在女性的立场,对当代婚姻中所残存的“夫荣妻贵”与“门当户对”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爱情至上的今天,王海鸽明确表明“爱情不是婚姻的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下婚恋小说的反写,而正是这种“反写”为女性如何成为婚姻的舵手指明了道路,本文主要从王海鸽“婚姻三部曲”入手,探讨女性在婚姻中失去自我的原因,发掘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明宇 《科技资讯》2013,(1):226-226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城市的白领人群的婚姻也不会例外,仍然也不会逃脱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灿烂的古代文学中,太多的作品涉及了古代的婚姻爱情生活.每一个作品中都有值得关注的女主人公,她们个性鲜明,美貌贤惠,修养很高,但在婚姻爱情中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