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海湾尺度下软体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为红树林湿地功能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对海南东寨港湾口、湾中、湾顶3个典型红树林地点的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四季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体动物时空格局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海湾内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共采集到18科31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小翼拟蟹守螺(Cerithidea microptera)、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印澳蛤(Indoaustriella plicifera)、斯氏印澳蛤(Indoaustriella scarlatoi)等;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9.6 ind./m2和78.7 g/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220±0.188,0.591±0.078,1.815±0.275。海湾内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从空间上来看,密度表现为湾口>湾顶>湾中,生物量表现为湾中>湾口>湾顶;从季节上来看,密度差异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于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则表现为夏季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盐度、总溶解固体与软体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软体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017年2月到2020年1月在广西防城港1.192 7 hm2的废弃虾塘内进行7种肉食性和2种杂食性鱼类的纳潮生态混养试验研究。在塘底挖掘0.8-1.2 m深的庇护沟、水面设置植物遮阴浮床、塘内设红树林造林监测样地。在塘底基础水位设为0.5 m深的条件下,年均渔获生物量为691 kg/(hm2·a),饵料综合效率为35.09%。3年中9种鱼类成活率、占渔获总尾数和占总生物量比例最高的均是黄鳍鲷(Sparus latus),分别达到38.16%、65.2%和35.28%。2020年1月的全捕渔获显示,鲻鱼(Mugil cephalus)、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和灰鳍鲷(Sparus berda)等野生经济鱼苗可随潮水进入塘内生长,个体数可占渔获总尾数的16.9%。在全日潮15 d的潮汐周期中,塘底淹水日数小于6 d时木榄幼苗可正常生长,成活率93.5%。扩大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及生态养殖的规模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对红树林良好环境及高质量产品的认识,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海岸工程对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3月对红树林死亡区(D组)、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活林区(AL组)、对照林区(CK组)等4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取样调查。结果显示,4个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共45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2.4个/m2、147.55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050,0.735,1.329。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Jd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红树林死亡区(D组)和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均低于对照林区(CK组)和活林区(AL组),表明D组和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下受到了更严重的干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表明,D组与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较为相似,而AL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则与CK组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海岸工程导致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生态系统受损及其底质环境发生改变,并对该区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优势种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红树林区3种不同生长环境下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探究其对酸和硫化物胁迫的响应,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野生、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的中华乌塘鳢成体,取血测定红细胞(RBC)含量、白细胞(WBC)含量及其组成、总蛋白(T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强度的酸或硫化物胁迫中华乌塘鳢72h,每隔24h取血检测。【结果】在所测定的10项指标中,中华乌塘鳢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与池塘养殖群体间仅红细胞数量差异显著,而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有5项存在显著差异。红细胞数量差异表现为池塘养殖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养殖群体,淋巴细胞正好相反。水体pH值5.5以下或硫化物含量1 225μg/L以上,即能导致中华乌塘鳢产生急性毒理反应,总体表现为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加,SOD活力降低,GST活力增强,TP含量升高,T-AOC下降,胁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毒理反应强度呈正相关。【结论】中华乌塘鳢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环境的响应与池塘养殖基本一致,一定浓度硫化物或酸会危害中华乌塘鳢健康状况,硫化物和低pH值不是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的限制因子,但仍是潜在的危害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 > 成熟林(13.47±0.14)g/kg > 中龄林(10.91±0.38)g/kg > 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 > 中龄林(80.25±5.34)t/hm2 > 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6.
为了厘清防城港白龙半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点样线法(Point Intercept Transect,PIT)和样方法于2020年10月对防城港白龙半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分布区面积62.1 hm2,根据珊瑚分布的位置,可将其划分3个分布区,其中分布区二面积最大,为54.8 hm2,分布区一和三的面积则分别为2.8,4.5 hm2。鉴定出白龙半岛共有造礁石珊瑚5科8属12种,其中斯氏伯孔珊瑚(Bernardpora stutchburyi)和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为区域优势种;造礁石珊瑚形态主要为表覆状和块状,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6.6%,平均珊瑚密度为2.12 ind./m2,平均个体大小为170.14 cm2。珊瑚白化率相对较低,平均为0.43%。防城港白龙半岛海域造礁石珊瑚分布面积小,群落种类单一,覆盖度相对较低,尚不成礁。  相似文献   

7.
为认识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下文简称棕囊藻)的下行控制作用,首先通过垂直拖网的方式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丰度的月变化进行调查;然后,通过室内实验获得强额孔雀水蚤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最后,在棕囊藻赤潮易发季节,选择固定站位对棕囊藻囊体数量与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续观测。结果发现,强额孔雀水蚤在广西近岸终年存在;在调查海域,其丰度变化为(1 005±886)ind.·m-3到(10 723±5 168)ind.·m-3,平均值为(5 878±3 373)ind.·m-3。棕囊藻囊体密度高值期出现在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低值期。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水温从16℃到28℃时,其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从(61.55±44.65)×103 cells·ind.·h-1到(73.92±4.66)×103 cells·ind.·h-1,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对摄食率影响并不显著(P>0.05)。较之小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160 μm),以往使用大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505 μm)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进行采样,所得强额孔雀水蚤丰度降低2个数量级。鉴于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而自然海区中又存在高密度的强额孔雀水蚤,推测强额孔雀水蚤是广西近岸单细胞棕囊藻的重要捕食者,其摄食调控在控制棕囊藻赤潮的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广西近岸棕囊藻赤潮发生机理时,建议考虑以强额孔雀水蚤为代表的小型桡足类动物的下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广西廉州湾红树林群落本底数据,预测其发展方向,本研究以广西廉州湾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东江口、木案、针鱼墩、垌尾设置4条典型断面共计36个样方,调查红树林群落的类型、树高、覆盖度、冠幅、基径等,并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种群动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西廉州湾红树林树种以演替前中期树种为主,群落结构简单;物种重要值的排序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大多种群主要呈集群分布;更新层以桐花树和秋茄幼苗为主,与该地现有成年红树植物物种重要值排序一致。广西廉州湾红树林群落是由陆向海逐渐发育的,未来该地红树林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人为干扰得以控制,红树林面积有望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9.
海草床由大面积的连片海草植物构成,是许多海洋水生动物的育幼所或产卵所。研究海草植物附着卵块的分布规律,对于揭示海草床的产卵场功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珍珠湾潮间带海草日本鳗草(Zoster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12月(冬季)、2020年5月(春季)和2020年7月(夏季)对叶片开展粘性卵块种类和密度的调查,探讨其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海草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日本鳗草叶片仅有秀丽织纹螺(Nassarius festivus)和奥莱彩螺(Clithon oualaniensis)两种附着卵块,前者在冬季、春季和夏季的卵块密度分别为1 026,191,191 ind./m2,而后者对应的卵块密度分别为0,209,268 ind./m2。同时,日本鳗草叶片下部的附着卵块密度显著高于上部的附着卵块密度。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单株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干重)以及平均叶长等海草群落结构指标与秀丽织纹螺卵块密度呈显著相关关系,但其与奥莱彩螺卵块密度无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鳗草叶片附着卵块密度在季节和附着部位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海草床群落结构影响了叶片附着卵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以牛磺酸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TBSSB)、5-溴水杨醛(BSA)、2,2''-联吡啶(bipy)为混合配体,合成了三核铜配合物[Cu3(TBSSB)2(BSA)2(bipy)2]·H2O (1),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光致发光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及分子轨道分析等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结晶属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031(2)Å,b=11.480(2)Å,c=12.913(3)Å,α=73.13(3)°,β=78.58(3)°,γ=75.24(3)°,V=1363.6(5)Å3,Z=1,Mr=1533.30,Dc=1.867 g/cm3,F(000)=759,μ=4.236 mm-1,S=0.921,R1=0.0488,wR2=0.0471(I > 2σ(I)),R1=0.1812,wR2=0.0546。Cu (2)离子与来自于两个TBSSB配体的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正方形配位构型。Cu (1)离子与来自于一个2,2''-bipy的两个氮原子,TBSSB配体的一个氧原子,以及BSA的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四方锥形配位构型。该化合物分子通过O-H…Br分子内氢键和C-H…O分子间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够发出蓝色荧光,它的带隙为2.19 eV。  相似文献   

11.
广西英罗港5种红树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远光 《广西科学》1999,6(2):142-147
用样带样方调查广西英罗港经树植物群落,以树种种群为单位,选取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marina)测定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径级平均木法,增加权重因素来测算林分生物量,以种群各组分的生物量除种群的平均树龄或组成(器官)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污损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广西科学》2002,9(2):133-137
为了探索红树林区污损动物的附着季节和群落发展规律,于1999年12月至2001年1月广西英罗港红树林保护区进行污损动物挂板实验,试板悬挂在向海林带紧靠外缘的潮间带光滩上,下层离滩面10cm,上层离滩面110cm,分为月板,季板和年板;每类试板重复4块。同时调查周边1-17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上污损动物群落,每龄选取5株,测定与底层试板挂放高度相当的0-20cm树层上污损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在桐花树和试板上共发现27种污损动物,优势种为潮间藤壶(Balanus,littora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uatus )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全年3-12月有污损动物附着,春秋季各有1个附着高峰。附着盛期为10月和11月。潮间藤壶的附着期为3-12月,白条地藤壶的9-12月,附着密度以秋季板最大,达25493个/米^2;生物量以春季最大,达2921.13g/m^2 。年板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达15063个/米^2和8663.266g/m^2,桐花树底层多年污损动物群落主要优势种从潮间藤壶到白条地藤壶到黑荞麦蛤变化,密度和生物量在2年后减少并在较低水平波动。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广西海岸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扩散趋势,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多时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2010、2013、2016、2019年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分别为46.90、204.05、331.23、608.75、776.99、1 320.79 hm2;2001-2019年,互花米草面积增加了1 273.89 hm2,年均增长率为20.38%。2019年,北海市海岸带互花米草总面积为1 317.06 hm2,占广西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9.72%;钦州市互花米草面积为3.68 hm2;互花米草已入侵防城港市,面积约为0.05 hm2。丹兜海、铁山港湾、廉州湾及北海银滩至营盘镇近岸滩涂是互花米草集中扩张区,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东侧近岸滩涂及北海市涠洲岛均已出现互花米草零星斑块;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扩散有所减缓,而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处于增长阶段。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入侵仍处于快速扩张状态,且呈由东往西扩散的趋势。本研究可为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红树林恢复历史、成效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莫竹承 《广西科学》2018,25(4):363-371,387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率为33.6%,其中乡土红树林和外来无瓣海桑林分别贡献了73.86%和26.14%。与此同时,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比例从2001年的86.95%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66.82%,年均下降1.34%。在广西红树林总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天然林比例的快速下降,反映出15年间人工林逐渐替代天然林的现象严重。论文总结了广西红树林造林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估了宜林滩涂的潜力,将红树林恢复细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重建造林3大类。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有利于改善红树林质量,重建造林则重在扩大红树林数量。最后,给出了中越边界困难滩涂乡土红树林重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桂东南马尾松工程幼林生长量及其生物量节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1996年,对桂东南马尾松工程幼林的生长量及生物量进行连续的定位定期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工程林6年生幼林的林木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36.16m3/hm2和36.86t/hm2,分别比常规造林11年生和不施肥同龄林增加3倍~6倍;揭示了马尾松幼林生长量规律及其影响的主要气象因子,马尾松工程幼林各器官生物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建立与地径逐月生长量的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赖廷和 《广西科学》2000,7(4):309-312
1999年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9种,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atus)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为主要种。(2)污损动物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H)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龄植株上平均达182cm。h/H以5龄树最大,达91.9%。(3)不同树龄植株上的污损动物种群和动物总量的密度均以4龄树最大。潮间藤壶在1龄和2龄树上为密度的优势种,白条地藤壶在3龄后占优势。动物总生物量以2龄树最大。除13龄树外,生物量均以潮间藤壶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红树林大面积死亡的原因,以及虫害、互花米草对高岭土的响应,本研究在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区设立23个样方,调查样方内红树植物主要植食性害虫的种类和密度,以及植物叶片受损率;调查蛀干害虫在白骨壤树干上的分布规律,并统计互花米草的面积,从而分析高岭土对有害生物以及有害生物对红树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区域主要植食性害虫为柚木肖弄蝶夜蛾(Hybaea puera)、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 sp.)和蛎盾蚧(Lepidosaphes sp.)。其中夜蛾主要分布在低潮位,盾蚧主要分布在中高潮位,斑螟虫口数量少,无明显分布趋势。在高岭土影响较小的低潮区,红树植物叶片的受损较为严重。本研究首次发现多毛梢小蠹(Cryphalus pilosus)危害白骨壤的树干,说明高岭土粘附在叶片表面一定程度上减缓食叶害虫的危害,但引发了蛀干害虫的发生。调查区域互花米草斑块约180个,面积约2.82 hm2,死亡红树林斑块内已有互花米草入侵,高岭土的淤积未对互花米草造成不利影响,相反在高岭土淤积严重导致红树林死亡的区域,互花米草最先入侵定殖。本研究为调查地白骨壤死亡的原因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后期人工修复提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