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面对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这一共同主题,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展开直接批判,马克思生态观思想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间内含着必然的关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思想,这些思想对摆脱当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弱化人的全面发展和淡化意识形态性等生态困境,实现学科内容的丰富、定位学科研究的目标、巩固学科的本质属性等方面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著作,也是他们第一次全面对共产主义作出论证的纲领性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著作。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指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工业化理论。本文通过对《形态》的文本解读,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进步意义的分析和工业化负面效应的深刻批判两方面挖掘、归纳他们的工业化思想,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经典作品之一,问世后在世纪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其批判却存在以下缺陷:用历史的“旧镜片”来观察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带着“偏见”来理解《单向度的人》和马尔库塞的思想;孤立地、片段式地批判《单向度的人》和马尔库塞的思想。这些批判是一种“单向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10.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样,武器的批判也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如果说,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对策措施是"武器的批判",那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方法论就是"批判的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长期作战;以立为主,破中有立;重在思想教育,不搞运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现实的个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并论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理解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对于正义思想的描述,基于实践哲学指导下的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的考察出发,对劳动异化现象的揭示,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和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全国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迈向21世纪之际,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8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重新阐明并强化《共产党宣言》一书发表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一、《宣言》的历史意义探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应当置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继《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合写的又一部力作。在《宣言》问世前夕;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科学技术都已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德国和其它一些东南欧国家也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已经日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与唯物史观的成熟相一致,该书还阐发了成熟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单个的个人利益和特殊的阶级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批判功利论与享乐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虚幻共同体进行了批判,对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以及消除途径进行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对集体的虚幻与真实做出与时俱进的界定。我国社会的契约化为建构真实的集体提供了前提,契约手段是一个集体实现真实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创作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伦理思维的向度来解读唯物史观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这种前提不再是以往任意想象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其伦理学意义在于: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合理界定是确立道德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确立集体主义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权力与荣耀》是格雷厄姆·格林最为重要的宗教主题小说。虽然以往的评论家对《权力与荣耀》的主题做过各种研究,但是较少关注作品中传统天主教思想因素与反传统天主教理念矛盾并存的特点。从新历史主义协合观着手,可以通过对《权力与荣耀》中的宗教母题文本呈现的研究,得出结论,发现小说中特殊的宗教思想是作者主体与社会权力关系之间能量交换、协合的结果,是建立在对传统天主教主题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