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觉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对地图的认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表示的地理空间认知有重要影响.知觉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两个阶段;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空间认知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锐君  王秀梅 《甘肃科技》2009,25(14):25-27
对地图使用者来说,其地图空间认知过程与客观世界认知过程是相同的,即包括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等。而地图空间认知论对地图设计制作者来说,主要表现在认知地图与心象地图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上,这是因为地图设计制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对于小比例尺地图、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来说。主要阐述了地图空间认知论在地图设计中的作用,分析了地图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关系,以之为基础,讨论如何在地图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地图空间认知论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认知特点和关系,在以往空间认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和跟踪观察结合的方法,组织被试者参加了南京河西中央公园的地上地下空间认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地上空间的认知普遍好于地下,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印象。地上地下空间的位置、主次、功能、特色节点等,都对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产生影响。这些为理清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之间的认知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包伟 《科技信息》2011,(29):364-364
大尺度建筑的空间流动化将异质空间体量以及空间的不同流线组合在一个系统之中并保持各要素的差异性。而基于空间的流动性所塑造的建筑形态通常表现为一种不规则变化的形态,对于生成这种形态的建构而言,必须符合某种规律,以便建立数学关系模型并依照某种逻辑进行演算以推导出最终的建筑形态。而操作性的图解技术在这种大尺度建筑复杂性形态的流动性空间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语法转译的作用。在概念构思阶段,图解技术从相关的领域获取创作的灵感,进而以新的思维模式去组织大尺度建筑中的功能与流线;在设计分析与表达阶段,图解技术使空间的流动性,可以被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并利于下一步的分析思考;最后,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图解技术有利于协调空间形态与结构形式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使空间的连续性成为真正可以开发的建筑要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及时、有效地评估海域开发现状,科学反映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负载之间的协调程度,利用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分析的核密度原理,在研究海域使用强度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以海域使用监测业务数据为数据源,根据海域使用范围、类型和方式评估海域使用负载,以海域使用负载的空间密度表征海域使用强度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渤海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渤海区海域使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有多个集聚区域,呈现"高值核心式"聚集和"较高值平摊式"聚集2种分布态势,海域使用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已有认知和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表明评估方法总体有效;该方法所需资料易得,操作易行,可以满足大尺度范围内海域使用强度的快速评估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学生基于地图的空间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认知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认知过程与能力培养的相关性,为中学地图教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尺度区域国土空间监测指标体系是引导国土空间有序开发、提高国土空间管控能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针对大尺度区域国土空间监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建立了行政区分类与岸线功能区的分类方法,构建了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岸线保护四个评价维度的国土空间监测指标体系;基于开源地理空间处理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多模块、高效率的指标计算系统,提高了大尺度区域国土空间评价的效率,对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空间认知的结果是地图,地图又是我们认识空间的工具。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科技创新的年代,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认知领域对于空间认知的实现和总体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提高了认知的水平,增强了认知的效率,更大程度上深化了认知空间的能力的长远进步。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研究对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是以"环状"为特征;而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干道、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构建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根据此项研究的成果,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科知识的线性组织结构以及知识导图类的目录状、网络状平面呈现,将认知的结构信息与知识细节信息同时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认知的负担,同时,无法对知识及其相关性进行定位,知识间的拓扑关系无法较好表达.针对上述问题,该文从认知过程出发,分析了学科知识结构认知过程与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的层次相似性,并依此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地理空间化方法,将传统的线性知识组织及线性空间,转化为二维平面化知识组织与二维平面空间,探讨一种新的利用地图空间化的层次认知,形象、直观、快速提高传统课程知识结构认知的方法,为知识导航与智能导学建立地理化的位置服务基准,有效地扩展了知识地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关注和把握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在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的感知方式和特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调整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基于智能空间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方法.利用双目立体视觉传感器提取环境特征,获取环境中物体的Harris角点,通过立体匹配算法获取角点的三维几何信息,同时获取环境中这些几何特征对应的图像特征信息,并将混合信息进行绑定,作为实时更新信息存入智能空间信息库中,构建出三维立体混合特征地图.在SLAM实现过程中,首先建立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重构以实现线性化;其次移动机器人与智能空间实时地进行交互,实现快速数据关联;最后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信息的不确定性,估计出机器人的位姿,同时保存环境特征,逐步构建出环境地图.实验表明,该方法实时性好、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3.
清代诗词中“西郊”的显性外层空间是通过物象与事象搭建起来的,是其隐性情感空间建构的重要现实依托。在建构“西郊”的文学空间时,往往有时空一致、时空交错和时空回旋三种建构模式。时空一致模式打造出的隐形情感空间多承载着较为简单的情感;时空交错模式虽然只涉及一次时地变化,但创建的隐性情感空间已能容纳些许复杂的思绪;时空回旋模式涉及多次的时地转化,意味着它筑造的隐性情感空间能容纳更复杂多变的情感。文人会依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建构模式。清代文人在西郊所行之事与“西郊”这一空间都具有共同的过渡状态,在空旷的“西郊”里浅吟低唱,吟唱中蕴藏着他们的归隐之意、乱世之悲、济世之怀、闲适之乐、伤时之憾和离别之愁。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方法对风帆式变电构架新型空间多支管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节点足尺模型静力加载试验,对加载过程中节点的应力分布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节点进行三维建模,根据节点试验的边界条件对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并将节点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节点在1.5倍控制工况加载过程中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且存在足够的安全储备。风帆式变电构架节点作为一种新型空间多支管节点,设计合理,力学性能优越,可作为新型变电站构架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为此,教学时,我们要积极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学》2016,(2):214-218
为了探究物种整体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研究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空间异质性的关系,以小秦岭自然保护区2个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群落在完全空间随机以及异质性泊松分布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样地物种均受到生境异质性的显著影响,两个样地内的生境适合物种的生长,而且物种受到生境异质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尺度上;此外,成年树与小树的空间格局相似,但小树更容易受到生境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小秦岭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节点损伤识别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测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状况,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节点损伤识别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节点损伤识别的两步定位法.利用模态曲率变化比进行节点损伤的初定位,识别出损伤节点所在的子结构;以此子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杆端应变模态变化比对节点损伤进行准确定位.以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屋盖结构为计算模型进行了节点损伤识别的定位模拟,结果表明,模态曲率变化比对节点损伤比较敏感,在节点发生较小程度损伤时便能将其所在的子结构准确地定位;杆端应变模态变化比能够准确地识别节点损伤的确切位置;从而验证了节点损伤两步定位法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节点损伤识别定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城市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创新地"理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镇。青岛财神节的热闹与冷清折射出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后现代文化多元化社会中的处境。传统民俗节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却面临着在一个几乎全新的文化生态中重新建构自己生存空间的问题,后现代城市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空间的建构主要包括民俗节日的社会心理和意识空间的建构,民俗节日物质文化空间的建构,民俗节日生活和社会交往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国百强旅行社官网公布的旅游线路详细报价单,运用频数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海南岛旅游线路模式、空间格局及旅游目的地的类型与角色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倾向于选择具有高知名度的多目的地区域环游旅行模式和单目的地旅行模式,这一特征在海口与三亚两地表现最为显著;海南岛不同旅行模式所吸引的客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海南岛目的地节点在旅游线路中各有角色分工,这由目的地旅游资源禀赋、景点基础接待服务设施状况及交通条件等方面决定;相比海南岛东部各目的地旅游资源,海南岛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游+购"旅游形态的蓬勃发展,免税购物游将成为海南岛又一旅游特色.  相似文献   

20.
借鉴空间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依据空间的2种表现形式即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的特征,对园林的空间模式进行了界定与研究,并以汉代园林3大遗产地甘泉宫、武候墓和黄帝陵为例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园林存有外向型、内向型及内外结合型3种空间模式;外向型是一种开放式的空间模式,其表现为"宽广"与"博大";内向型是一种闭合式的空间模式,其表现为"藏风聚气";内外结合型空间模式是上述2种空间模式的结合.研究揭示出园林空间是一个融合统一的有机整体,提示了园林的空间特征与本质,并为中国古代园林或遗产地的空间鉴赏与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