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深厚粘土强夯施工参数是否合理、可行,依据不同的回填深度,选用不同强夯试夯参数,对试夯后回填土性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工程场地由一定膨胀性的粉质粘土和粘土回填形成,最大深度达8 m以上,设计采用强夯法处理。从试夯结果分析可知,处理6~8 m回填深度区域,夯击能3 000 kN·m、间距6 m的夯击参数在处理效果上优于夯击能2 000 kN·m、间距5 m的夯击参数。深厚回填粘土的强夯处理参数选取上优先考虑处理深度,通过调整夯点间距、夯击点数达到施工各项参数的最优组合。实践证明,开展试夯工作在强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山区机场粉质粘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采用合理、经济的方法对山区某粉质粘土高填方机场地基进行处理,减小工后沉降,通过比选山区机场常用地基处理方法:振动碾压法、冲击碾压法以及强夯法,确定强夯法为适用于本机场地基处理的最优方法.通过现场强夯试验区不同夯击能(1,2,3,4 MN·m)进行强夯处理对比试验,根据地基处理前后物理力学参数和处理效果分析,确定夯击能为2 MN·m,点距4m为该工程的合理加固参数.  相似文献   

3.
利用能级为15 000kN.m的高能级强夯加固粗颗粒碎石回填地基,测试夯击过程中夯坑及其周边土体的沉降变形,并对强夯后的地基加固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可发现,第1、2和3遍夯击时的平均夯坑深度分别达到4.38,3.71和1.93m,夯击过程中地表土体都发生沉降变形,并未发生隆起;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法评价该场地强夯加固深度至少达到16.5m,并且在整个加固深度范围内,未出现软弱层,夯后地基承载力远高于设计要求值.最后,提出了利用Menard公式评价高能级强夯处理粗颗粒碎石回填地基有效加固深度时n值的范围,为同类场地条件下高能级强夯工程的设计、施工与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杂填土承载力低,压缩性大,颗粒尺寸悬殊,回填前地貌高低起伏,形成填土薄厚不一,回填时间先后不一,取样困难,通常无法提出正确的设计参数。文章通过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应用梅纳经验公式,确定单击夯击能并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夯击次数。强夯处理后地基弹性模量及承载力明显提高,结果证明该法满足设计要求且具有显著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5.
从工程应用出发,阐述了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及强夯技术在处理黄土地基中的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等的确定,并对夯点的布置、夯击遍数和间歇时间和夯击加载机具的选择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徐尧 《科技信息》2013,(24):9-9
强夯法处理地基技术工艺简单,造价低,效果显著,应用非常广泛。强夯法处理深厚粉土,通过孔隙水压力试验、分层沉降环和载荷板等原位试验评价了强夯的加固效果,获得了强夯法加固该工程的单击夯击能、单点夯击数和每遍夯时间间隔等施工参数,从而有效的指导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施工。  相似文献   

7.
结合湖南郴州机场挖填交界区域路基工程实际,基于强夯处置路基加固机理,应用强夯法处理挖填交界面,开展夯击能为2.5 MN·m和3.0 MN·m,夯点间距为4.0,4.5和5.0 m的强夯处置现场试验,分析填土级配、强夯变形量及固体体积率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夯击参数作用下的地基处理效果,提出最优夯击参数并研究在最优夯击参数条件下挖填交界面的差异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填方区采用夯击能为3.0MN·m点夯2遍+1.0 MN·m满夯1遍,夯点间距为4.0 m;挖方区采用夯击能为2.5 MN·m点夯2遍+1.0MN·m满夯1遍,夯点间距为4.5 m;强夯处理后挖填交界处的差异变形量仅为0.02 m,固体体积率相对差为0.5%,每层填筑厚度4 m满足有效加固深度要求,设计参数可以为其他相似填料处治地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一侧可观测砂土位移的模型箱内开展室内强夯模型试验.重点研究了砂土地基在不同强夯能级作用下的地表夯坑变化、动应力响应特性、动应力衰减规律,同时通过对比强夯作用前后砂土地基不同深度处彩砂的位置变化,分析了强夯后砂土地基内部位移的发展规律及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最佳夯击能为6000 kN·m,夯击能2000、4000、6000、8000 kN·m对应的最佳单点夯击次数分别为15、14、12、12次.强夯对砂土的加固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浅层需要较少的次数即可密实,深处土体需要夯击次数的提升和夯击能的提升才能更好密实.  相似文献   

9.
通过工程实践对强夯法处理盐渍土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强夯法处理盐渍土地基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和施工方法,论证强夯法处理盐渍土时不同夯击能下的处理效果,施工工艺的适用性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工程实践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和施工方法,论证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时不同夯击能下的处理效果,施工工艺的适用性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曹妃甸工业区的强夯工程实例,利用模型试验台,分别对9 375.00,4 687.50,2 343.75,1 000.00kN·m等4种夯击能及不同的夯击距离作用下强夯振动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水平冲击作用进行检测,揭示了在强夯振动作用下桩身水平应力分布规律及群桩受力特性,研究了夯击能和夯击距离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强夯振动影响与构筑物安全距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是一种常见、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但由于其施工时 的噪音、振动等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而限制了它的作用,通过对某高速公路强夯地基工程的实践,对不同夯击能下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时所产生的地面振动进行了现场监测,经过对这些实测振动资料的深入分析,认为当强夯所引起的地面振动加速度衰减到0.1g时,对建筑物几乎没有危害,同时得出当强夯夯击能为1.5,2.0,2.5和3.0MN.m时,其对构筑物的安全距离分别为14,17.5,18.7和19.5m。  相似文献   

13.
某机场强夯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内某机场地基强夯处理工程,试验研究了强夯处理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地基,并通过静力解探、标贯和载荷板等原位测试对不同施工参数下的强夯夯后地基进行了评价。最后综合试验结果,确定了处理本机场地基的单击夯能、布点方式和夯间间隔等强夯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某石油仓储工程高能级强夯法地基处理为背景,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瑞利波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陆域与海域深厚碎石回填地基15 000 k N·m高能级强夯下的有效加固深度。研究结果表明:陆域强夯区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10.0 m,海域强夯区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8.0 m;陆域回填区与海域回填区夯点与夯间处强夯加固效果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试验设计参数合理,场地经15 000 k N·m能级强夯处理后地基的均匀性较好,强夯影响深度超过20.0 m,消除了20.0 m深度范围内粉砂层的液化,但对于深厚填土覆盖下淤泥质粉质黏土层的影响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深厚的碎石土杂填土地基,建议采用Menard公式确定有效加固深度时的修正系数α介于0.21~0.26之间。  相似文献   

15.
强夯加固填土的效果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山区全风化泥岩和粘性土混合回填地基的强夯加固试验工程,采用PLT,DPH和SPT 3种方法,测试了夯击能量与夯后时间对强度和加固深度的影响及加固效果的空间变化,评价了测试方法,分析了加强点夯后不同尺寸基底下的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更新了有效加固深度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强夯加固素填土,强度随时间增长;竖向形成上硬下软的2层结构;设计承载力时宜指明具体时间和层位;检测时,应根据土质特征选择可行的方法综合评价;夯体与夯间土形成复合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取决于土质、强夯参数、基础埋深和基底宽度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能级和夯击次数对土体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依托西部某土石混合料高填方路堤强夯加固工程,结合强夯法在某高填方路堤回填加固中的应用,借助瑞雷波法测定夯实深度,进行了颗粒级配、颗粒密度、标准击实等土工试验,分析了填料的工程性质。结果表明:4 000,5 000和6 000 kN·m三种强夯标准处理所获得的竖向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8,9和10 m,最佳夯击次数分别为11,8和6次,土体浅层2 m以内因受夯击能量过大而振松,密实度反而降低,研究成果为优化土石混合料高填方路堤的强夯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鉴于吹填土具有含水量高、地下水埋藏浅、表层承载力低等特点,工程建设中采用强夯-降水联合加固法对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针对以粉砂、粉土为主(土层含大量粘粒)的吹填土,采用明沟排水+强夯方案进行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通过低能量预夯、推土机碾压等辅助方式配合降水,加快降水周期;针对以粘性土(土层含大量砂、粉粒)为主的吹填土,采用真空降水+强夯方案进行地基处理,通过真空降水,合理控制施工参数,减小土体饱和度,有效拓展了强夯法的适用范围.此外,强夯-降水联合加固法在夯击过程中应遵循"少击多次、先少后多"的工艺,使夯击能与超静孔隙水压的消散速率相匹配.  相似文献   

18.
依托云贵互联通道±500 kV禄劝换流站工程,以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为主要手段,研究了以强夯结合冲击碾压为核心的高效夯实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土石混合料填方地基,在强夯扰动层深度范围内,25 kJ冲击碾压(试验A区),2 000 kN·m满夯(试验B区)后平均超重型动探击数提高值均为2击左右,即两者加固强夯扰动层的效果基本相当;25 kJ冲击碾压的施工效率则是2 000 kN·m满夯的5倍.表明冲击碾压具有代替满夯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高炉渣粉煤灰作地基回填料的强夯性能及效果,进行了对该类人工填料地基的强夯数值模拟以及夯后地基沉降的观测。依托某钢铁企业新体系高炉矿渣地基处理项目,构建拟静力法下夯锤与土体之间的接触力求解模型,并基于FLAC~(3D)软件,模拟高炉渣粉煤灰地基强夯过程中的地基土瞬时沉降变化,并对夯后地基土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夯高炉渣地基的最佳点夯次数为6~7次,强夯加固深度约为6 m。依据强夯施工后的沉降观测,分析该类地基强夯后土体的沉降变形特性及密实效果,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小娟 《科技信息》2012,(3):452-453
强夯法所具有的优点,使其在许多地基处理工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文中对某液化地基进行强夯试验.研究了在强夯试验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与夯击次数、深度和时间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合理的强夯施工参数和控制工艺,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