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实践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进入德育乐园。德育实践的方法也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把当今社会上颇受欢迎的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变通引入校园,在学生中开展校园德育形象大使评选活动,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又一新的举措。这一活动融引导与实践于一体,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德育导师制”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德育导师制”在浙江省中小学实施已历时两年,一些学校和地区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实施途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邸鹏 《奇闻怪事》2008,(6):27-2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位。实施德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刘猛 《科技信息》2008,(3):258-260
目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德育界各方人士所重视,在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也说明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实效性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管理的缺失是重要成因之一。本文以德育实效性为出发点,从德育管理层面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领导管理和德育体制管理等对学校德育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中学德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就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处在人生奠基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生活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环境中,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接受外来影响,并不断地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要了解熟悉…  相似文献   

6.
高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式;强调德育实践性,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德育管理可以与学生评先、奖励等现实利益挂钩,增加约束性;德育过程要强化教职员工的全员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高校德育面临思想政治领域、化领域、伦理道德领域三个层面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网络能够使现代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得到张扬;网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网络有助于改善人际交往,缓和人际冲突和矛盾的难得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德育要处理和解决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注意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学会做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学习;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革新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三大课题,整合好现有的德育资源,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芳 《奇闻怪事》2010,(9):22-23,46
生活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乃是生活德育论的核心问题。生活德育认为,德育与生活是统一的。因此,学校德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乃是实现德育与生活视域的融合,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体验疏远之弊。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重视德育工作实效,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保证。由于视德育为“软任务”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学校对德育工作缺乏细致的研究,责任心有待加强。要通过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的结合,制定出适宜的德育目标,确定适宜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宜的德育方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
张锋 《科技资讯》2009,(18):194-194,196
德育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如何使德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试析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德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构建高素质德育观,要重点抓好德育观念的转变,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强化德育的整合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强化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师在学生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因材施 同时更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并要努力创建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以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学德育的他律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的现行方法也与学生的思想现状难以整合。高校德育只有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使大中学校德育衔接起来并达到发展人、造就人、丰富人、完善人的德育过程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杜安立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242-242,244
文章从学校德育条件的优化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本文论述了学校德育条件的基本内涵、学校德育条件的作用机制、学校德育条件的优化途径。文章重点从注重生活教育和德育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实践的主体;注重师生心灵沟通,建立心理相融的教育条件;树立教师威信,赢得学生信任与尊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德育交流机制,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意识;强化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论述了优化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施伟萍 《科技信息》2009,(29):299-299,229
高职德育创新是指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德育内容的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途径的创新。进行几例德育创新活动的调研来研究德育的创新,改变以往德育就是说教、德育就是“板着脸”、德育就是一壶烧不开的水的情况。学校开展的德育创新活动如文化早餐将传统的早读课又加入了新的内涵,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理资料、朗诵演讲等形式展示自我的风采,切实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校举办宿舍文化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树立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喜红 《奇闻怪事》2011,(11):39-39,11
目前中国的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交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使得实际效果不强。而在中学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并且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今令人堪虞的德育方式与现状,注重隐性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隐性德育是指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具有渗透性、潜隐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在教育载体中的渗透进行隐性德育,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胡学元 《科技信息》2012,(36):367-367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知识及其能力的迁移,应在生活中得到实践锻炼。本文主要从德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行探索。让德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动力和风向标,同时让学生通过德育学习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悟深味,成为终身的追求和永恒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德育管理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民族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是实行党委负责制,在新的时期,这种德育管理体制也暴露出其弊端:使民族院校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封闭的德育管理体制使民族院校德育脱离社会、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德育教育和灌输,学生及班级成为一种惰性的元素。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应该从民族院校的实际出发,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德育领导体制,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负责民族院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建立以学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为基础,德育专职队伍为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实施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提高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德育活动,古板的说教式德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德育与教学应该很好地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