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2.
从情、理、事三方面梳理古今各家诗论之说,分别论述诗歌的抒情性、明理性、叙事性的本质。并指出:抒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理、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提出以抒情为主体、明理、叙事为两翼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3.
王静波 《咸宁学院学报》2013,(7):125-126,133
播音主持并非简单的吐字发音问题,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在播报内容中,做到声情并茂,声情和谐。从目前看,我国播音主持人在调整“声”与“情”方面尚有一些失调现象需调整,比如有声无情、情感泛滥、情感单一等。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透彻理解播音文稿,有感而发,播音时有对象感,把握好情感的尺度等。  相似文献   

4.
幼儿诗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诗歌种类。诗歌是抒情文学样式,幼儿诗中情感的抒发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象来完成的。幼儿诗凭借生动直观、充满童趣的意象和浅显易懂、具有音乐美的语言,营造出以真为美、以善为美的美学氛围,实现美的熏陶和美的教育,具有特殊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本文针对诗歌的特点,以《多佛海岸》为例,对英诗汉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不可偏废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促进中外文化更好的融合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声情并茂的文学样式,它不仅饱含丰富的感情,而且极富音乐性.诗的艺术感染力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陶冶读者的情操;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唤起读者的美感,拨动读者的心弦,使诗产生音乐效果.作为民间的诗、大众的诗的歌谣,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外,它的音乐美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歌谣的音乐美怎样体现出来呢?本文将从语言学、音韵学的角度作一探讨.(一)节奏的来源和表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一是指它的节奏,二是指它的韵律,可以说,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谈到诗的音乐美,不可能不谈到它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在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运用和谐的形式和鲜明的视觉形象,把音乐和图画,节奏和形象两者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实践则完全反映了他自成一体的诗歌理论。文章对坡所提出的诗歌要写“美”的唯美主义美学原则(即:一首诗应尽量简短以获得印象美的统一,一首诗音乐美,节奏美的统一以及一首诗应选择忧郁美与死亡作为中心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至“戊戌维新“运动前后才在总体上有了剧变,“现代意识“方在此期逐渐确定.因此,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应从1898年前后开端.黄遵宪的诗论较为系统,在反叛传统诗歌的基础上,他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等诸方面提出了诗歌的革新主张,有些论述已呈现出现代白话诗的雏形.梁启超在论诗上比黄遵宪要大胆和急进.他提出的“三长“说涉及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但“旧瓶装新酒“的诗界“革命“论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对诗歌音乐性的提倡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9.
诗歌文体中的虚词,由于其在声情、节奏方面的贡献,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离骚》中的虚词多是构成诗歌节奏的显性标记,它们因此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句腰.从这个角度观察《离骚》中12个”以”的用例:这些”以”不具备句法身份,或不具备典型的句法身份;它们都是诗行的句腰,在形成诗歌节奏、增强诗歌声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朱自清先生诗论的基本审美取向是“中和美”。通过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阐明他这种审美取向的成因及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审美态度的一致性。文章主要是从朱先生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风格与品味三方面的态度,观点及论述证实了他诗论审美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雍容公正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并把诗歌定义为"用韵律构建的美"。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的音乐特质,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各种诗歌技巧来演绎他极为推崇的关于"死亡"和"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六朝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六朝时期也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首先,六朝诗歌在整个诗歌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这时期多模拟之作,诗歌意象和抒情模式也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其次,玄言、田园、山水、女性美等四大题材构成了六朝诗歌内容上的几大特色;最后,六朝文学集团的政治化和贵族化性质使其诗歌创作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建筑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美主要体现在建筑造型上。建筑造型从空间到平面、从整体到细部,达到建筑造型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以求表现出当今建筑科技和建筑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圆满、完美的综合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体系的规范下,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式自《诗径》以来就不断追求尽善至美的理想。从楚辞始,诗歌体式在散文化和音乐美方面进行着互补探索,辞、赋偏重遣词造句的自由精丽,乐府偏重音律的整齐和谐。唐宋以后,诗体美的具体体现为格律,元曲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格律诗体的尽头。近、现代新诗体式的革命在所必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词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柳永词的新变化。内容上的开拓,引起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的变化;形式上盛用长调慢词;结构上的线型结构,表现为时空关系上的一次性转换或无转换。  相似文献   

16.
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鲜明的文化特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整齐的排列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其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出发对《山居秋暝》进行分析,可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与诗境中去论述数学中蕴涵的艺术魅力.尝试着把数学中的美以诗的形式呈现出来,巧妙结合美学,使数学的艺术价值更直观,更具体,更具有诗情画意.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情感的简单呈现,更体现数学、诗歌、美学的和谐统一,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歌会是融入浪漫主义因子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开启了新诗在思想与组织上自觉与政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发展道路。清醒的阶级意识、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工农生活是其突出特征。他们最早响亮提出诗歌大众化口号,并从理论探讨走向创作实践。在借鉴和利用民间形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分强调诗的功利目的性,放逐抒情个性,使其作品总体上说认识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语言的精髓,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英语诗歌以其特有的格律与韵律向世人突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20.
朱晓燕 《甘肃科技》2007,23(11):256-258
科技期刊蕴含着学术性和治学严谨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反映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从科技期刊的内涵美、外在美,编辑人员的人格美,编辑工作的过程美等方面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了美学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