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生"自命,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杜甫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而当他的忠君、济世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又变得激昂与深沉、忧患与恻隐。这就使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统一于杜甫的身上。杜甫在诗歌中毫不隐讳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忠君济民的打算;在他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儒家思想文化和特定的社会人生际遇使杜甫只能永远是直面现实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3.
周莹  罗朋朋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80-183,189
“情圣”杜甫辗转一生,其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人其诗又分别被称为“诗圣”、“诗史”。杜甫对各阶层女性的丰富描绘与深刻展现,构成了其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女性亲人、女性歌舞伎、上层女性以及苦难的乡村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其进步的爱情观、女性观,亦玉成了其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相似文献   

4.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朱琦是近代广西诗歌史上的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诗人,“岭西五家”和“杉湖十子”之一。他的诗以杜甫为法,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前后的社会现实,寄予了深沉的感叹,具有浓厚的“诗史”特征,风格沉郁悲壮,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可谓杜甫诗歌的传人。  相似文献   

6.
夔州时期是杜甫一生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许多重要作品皆出于此时.本文总结归纳了诗人在夔州时期追忆诗歌的艺术特点,对于研究和把握杜甫的夔州追忆诗作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历史变迁,堪称"诗史"。本文从叙事诗和抒情诗二个方面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杜甫富有儒家传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集中表现在他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思想中,也鲜明地反映在他对乱世亲人的关爱与牵挂上。纵观杜甫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诗人想望家乡、牵挂弟妹、照顾妻子、抚育子女,可谓是万虑丛集,操碎柔肠。解读杜甫诗歌,诗人堪称怀乡恋土的赤子、棠棣相依的贤兄、百结柔肠的良夫、舐犊情深的慈父。杜甫描述人伦亲情的诗歌,十分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儒家仁爱情怀和宗亲观念。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七律最为出色,影响深远。七律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擅长的诗体。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与风格和杜甫相似,艺术表现手法也继承杜诗的精髓,同时亦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蒋士铨是清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诗人之一。他从十五岁学诗,用四十多年的心血,写下了二千五百多首诗歌。这些诗,从思想内容看,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在一定范围内展示了清中期社会的历史画面,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在艺术上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兼取苏黄,饱览百家,综合诸家之长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诗歌形式上,他的格律诗远追唐,近效宋,既严谨又潇洒。他又善于向民歌学习,并融合宋词和元代散曲的格调,写了大量的“新体诗”。他自称这些诗为“今体诗”。在古体诗中,他除了能熟练运用七言、五言古风抒情叙事外,还写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三峡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共创作T480首诗歌,几乎平均每两天产生一首诗歌。因此可以说杜甫在三峡是他体力最衰竭、生活最穷困、环境最恶劣的时期,然而却是他诗歌创作最为旺盛、激情最为高涨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整个"沉郁顿挫"艺术风格走向最成熟。最全面、最为炉火纯青的时期。文章从多方面详细论证了杜甫"三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影响,它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惨淡经营,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谓“泪”透纸背之作。这些洒泪之作,往往都有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对国家炽热而深沉的感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的经历使他的诗凸现出境界的宏阔与现实的惨淡,而其诗中的地理名词更是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杜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在杜甫的七言律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的地理名词在杜甫七律中的存在形式、类型特征、结构效果都有不同,这些差异正凸现了杜甫在地理名词运用上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于探究杜诗的艺术性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诗人杜甫一生锤炼出多多少少的“惊人语”,扣动着千百年来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些“惊人语”形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主要方面,这是人所公认的。但有人认为:七五九年(“三吏”、“三别”创作的年头)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高峰,七六○年入蜀以后的后期诗,  相似文献   

16.
孙科 《科技信息》2010,(21):I0361-I0361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代言”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假托抒情的方式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杜甫诗作中也存有不少代言体诗歌,包括女性视角代言体诗歌、男性视角代言体诗歌、自然视角代言体诗歌这三大类。杜甫利用代言体诗歌使自己戴上一副伪装的“面具”,实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效果。通过对杜甫代言体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分析杜甫不同视角下代言体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进而透视其不同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中国古典写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早已为世人公认,但他在写实主义诗歌理论上的特殊贡献,却未受到普遍重视。诚然,杜甫没有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与元九书》那样的论诗专章,他的论诗主张只是散见于某些诗篇或诗句里,体现在他的创作倾向中,但这些主张却代表着崭新的也是正确的理论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8-113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这与他在诗歌语言上锐意创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杜甫虽然重视诗歌语言表达的创新,但也非常注重继承前人创造的有效表达范式,并能将其效果最大化。如对"名词铺排"手法的运用,就是如此。对"名词铺排"结构模式的创新,杜甫没有特别的贡献,但却善于在继承前人旧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老树发新枝,使自己的诗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在他的诗中,"名词铺排"句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充满表达魅力,对提升他诗歌的审美价值助益不小。  相似文献   

20.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