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尚玉虎  贺可强  吴纪修  崔宪丽 《科技信息》2010,(33):I0362-I0364
在综合分析白象山铁矿突水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矿区突水风险评价的模型,对突水风险进行了分区综合评价,绘制了白象山铁矿矿区东西大巷纵剖面突水风险分区评价图,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范各庄煤矿12煤层底板开采扰动下,裂隙形成、扩展到突水通道最终贯通形成突水的全过程,以范各庄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了承压水上采煤的岩体水力学模型,应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系统(RFPA~(2D)-Flow)模拟,通过对损伤区分布、应力场和渗流场的演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开采扰动及水压驱动下完整泥岩底板由隔水岩层到突水通道的演化过程,对突水通道进行模拟定位,并对不同水压条件下含水砂岩层对底板突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2煤顶板突水问题取决与含水砂岩中的水压力,在假设隔水层厚度不变时,水压力与突水系数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压的增大突水越易发生。该研究对12煤底板突水预测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预防西部浅埋煤层开采面临的顶板突水灾害,需要构建准确的突水预测模型来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选取安山煤矿20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以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为理论依据,在顶板突水因素选择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地表汇水特征、含水层的富水性、隔水土层的隔水性、覆岩组合特征、开采扰动特征5个方面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对其关联度进行计算,建立了定性与定量指标为一体的浅埋煤层顶板突水预测模型,然后结合实际工程参数进行顶板突水点及突水危险性预测。结果表明:安山煤矿2001工作面顶板突水危险性综合等级很低,但是该工作面地表汇水特征及覆岩组合特征对应突水危险级别相对较高,达到指标阀值时易造成突水事故。为避免相关灾害发生,工作面在实际回采过程中,矿方参考预测结果在雨季过沟谷地形段时加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监控,并采取沟谷水提前抽放及封堵措施预防工作面顶板突水。  相似文献   

4.
为对矿井突水方向和速度以及突水范围等进行预测分析,采用无向图宽度优先搜索路径方法,以巷道节点标高为权重,给出矿井突水路径算法;通过对矿井突水方向和速度等进行预测分析,提出水灾影响范围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宽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水灾影响范围预测方法,可以通过突水范围和突水时间计算出突水流量,并根据突水流量计算出下一步突水范围.  相似文献   

5.
快速准确判别矿井突水水源是解决矿井水害关键性问题之一,可以保证煤矿的财产与生命安全。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对突水水源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分析,采用熵权法对突水水源评价指标赋权重,再结合可拓模型确定各验证样本的综合权重,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验证样本进行归类,从而建立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结果显示煤系水、太灰水及奥灰水判别结果正确率分别为83.33%、83.33%、66.67%,整体判别结果正确率为80%,表明该方法针对矿井突水的水源判别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AHP-云模型的铁路隧道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隧道工程突水危险性评价是施工中的重要安全措施,受评价因子模糊性特征的影响,提出多因素突水危险性的云模型理论综合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综合性和可靠性。在调研分析影响隧道突水灾害的风险因素集的基础上,选取了13个评价因素,确定各因素突水风险评语集,建立了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素权重的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云模型。并以尖峰山隧道工程为例,进行该隧道工程的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HP-云模型的隧道突水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样本信息,系统直观地表现出隧道突水风险评价因素的特征,为多指标模糊因素的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选取尖峰山隧道不同里程的10个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AHP-云模型正向云发生器,获得各因子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隶属度,结合综合评语云模型和综合确定度计算值得出隧道突水风险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7.
矿井突水预测与危险性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突水是矿山进工开采的潜在危险之一,通过对矿井突水前的巷道内各种突水预兆的观察进行预测,分析了造成巷道突水的几种作用力,进一步针对矿井的掘进突水与回采突水两种类型用传统方法进行矿井突水危险性量化评价,得出所评价矿井无突水危险,但由于断裂带突水相对复杂,仍对日常防突水工作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底板突水危险性,应用五图双系数法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风险评估。以某矿主采煤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收集煤矿基础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通过sufer软件,建立影响各底板突水指标的等值线图,最后通过各个因素的等值线图,将量化的数据按权重进行叠加,得到底板突水风险带压评价图。在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矿井底板突水的安全区、威胁区以及危险区。通过对五图结果的综合分析,判断出研究区中心区域最高危险等级为3级威胁区,结合该区域存在断层和水头较高的实际情况,证明了五图双系数法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潘北煤矿A1组煤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了影响该矿井煤层底板突水的主控因素,利用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矿井煤层底板的各个主控因素建立空间分布专题图;利用脆弱指数法建立主控因素体系,并确定各个主控因素对底板突水危险性贡献的权重,将各个主控因素进行无量纲处理后按照权重进行复合叠置,在定量化的基础上对矿井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分区,将底板已有出(突)水数据与分区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脆弱性指数法可以客观、定量、有效地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矿矿井突水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不利影响,基于水化学分析结果,建立多元混合模型模型,分析计算矿井突水水样,并与传统的BP 神经网络原理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比,分析结果与矿山实际情况相符合。结果表明:多元混合模型不仅能准确分析出矿井突水水样主要来源,而且计算简单准确,受水化学分析样本量和离子种类数量限制较小,可以作为一种矿井突水水源判别工具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管道内甲烷煤尘复合火焰结构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管道中甲烷煤尘复合火焰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高速摄像系统拍摄了甲烷煤尘复合火焰在垂直管道内传播过程的自发光图片;采用微细热电偶和离子探针技术分别测量了火焰传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化学反应区的强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内甲烷煤尘复合火焰化学反应区的厚度约为15.6cm,比单一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的化学反应区厚度要大两个量级.  相似文献   

12.
图像传播使得图像的呈现和观看成为社会文化运作方式和社会文化生活形态的组成部分,因此读图亦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观看动画作品是一种具体的读图活动。中外动画作品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随着动画的播出而广泛传播。这一传播过程,包括了传统文化在动画作品中的“图”表现、观众在对动画的欣赏享受中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以及教育与娱乐并行时代以动画作品的“图”为媒介的传统文化学习。正确图解传统文化内容,并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对市场的迎合中审慎地选择是读图时代传统文化动画传播需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多运用场景叙事,具有相当强烈的画面感;它往往以“推“镜头引入画面,重点突出,极具动感;其画面色调和暖不失震撼力、构图轻描淡写又极富层次感;对白和独白使画面和情节得以流动.这些手法使其叙事在整体上产生一种“空潭泄春,古镜照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课堂使用图片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信息。从听、说、读、写等教学环节入手,探讨图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使用途径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应适度、有效地使用图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GMS云图资料提供的是模拟量,模拟云图资料在天气分析与预报中已有很多应用。由于人眼对于灰度等级的分辨率较低,对于模拟云图的目视分析主要在于云的形态及移动变化情况,大量有用信息未能被利用。本文利用DIPIX图像处理系统将模拟云图重新量化,并利用其现有软件对所得数字云图作了一维直方图分析和二维分类。对于云的物理性质和空间结构有更多的了解。可以看出其较直接使用模拟云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运动图象的扫描方式有2种,即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这2种扫描方式产生的图象的特性大不相同,从而在压缩编码处理上也出现了很不一致的结果.为适应图象的特性,图象往往采用帧或场的不同方式来组织.文中讨论了图象的扫描格式及图象的组织方式(帧方式或场方式)与图象数据压缩效率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场/帧决策算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目标具体特征对其在一定背景下的可见性影响,设计了利用配对比较法来定量分析目标可见性的影响因素的方法.采集目标背景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的方式形成一组目标特性逐渐变化的图片,对这些图片进行心理物理学配对比较判别实验.按照这样的方法对一组亮度渐变图片和色度渐变图片进行了实验和分析,得到了图片中目标可见性对其亮度和色度的依赖关系.这一结果证实了配对比较法在定量分析目标可见性过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A study-test paradig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m (Differential memory) effect and the old/new effect of pictures.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judge whether the pictures were previously studied or not when they were presented with a series of pictures during the test phase.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were recorded during encoding and retrieval ph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during 400-700 ms of encoding, the remembered old pictures elicited more positive waveforms than the forgotten old pictures at frontal and central areas; (2) during 500-600 ms of retrieval, the correctly judged old pictures elicited more positive waveforms than the correctly judged new pictures at medial-midline in both hemispheres; (3) the duration of Dm effect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old/new effect for picture.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m effect of pictur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ords and fac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picture encoding and picture retrieval are also differ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retrieval is not the simple recovery of encoding.  相似文献   

19.
光折变空间孤子及其研究进展(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简明的物理图象介绍了准稳态、屏蔽和光伏三类基本光折变空间孤子的产生机制。由这些简明物理图象导出的空间电荷场及折射率改变空间分布与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导出的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材料的出现以及合理应用,打破了最初以绘画形式出现的时装画技法表现,将材料与时装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绘画风格呈现了多样性,为时装画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