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VC/MBS共混物熔体毛细管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配比的轻度交联MBS与PVC共混物的毛细管流变性能,建立了PVC/MBS共混物粘度,剪切力以及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PVC/MBS的微观相作用。  相似文献   

2.
MBS改性剂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丁二烯PB-苯乙烯St的共聚作。作为透明PVC的改性剂,它的化学组成、粒径尺寸以及粒子结构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到了PVC/MBS合金的力学和光学性能。文中在分析MBS改性机理的基础上,合成出化学组成25/60/42,粒径约为0.3μm的核-壳结构型MBS改性剂,测定PVC/MBS的合金的综合性能,均得到很好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聚氯乙烯(PVC)在加工过程中受热脱HCl逐步形成共轭多烯烃,往往导致PVC颜色加深.为了抑制PVC颜色的变化,引入马来酸酐(MAH),马来酸酐与共轭双键发生Diels-Alder加成反应,阻断了共轭多烯烃的增长,导致共轭双键的长度和共轭双键的数量减少,抑制了PVC颜色的加深.  相似文献   

4.
以废旧聚氯乙烯(PVC)塑料为原料,采用两阶段恒温法制备PVC沥青,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制备PVC沥青的最优条件.采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软化点分析等测定结果,初步分析PVC沥青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选择的废旧PVC塑料,第一恒温阶段主要是通过热解脱除氯化氢阶段,该阶段的最佳温度为270℃,最佳恒温保持时间为150 min,在此条件下废旧PVC塑料的HCl脱除率可高达95%.在第二恒温阶段中,脱HCl后的PVC中C=C烯烃链段结构被破坏,经氧化、交联、重整,重新形成脂肪族、芳香族类物质.该阶段的最佳温度为410℃、保持时间以1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5.
GPC法测定MBS/PVC共聚树脂中PVC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MBS/PVC共聚树脂中PVC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考察了样品质量浓度在0.05~0.4 mg/L之间时质量浓度的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溶剂溶解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减小,分布逐渐变宽;相同测定条件下,溶剂溶解时间越长,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布越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MBS,ACR与PVC进行共混研究。MBS是由丁苯橡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经乳液聚合而得的接技聚合物。ACR是一种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酯类的共聚物。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PVC-MBS-ACR共混物呈橡-塑两相体系。MBS对PVC具有增韧作用,随着MBS含量的增加,PVC抗冲击性和延性明显提高。ACR能改善PVC熔融塑化性能,提高熔融扭矩,缩短熔融塑化时间和加工时间,改善了PVC的加工性能。PVC-MBS-ACR共混物(100∶5∶2)的模压条件为:模压温度185℃,模压压力1.47×10~4~1.96×10~4kPa,模压时间15~20分钟。  相似文献   

7.
PMMA增韧PVC/ABS共混物共混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探讨了不同的共混工艺过程对增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先ABS和PMMA共混,再加入PVC共混,增韧效果最佳,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差热扫描量热计 ( DSC)、红外光谱仪 ( FTIR)、扫描电镜 ( 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 PMMA/ PVC二元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 ,PMMA和 PVC之间存在较强的特殊相互作用力 ,在一定配比范围内为一良好相容体系 ,这与 Fox方程和 Hamada修正方程估算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9.
PVC/PVB共混超滤膜性能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将两种羟基含量相同、黏度不同的PVB,分别与PVC进行共混制备微孔膜,可以改善PVC膜性能.利用扫描电镜(SEM)对PVC/PVB共混膜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并测试了PVC/PVB共混膜水通量和截留率.结果表明:加入PVB后改变了铸膜液的分相过程,从共混膜SEM照片的断面结构可见其皮层厚度增加,指状孔减少,且形成较多的界面微孔;两种PVC/PVB共混膜性能有一定的改善,水通量及截留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利用制备的PVC/PVB膜对造纸黑液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10.
POM/Ionomer/MBS共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POM/EMMA-Na、POM/EMMA-Zn、POM/EMMA-Na/MBS、POM/EMMA-Zn/MBS 四种共混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对不同配比的共混物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EMMA-Na 和 EMMA-Zn 离聚体对聚甲醛有一定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升温速率下 PVC热失重曲线 ( TG)以及热解产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PVC热解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主要的脱氯阶段 ,主要产物为 HCl,并伴随有缩聚反应 ,反应为一级反应 ,反应活化能为 1 30 k J/mol。第二阶段为初步脱 HCl的残留物进一步裂解 ,生成线型和环状结构的低分子烃类混合物。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得到的 TG曲线形状类似 ,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大 ,TG曲线总体上表现为向右漂移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升温速率下PVC热失重曲线(TG)以及热解产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VC热解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主要的脱氯阶段,主要产物为HCl,并伴随有缩聚反应,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130KJ/mol。第二阶段为初步脱HCL的残留物进一步裂解,生成线型和环状结构的低分子烃类混合物。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得到的TG曲线形状类似,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大,TG曲线总体上表现为向右漂移。  相似文献   

13.
以邻幕二甲酸二辛酯(DOP)为增塑剂来增塑聚氯乙烯(PVC),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和聚氨醋(PU)共混物。并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DMA结果表明,随着PVC/DOP共混物中DOP含量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向低温偏移,且tanδ峰值逐渐增大。加入PU后,tanδ-T曲线都只存在一个峰,说明两者有较好的相容性。TGA结果显示,(PVC+DOP)/PU混合材料中PU的加入降低了共混物的热失重速率,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毛细管挤出过程中PVC与轻度交联MBS共混物熔体的胀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和剪切应力对挤出胀大比B值的影响较大;B与口戏比及MBS用量成反比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PVMBS共混体系的微观相作用。  相似文献   

15.
硬脂酸皂在工业生产中早已被使采用为聚氯乙烯(PVC)的稳定剂,但其对聚氯乙烯的稳定作用却仍需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了聚氯乙烯加进硬脂酸钡和硬脂酸镉后的热稳定性,以及环氧豆油、亚磷酸三苯酯对钡、镉皂稳定剂的稳定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钡、镉皂会加速PVC的受热失HCl作用,同时吸收PVC分解产生的HCl;而皂类和HCl反应所生成的氯化物对PVC失HCl有催化作用。2.钡,镉皂共同使用有协同怍用。3.环氧豆油和亚磷酸三苯酯对钡、镉皂的稳定作用有增效作用。提出了硬脂酸皂对PVC的热稳定作用,不在于抑制或减慢PVC的分解HCl,而可能是和PVC反应破坏因失HCl而生成的共轭双键;这样一方面起了抑制变色作用,另一方面使发生在双键上的降解和交联反应受到减弱,从而延缓了PVC的性能的受热破环,提高了聚氯乙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PVC材料热解脱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PVC在氧气、空气、氢气、氮气以及水蒸气中的脱氯可分3个阶段,低温缓和脱除期、中温快速脱除期和高温缓和脱除期。快速脱氯期的大致温度为180-240℃,其中70%~80%的氯离子在其间被脱除。气氛对脱氯率有显著的影响,氧气氛最有利于PVC材料的热解,随氧气分压的提高,脱氯率相应增加;与氮气相比,氢气也有利于热解;而在水蒸气中的脱氯率最小。各种改性PVC材料的热解性能不尽一致,通过对添加剂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和硬脂酸钙与PVC树脂混合后的热解研究表明,脱氯性能的差异是由于添加剂的组分和含量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ABS对PVC的改性作用及其机理,探讨了共混条件、改性剂组成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PVC/EVA/ABS三元共混物的最佳共混时间和温度;共混物的常温冲击强度有提高,而拉伸强度变化不大;耐低温性良好,热稳定性优于PVC。并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获得了清晰的共混物多相网状结构照片,对共混物结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哈克流变仪上,研究了共混体系的流变性,EVA和ABS加入PVC中,可改善PVC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热稳定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稳定性是影响聚氯乙烯(PVC)加工和使用的重要性能之一,PVC热稳定测试方法的研究对PVC热稳定剂的研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介绍PVC的降解机理入手,系统介绍和论述了白度法、变色法、刚果红法和电导法等聚氯乙烯稳定性能的测试方法,指出了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这些方法都以高温下聚氯乙烯降解释放HCl并生成共轭双键导致其颜色变化这一降解机理为依据来测试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类与生物质类医疗废物的混合热解特性,利用差热热重分析仪,在氮气气氛下,对输液管(tube for transfusion,TFT;含PVC)和纱布(含纤维素)样品在不同质量配比下进行了混合热解实验,深入研究二者混合热解的行为与规律.结果表明:输液管的存在会显著加速纱布的热解,失重峰温降低40℃以上;纱布对输液管的热解存在轻微促进作用,使HCl脱除反应的失重峰温降低约5℃;混合前后,输液管的第二阶段热解反应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混合后残炭总量大于两种纯物质单独热解时的残炭质量;二者混合热解的反应机理在于输液管中PVC脱出的HCl通过酸催化作用加速了纱布中纤维素的脱水和醛类物质的生成;反之,纤维素中羟基的存在又加速了PVC脱HCl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塑料,但是自身存在加工性差和冲击强度低等缺陷,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VC的以上缺陷,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设计6种PVC/ABS合金材料试样,对PVC/ABS共混体系的不同共混组分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加工条件和混合物配比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高性能化PVC/ABS共混材料的开发提供一定依据,由结果来看,按照合适的配比和合理的加工方法制备的PVC/ABS共混体系的抗冲击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使体系保持较高的弯曲和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