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vonLinné)创立现代生物分类命名系统已接近250年,但分类学家对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动物仍然没有一个系统的名录,这使得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工作比预期的更难,因为他们必须依靠物种的名称来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以及他们正在保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最近出版的《进化论与分类学》一书后,对着者陈世骧先生提出的“进化论是分类的理论基础,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这一结论,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如何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判断生物分类的根据呢?陈先生的看法是,“核心的问题是物种概念,是  相似文献   

3.
随着植物分类学家们所面临的经费压力的增加,大规模范围的植物标本采集将不再可能.显然,这有可能导致高质量的植物分类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在生物学方面所处的领导地位与其在财政资助方面如此贫困,确实是极不相称的.分类群的准确鉴定对于大多数生物学研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而使分类群能够被接受的分类命名是依据“模式标本”.因而,模式标本必须精心保存,以利于分类学家鉴定之用.在过去200年中,已积累了成千上万份模  相似文献   

4.
形态特征的分类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世骧 《科学通报》1964,9(9):770-770
分类的对象是物类,不是特征。分类学者当还记得林奈的那句名言:“不是特征造成属,乃是属显示特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通过特征以认识物类,或探索物类之间的系统关系。进化论说明,特征是物类血缘关系的标志。分类特征存在于物类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分类学要求掌握多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特征的材料愈多,分类的科学性愈强。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学科之间进行着强烈的渗透,形成许多新的生长点,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化学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化学与植物分类学的相互渗透,导致植物化学分类学的诞生.植物化学分类学是一门以植物化学成分为依据来参与解决植物分类学问题的科学. 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由于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在揭示生物系统发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被子植物是一个很大的植物类群。关于其起源、分类仍属“不解之谜”。《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研究的进展》一文,就当前宏观分类学家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作了概述,它对植物学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现状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金双 《科学通报》2014,59(6):510-521
基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全面而详细地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现状,特别是对文献与标本收藏、人才队伍和志书编写与质量等进行了总结.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及中国本土物种编目等工作需求,分析了中国植物分类学当前的处境,特别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基础研究工作的评价和导向.论述了中国植物分类本底资料的贫乏如何严重影响植物编目工作的质量及以此为基础的红色名录与黑色名录的建立等.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有影响的工作,提出应利用中国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参与到国际性工作中,做出既符合国家整体形象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研究工作;同时应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物种编目与评估等学术性研究和资源保护、科技发展、政策制定等管理性工作提供准确而又权威的咨询.  相似文献   

8.
高克勤  孙元林 《科学通报》2002,47(22):1756-1759
林奈系统提供了指导生物命名和分类的基本手段.经过一系列的修正和改进,林奈系统已经成功地为生物学研究服务了近250年.然而,新出台的谱系法规宣称要完全取代现行的命名规则.这一动议遭到了许多系统分类学者的反对,并引发了关于命名法的激烈争论.双名法和等级分类是林奈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谱系法规关于废除双名法和等级分类的建议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这一建议无助于促进系统分类学的发展而只能造成混乱.实际上应该被摒弃的不是林奈系统,而是谱系法规.  相似文献   

9.
我很高兴,今天再一次到这儿(复旦大学生物系)来作科学报告。我将在此给大家介绍现代生物系统学(biosystematic)几种思想发展的情况。因为分类学的内容很广泛,我仅着重于面上的介绍而不作深入的讨论。你们当中如果有人对某些专门问题感兴趣,需要深入了解的话,我愿意在报告后讨论时作详细的交谈。由于分类学内容十分广泛,我今天所要谈的主要是关于分类原则问题。但是首先要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对分类的原则都不很重视的,而大量的工作主要是进行α-分类学的研究。α-分类学是用经典的方法来描述新种,我想在中国大概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末,我国学者张颖清建立了一门新的理论——全息生物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了生物领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宇宙全息论,把全息关系的机制由生物学领域推广到整个宇宙.此外,还有人在其他领域运用全息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本文所说的“全息论”是对上述学说中所体现的共同方法论原则——全息律,即从部分审视整体的一种概括.  相似文献   

11.
郑洪 《科学通报》1992,37(15):1400-140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现已绝灭的古代(竹蜓)类有孔虫旋壁的超微构造,使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构成这类生物硬体的可以识别的基本颗粒。这样,研究(竹蜓)类旋壁的生物矿物学特征便成为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而对化石超微构造的研究无疑是进一步提高无脊椎动物系统分类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骆金锭 《科学通报》1987,32(7):525-525
长期以来,对四射珊瑚骨骼微细构造的认识及其分类学的意义都存在分歧意见。近年来,国际上扫描电镜在这个领域的应用大有进展,可惜只限于泥盆纪和二叠纪的少量属,作者在参加有关珊瑚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在系统整理石炭纪四射珊瑚资料的基础上,对十个科的代表属进行电镜研究,目的在于阐明骨骼微细构造的组成单元及其分类学意义,试图完善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分类。本文只选取祁连山石炭纪Clisiophyllum属为例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如果在宇宙中还存在着像地球这样的行星的话,它一定在围绕着其他恒星运转.而这个“地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就很难说了,因为在茫茫宇宙中,出现一个有生命的星球是极其偶然的。当然,假如起初没有太阳.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也就没有可能让我们在一起谈论这样一个话题。不过我们还是继续猜想,假如今天我们突然失去太阳。地球将会怎样呢?人类又将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4.
<正>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在一个没有亮光、压力巨大而又寒冷的世界里,生命不可能存在。深海中是否有生物,也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谜。1860年前,"无生假说"的支持者们认为,生物是无法在海洋深处生存的,因为那里不仅见不到阳光,而且巨大的压力会把任何生物压得粉碎。1860年,工程师弗利敏·詹金发现,在地中海距撒丁岛约64千米、水深约2000米处取回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是植物资源大国。虽然我们已完成两个版本的《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和英文版),但总体上植物标本采集还不充分,资源家底尚未摸清,标本和文献资源获取困难,许多类群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与此同时,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植物分类学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开展植物资源的调查、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工作时都离不开分类学知识。为提高植物工作者的植物分类学基础和植物的识别鉴定  相似文献   

16.
奇特的鸡     
蘑菇家族中最鲜美的要数鸡土从,以鲜的程度而论,它要比鸡肉鲜、比火腿鲜、比虾米鲜、比香菇鲜、比春笋鲜……这种鲜美的蘑菇只产在我国的云南省,其他地方罕有所见。奇特的是,这种蘑菇并非是自生自灭的,它是由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白蚁栽培的。为此,生物分类学家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蚁菌科”,鸡土从即是蚁们培养的最珍贵、最鲜美的一种名菌。早在明代,鸡土从就已出现在各种典籍之中,有称“鸡宗”的,有称“鸡土从”的,因鲜美如鸡,无论怎样叫它,都有“鸡”之名,可见其味之美。称之为“鸡土从”则见于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七修类稿》作者、…  相似文献   

17.
李正心 《科学通报》1982,27(1):38-38
r——对所有台站共有的一个系数.在(1)和(2)式中,g、h和f_i都是时刻t的非线性函数.利用上述关系式,根据ILS系统M、C、G、U四个平纬序列的b_i,对在1900—1969期间是否存在着长期极移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到了“不反对M、C、G、U的b_i是随机性的值的这一假设”的结论.Yatskiv也提出,如果仅限于ILS系统的五个台  相似文献   

18.
卓然 《科学之友》2011,(1):22-23
关于广袤太空是否存在智能生命,科学界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球和人类都是浩渺宇宙的普通成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孕育智能生物的地球上的物质元素,与遥远星球上的物质元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至少说明诞生原始生命的基础是十分接近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63,8(1):70-70
本书的特点是,它并非对生物能力学作詳尽的闡述,而是对未知的科学領域大胆地提出个人的見解与推測,并以通俗的解释引导讀者去思考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迫切等待解决的一些重要問題。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生物体內能力学过程的几个基本假說。他认为在生物現象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能量形式,即儲存在化合物中的“非活性”价鍵能和在生化过程中能传递和“迁移”的活性能量。生物对象中处于被束缚状态的水具有特殊的結构,这种水不仅是某种坚固的介貭,而且是一种有利于“活性”能积累和传播的介貭。作者更进一步指出:“活性”能也就是組成生活物貭的蛋白貭、核酸以及其他成分的分子或分子体系的电子激发能。作者力求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有多少物种?朱孝愚编译尽管250多年来对物种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地球上动植物变化万千,因为没有集中档案存在,甚至没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物种已经命名并记录下来。人们面临环境保护关心各物种的分类和聚合,大声疾呼更好理解生态系统是怎样变化形成不同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