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新的服务使通信术语层出不穷。然而,事实上,由于一些通信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Internet一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的名称是“因特网”,而目前社会上流行更多的叫法是“互联网”。究其原因,没有及时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发布“因特网”时,“互联网”已经先入为主被叫开了。因此,如果现在还不规范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通信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通信领域及其他交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大。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目前存在着随意性、多义性、近似性、英汉对照性、商业炒作性等多种问题。例如,“IP电话”在社会上已经通行。但IP电话实际上是IP技术的一种应用。早期的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连接而进行的通话,谈不上什么质量。对应的英文名是Internet telephone。还有一种近两年出现的IP电话,指的是在因特网和专用IP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IP电话。对应的英文名是voice over IP(VoIP)。有的通信名词的叫法因各据其理,甚至在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例如,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有人称它异步转移模式,有人则称它为异步传输模式,问题出在对transfer一词的理解上。有的通信名词是因为多个类似意义的英文名而造成混用。例如,transmit、transport、transfer、send都有“传”的意思,结果在汉语中就对应乱了。又如,delivery和distribution都可以译作配送和分发,有时也难以把握。有的通信名词根据词义可以有一种叫法,根据内涵又可以有另一种叫法,因而造成不统一。例如,video on demand(VOD)根据词义叫“按需收视”,根据内涵则叫“视频点播”。有的通信名词可以对应多个英文名,有时也造成困惑。例如,“业务”一词可以对应于英文名service、traffic、business,确实造成使用不便。其中service在更多场合译作服务更合适,但在汉语的“通信业务”中指的都是service;而在说业务量的时候,“业务”对应的英文名却是traffic;business则又是泛指的业务。有的通信名词似乎叫什么都可以。例如teleconferencing可以叫会议电信、会议电话、会议电视、多方通信或远程会议通信,似乎叫什么都行,于是大家各叫各的,无人理会。还有的通信名词确实难以从汉语加以明确区分。例如,e-Commerce和e-Business就很难以用中文作妥帖的区分,把前者叫做电子商务,后者叫做电子商业或电子业务,其区别也不能一目了然。面临这种形势,为适应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早规范通信科技名词术语的概念表达,填补空白是完全必要的。现在,全国科技名词委主持的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即将进入出版流程,并在《中国科技术语》“发布试用”栏目中选登部分名词,借此机会笔者对审定中的主要考虑、所遇问题与体会进行一些说明。在审定一开始,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确定收词要有特色的原则。追求的特色是结合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力求体现“精、准、新”,除了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权威性、新颖性和前瞻性。所公布的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字典、词典,是精选出来的科技名词,大而全不是目的。词表的体系框架设计对收词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至关重要。所以,根据行业特点,经过充分研究,最终设计了包含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通信网络、支撑网络、交换与选路、通信协议、运行维护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缆线传输与接入、光纤传输与接入、无线传输与接入、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服务与应用、通信终端、通信电源、通信计量、政策法规与管理的17个模块。这样,一方面可以涵盖通信科技的各个领域,又不分得太细;另一方面可尽量避免交叉重叠。这次发布试用的通信新词中,一部分词反映了通信领域中的大概念。例如:通信、电信、信息、信息技术、电信网、信息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网络等。其中有些词,如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网络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入的大概念。这些词媒体上见得多,大众说得多,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而且在词表注释中字数又不能太多,所以在审定过程中,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才最后定稿。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下一代网络”的注释,它是随着国际进展的步伐而逐渐形成的。发布试用的新词中还有一部分词是传统经典的基本概念,虽然不是新词,但是不可或缺。例如,网络、网络拓扑、通信系统、光纤通信、信源、信宿、信道、通道、信号、传送、传输、传播等。另外一些词虽然不是新出现的技术概念,但在现代通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典型的有:频分双工、时分双工、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码分多址、波分多址、正交调幅、正交频分复用、同步数字系列。这些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所以必须加以收集和给以简明的注释。更多的词是现代通信中,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技术概念。被列出的有:多媒体通信、对等网络、IP技术、透明性、无连接、面向连接、互通、互操作性、人体域网、个人域网、特别联网、互联网、因特网、IP网、泛在网、家庭网、全业务网、光交换、软交换、媒体网关、IPv6协议、数字签名、数字认证、黑客、病毒、蠕虫、光接入网、光纤到驻地、无源光网、有源光网、多业务传送平台、自动交换光网络、自由空间光通信、宽带无线接入、Wi-Fi、WiMAX、多波束卫星、高空平台电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直播卫星、移动因特网、3G、后3G、IP多媒体子系统、HSDPA、蓝牙、宽带码分多址、软件定义的无线电、多进多出等。这些新的技术概念大多数分布在IP、光通信和无线通信三大技术领域。服务与应用模块中,发布试用的新词中列出的大部分都是新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发布试用的新词中,还列出了一些有对比性、关联性或系统性的词。例如,分级网与对等网络,传送、传输、传播,频分双工与时分双工,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码分多址、波分多址,窄带、阔带、宽带,无连接与面向连接,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IPv4协议与IPv6协议,密集波分复用与稀疏波分复用,广播、单播、任播、多播、网播,提取与推送,都是具有对比性的词。互联、互连、互通、互操作性,媒体网关与媒体网关控制器,外包、托管、数据中心,电子贸易、电子商务、电子商业,普遍服务与普遍接入,频率划分、频率分配、频率指配,则是具有关联性的词。核心网、接入网、用户驻地网,人体域网、个人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信令网、同步网、电信管理网,计费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服务类别、服务等级、服务质量、服务类型是具有系统性的词。类似的情况在词表中还有很多。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委在名词审定过程中下了很大力气,尽可能地把这些词放在一起,这样做有利于读者理解与记忆。在审定过程中,最有争议的词是“因特网”(Internet),直至最终审定会上还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建议改为“互联网”。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早已公开发布,把Internet的中文名定为“因特网”,而“互联网”对应的是字母i小写的internet,但是事实上目前社会上更流行的是把Internet称为互联网,而internet在文献上几乎已经绝迹了。包括“中国互联网协会”使用的也是“互联网”,而不是“因特网”。不过,这次即将出版的通信名词,还是保留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Internet和internet已经公开发布的叫法。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作处理。在审定工作中,还遇到过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通信学科不仅内部专业互有交叉,而且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电子、电工、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也存在许多交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尽可能避免内部交叉以外,对其他学科基本上采取了“让路”的做法。其次,编写注释也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虽然多数名词可以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参考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专著和网站,但审定时在文字方面仍做了大量精炼、修饰、规范工作,尤其是那些原来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注释。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新词的注释。这些新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很难在现存工具书上找到明确可用的定义。为了对它们进行注释,需通过因特网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写出比较满意的定义。例如,“电子商务”(e-Commerce)与“电子商业”(e-Business),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们的区分,后来通过反复上网查阅参考资料,才明白电子商业是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从事的商业活动,涉及面更广、需处理的事情更多。广播、单播、任播、多播、网播的注释也是通过反复查检网络资源才形成的。21世纪世界电信业将从电话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在这历史性的变革之中,电信业必须转型,由以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服务向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服务转移,从窄带走向宽带,从话音走向视讯和多媒体。转型需要引入新的技术,需要构建更先进的网络,需要开发能适应社会各界、千姿百态的服务与应用。总之,随着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通信名词术语规范工作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不久将出版的通信名词第一版不可能包含所有新词,一定会有所遗漏,即便这次对许多新词进行了注释,但是否正确、妥帖也不尽然,凡有不足之处只好在今后再版时予以修订完善。* 雷震洲教授为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曹玲 《科学大观园》2009,(22):11-12
对于这两个不太相关的研究成果,诺奖评委会说,今年的物理学奖得奖成果铸造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信息社会建立在通信基础之上,而光纤传输和图像记录彼此关联,共同改造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2):22-23
计算、多媒体尤其视频内容服务在开放平台上的拓展,使面向新一代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和无缝计算、传输环境下的一体化视频处理及通信成为前沿。自组织通信及P2P模式的发展,具有异构多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成为网络内容服务的主流,传统的内容分发、闭环视频处理结构逐步向分布式的协作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1999,(9):33-34
一、主要技术内容 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各种专业通信网也在迅速成长,它们对传输设备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有了更多的要求,诸如动态交叉连接、插入/分出、数据广播通信、信道保护等一系列新要求使得在专网上使用的传输系统有别于一般的邮电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由于其成本低,能提供更加灵活、完善的宽带接入解决方案,因而能在城域网和校园网络中为光纤网络提供有益的补充,实现校园网络安全可靠的大容量桥接.  相似文献   

6.
量子通信     
正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量子密钥分配、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技术。量子通信因其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特性而成为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从1993年量子通信概念和量子隐形传送方案的提出,到1997年未知量子态远程传输的首次实现,到2006年超100公里诱骗态量子密钥  相似文献   

7.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通信网络.下一代网络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量子通信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产物。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保证了通信的绝对安全,从而将在本质上提升通信安全,其实用化和产业化也将给未来的通信产业带来一场革命。目前,实用化的量子通信在国际上的竞争非常激烈。本项研究在合肥实现了基于诱骗态方案的绝对安全的3节点链状量子通信网络,并进一步实现了全通型的星形量子通信网络。所实现的通信网络,在通信距离和通信速率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在实用化量子通信领域已具备和欧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国通信学会和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全国科技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推广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明确规定,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名词审定这项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历届主任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担任。在他们的关怀和领导下,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组建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60个,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60多种规范名词。这些规范名词的陆续公布出版,对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通信科学技术名词至今还是空白。“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填补这一空白的工作正式启动,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替整个社会做铺垫的工作。本届审定委员会的组成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要求,考虑到业界的方方面面,成员来自通信管理部门、运营业、制造业、科研单位、大学、媒体、出版等各个方面从事不同专业的专家和领导,特别是聘请了在业界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通信老专家,原邮电部副部长、现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主任宋直元同志为审定委员会主任,大大地加重了这个委员会的分量和威望。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通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人类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踏上信息革命的征途。信息革命的使命是完成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完成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这是一场给我们带来巨变与动荡的革命,它将改变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特别在发展中国家信息革命还将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通信技术进步之快前所未有,所产生的影响也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技术。数字技术和IP技术为三网融合和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高速通道的基本技术,光纤传输的速率10年内提高了100倍,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将使网络的带宽成本大幅度下降,使通信计价结构中的距离因子趋于消亡。移动通信使我们能够实现终端个人化、传送个人化、服务个人化,提供个人移动信息服务。各种低、中、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和提供普遍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技术将把高速处理器、大容量存储器、高速光通道和先进的人机自然交互充分结合和利用起来,使网络高度智能化,使用户界面更加趋近拟人化,把我们的服务推向“随时随地随意”的理想境界。从通信的角度看,21世纪我们将从电话时代走向数据时代和信息时代。在这一历史性变化过程中,通信将沿着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使用新的通信手段来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在缩小数字鸿沟的同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新世纪,通信科学技术必将是日新月异的,网上的服务与应用必将是千姿百态的,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中的通信术语也必将是繁花似锦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去规范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通信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通信领域及其他交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加巨大。事实上,由于一些通信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有的通信名词老百姓已经随意叫了很久,但并没有规范的含义。例如,“IP电话”现在社会上已经通行。但IP电话实际上是IP技术的一种应用。早期的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连接而进行的通话,谈不上什么质量。对应的英文名是Internet phone。还有一种近两年出现的IP电话,指的是在因特网和专用IP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IP电话。对应的英文名是Voice over IP(VoIP)或IP phone;有的通信名词的叫法因各据其理甚至在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例如,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有人称它异步转移模式,有人则称它为异步传输模式。问题出在对Transfer一词的理解上;有的通信名词是因为多个类似意义的英文名而造成混用。例如,Transmit、Transport、Transfer、Send都有“传”的意思,结果在汉语中就对应乱了。又如,Delivery和Distribution都可以译作配送和分发,有时也用乱了;有的通信名词根据词义可以有一种叫法,根据内涵又可以有另一种叫法,因而造成不统一。例如,Video on Demand(VOD)根据词义叫“按需收视”,根据内含则叫“视频点播”。有的通信名词可以对应多个英文名,有时也造成困惑。例如,“业务”一词可以对应于英文名Service、Traffic、Business,确实造成使用不便。其中Service在更多场合译作“服务”更合适,但在中文的“通信业务”中指的都是Service。但在说业务量的时候,“业务”对应的英文名却是Traffic。Business则又是泛指的业务。有的通信名词似乎叫什么都可以。例如 Teleconferencing可以叫会议电信、会议电话、会议电视、多方通信或远程会议通信,似乎叫什么都行,于是大家各叫各的,无人理会。还有的通信名词确实难以从中文加以区分并定名比较确切。例如,e-Commerce和e-Business就很难用中文作妥帖的区分,把前者叫做电子商务,后者叫做电子商业或电子业务,好像也不很合适,较难处理。总之,在通信名词中,目前存在着这样那样很多问题。随着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因此,“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和工作启动是完全必要和十分迫切的。根据通信科学技术的范畴和审定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中的专家分为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交换与网络、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移动通信、政策法规与管理六个工作组。词表体系框架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既涵盖通信科技的所有领域,又不分得太细;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交叉重叠;结合委员的专业组成。工作进度的安排本着尽量压缩进程,高效高速填补空白的原则。大会初步决定2003年12月形成不含定义的第一稿,即征求意见稿。经过反复修定并完成定义撰写后,2004年7月初进行终审,形成定稿蓝本,报送全国科技名词委。目前,审定委员会的各工作组已经进入最基础的收词阶段。收词将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原则。它们必须是精选出来的通信科技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字典、词典,除了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以外,还要特别强调权威性和前瞻性。相信,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指导下,通过“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体专家的合作和努力,填补通信名词这一空白的重任一定会圆满完成!注释: ①雷震洲教授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0.
智能变电站就是使变电站的所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由过去的模拟信息全部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网络和系统,以往传统的维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运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探讨新的维护管理手段。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特点,深入浅出的论述如何进行智能变电站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20):69-69
对无线多制式信号合路器研发及大型室内合路覆盖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电子信息通信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无线通信系统的标准制式众多,有第二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无线宽带通信等其它系统.对于室内无线信号的传输,现行的移动、电信、联通等各通信运营商,往往分别建设自己的室内覆盖系统,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开展无线通信多制式信号合路覆盖系统的研发,不仅可以避免各无线通信运营商信号分布系统重复建设,而且成为加快我国无线通信覆盖产品自主创新,发展无线通信行业的迫切要求.本项目以无线多制式合路器研发和产业化为主要内容,其成果的创造性与先进性为:(1)通过所研发的多制式合路平台的解决方案,实现多频段信号合路功能,提出了一种组合端口多路信号合路设计新方法,克服了单个合路器多路合路的难点.(2)本项目研究提出合路器表面镀合金材料薄膜含磁致伸缩执行器的层合结构动力学方程新算法,这对合路器表面薄膜厚度的变化控制合路器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研究了一种新型合路器合路模式,基于信号的循环平稳性,提出了一种无线个域网(WPAN)与无线局域网(WLAN)网络信号间的抗干扰方法,结合多制式合路覆盖系统进行信号传输,可进一步提高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光子晶体光纤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导光机制,展现出比传统光纤优异的光传输特性,将对未来光通信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的概念及光子晶体光纤特有的光传输特性,阐述了光子晶体光纤在光信号传输及光纤器件制作领域中热点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专门针对灾难现场救护进行的远程医疗及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非常少,尤其是远程医学在灾难现场的应用。在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针对灾难现场的受伤人员进行有效的紧急救助将体现一个国家医药卫生、信息通讯等行业发展的水平。本课题针对突发灾难这一紧急情况,采用可快速自组织的传感器网络对灾难地区的群众进行实时监护,并对监护信息进行处理,减少传输信息量,以缓解通信网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绝对安全"的通信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之一,量子通信系统的问世,重新点燃了建造"绝对安全"通信系统的希望。那么,究竟什么是量子通信呢?目前,量子通信尚无严格的定义。物理上,量子通信可以被理解为在物理极限下,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的高性能通信。信息学上,则认为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如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和量子态的测量塌缩性质等)或者利用量子态隐形传输等量子系统特有属性,以及量子测量的方法来完成两地之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5.
<正>"绝对安全"的通信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之一,量子通信系统的问世,重新点燃了建造"绝对安全"通信系统的希望。那么,究竟什么是量子通信呢?目前,量子通信尚无严格的定义。物理上,量子通信可以被理解为在物理极限下,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的高性能通信。信息学上,则认为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如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和量子态的测量塌缩性质等)或者利用量子态隐形传输等量子系统特有属性,以及量子测量的方法来完成两地之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6.
蓝牙技术     
摘要 本文试图对蓝牙技术及其应用作一概括性的介绍。首先说明了蓝牙(Bluetooth)的来历,阐述了它的两种中文译名及其特色,给出了作者对此的观点,同时对SIG的译名也进行了讨论;本文还介绍了蓝牙技术的主要特性,对它的应用进行了归纳,论述了它的前景及今后的发展。
一、 蓝牙来历简介1998年5月,由爱立信(Ericsson)、诺基亚(Nokia)、东芝(Toshiba)、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英特尔(Intel)联合宣布了一种小范围无线通信的新技术,取名为Bluetooth,并以这5家公司为发起组织,成立了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简称BSIG或SIG,旨在制定和修改Bluetooth的技术规范和推广其应用。Bluetooth最初几个版本的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 of Bluetooth System)公布后,迅速得到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通信、计算机、软件、芯片及家用电器等几乎IT行业各个领域的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的重视,纷纷宣布支持Bluetooth并加入SIG;2000年12月,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rola)、朗讯(Lucent)、微软(Microsoft)和3COM公司宣布支持Bluetooth并和前述5个公司一样,作为SIG的发起公司。到目前为止,SIG的成员已接近3000个。据悉,作为一个单项技术规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这么多的著名公司这么热烈的响应,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究竟是什么使IT行业的巨头们如此动心并让众多的厂商走到一起?Bluetooth迷人之处何在?Bluetooth,它取自Harald Blaatand “Bluetooth” II —— 一位在10世纪为统一四分五裂的瑞典、芬兰和丹麦而立下不朽功勋的丹麦国王。发起者将其命名为一种技术标准,含有将IT领域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起来的意思,期望着这种技术可在小范围内将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固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终端设备、各种数字数据系统(例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监控设备等)甚至各种家用电器,使用一种廉价的无线方法将它们联结在一起。显然,这涉及到的设备面广量大,应用空间极为广阔,里面隐含着巨大的商机。从技术层面考虑,信息产业已保持了数十年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因特网的发展使人们似乎一刻也不愿意脱离“网络”,人们期望能够将网络随身携带,这就必然要去寻求如何使用一种廉价的无线方法,随时随地实现多媒体传输,因此宽带无线通信成为新世纪IT行业的显著热点。但由于频率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宽带和大容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任何可在低成本前提下有效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案,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其中小范围应用是引人注目的解决方案之一,而Bluetooth又是其代表作。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关心Bluetooth了。“蓝牙”是Bluetooth的中文直译名称。我国有些学者认为,蓝牙是“蓝色的牙齿”的简称,在字面上显得不够文雅;同时认识到这一技术必将对IT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使得信息产业更加蒸蒸日上,于是提议译为“蓝芽”,作为“蓝色的萌芽”的简称,一方面在字面上显得更加文雅,另一方面赋予明确的涵义。因此,目前“蓝牙”、“蓝芽”这两种译名共存,这一状况同样出现在台湾、香港和海外的中文媒体中。究竟将Bluetooth译成“蓝牙”还是“蓝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两者均基本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但前者与英文原名有一个直接的对照,后者具有更深的涵义。虽然笔者完全赞成将其意译为“蓝芽”的理由,但在正规的译名上却倾向于直译“蓝牙”,一方面它直接保留了Bluetooth的全部内涵,“蓝色的牙齿”不仅不会给人以狰狞的感觉,反而会增添一些遐想和乐趣,而“蓝色的萌芽”可能会使Bluetooth原来的涵义荡然无存,甚至会出现需要更多的解释才能说清楚的现象。因此,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审定之前,本文使用“蓝牙”这一译名。类似的,SIG目前也有多种译法见诸媒体,如:特殊利益集团,特别兴趣小组,等等。为了更好地翻译这个名称,笔者认为有必要弄清楚这个组织的任务。众所周知,为了使蓝牙技术更快地推广应用,SIG将蓝牙标准定义为非专利性质,即只要支持蓝牙标准,按蓝牙标准去研制和生产设备,都可以免费地使用蓝牙标准及其中的技术,但任何冠以蓝牙名称的商标则必须通过SIG授权的专门机构的认证。任何机构(包括公司、大学和各类研究开发单位)都可以申请成为SIG的成员。目前,SIG的成员分为4类,即:发起会员(Promoter),为前述的9个公司,是蓝牙标准的起草者;高级会员(Associate Member),可以提出对标准的修改意见;早期会员(Early Adopter),有权进入内部网站提前浏览或下载尚未公布的内部文件;独立会员(Independent)。由此可见,虽然参加蓝牙SIG最根本的驱动是各自的利益,但其初衷却是SIG所标榜的“竞争前的合作”,因此首先是兴趣,故以笔者之见,SIG译成“专业兴趣团体”较为贴切。为了使更多的人对蓝牙有个初步的了解,下面对它的技术特性、应用、前景及今后的发展,作一简单介绍。二、 蓝牙的主要技术特性蓝牙的设计初衷就是将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设备之间的联结都能不再用电缆,而用一种小型化、低成本和微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而形成一种个人身边的网络,使得在其覆盖范围之内各种信息化的移动或固定设备都能无缝地实现资源共享。其实质内容是要建立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及其控制软件的公开标准,使通信和计算机进一步结合,使不同厂家生产的这类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具有互用、相互操作的性能。蓝牙从1.0B开始的各版本都是可生产的。下面的介绍根据1.1版本(SIG于2001年2月对外公布)的标准。(1)射频特性蓝牙设备工作在2.4 GHz的工科医频段(ISM,Industrial,Science and Medicine),在大多数国家为2 400~2 483.5MHz,使用79个频道,间隔均为1 MHz;采用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调制方式为BT=0.5的GFSK,调制指数为0.28~0.35;最大发射功率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100mW (20dBm),2.5mW (4dBm) 和1mW (0dBm),在4~20dBm范围内要求采用功率控制,由此可见,蓝牙考虑的最大通信距离大约为10~100米。(2)时分多址的结构到1.1版本,蓝牙的基带符号速率仍为1Mb/s,采用数据包的形式按时隙传送,每时隙0.625μs。不排除将来采用更高的符号速率。蓝牙系统支持实时的同步定向联接和非实时的异步非定向联接,分别称为SCO链路(Synchronous Connection-Oriented Link)和ACL链路(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 Link)。前者主要传送话音等实时性强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隙传输;后者则以数据为主,可在任意时隙传输。数据包被分成3大类:链路控制包、SCO包和ACL包。大多数数据包只占用1个时隙,但有些包占用3个或5个时隙。(3)提供的服务蓝牙支持64kb/s的实时语音传输和各种速率的数据传输,语音编码采用对数PCM或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CVSD,Continuous Variable Slope Delta Modulation)。语音和数据可单独或同时传输。当仅传输语音时,蓝牙设备最多可同时支持3路全双工的话音通信;当语音和数据同时传输或仅传输数据时,支持433.9 kb/s 的对称全双工通信,或723.2kb/s、57.6 kb/s 的非对称双工通信,后者特别适合无线访问因特网。另外,还采用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及AR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4)使用跳频技术跳频是蓝牙使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对应于单时隙包,蓝牙的跳频速率为1 600跳每秒;对应于多时隙包,跳频速率有所降低;但在建链时(包括寻呼和查询)则提高为3 200跳每秒。使用这样高的跳频速率,蓝牙系统应该具有足够高的抗干扰潜力和多址能力。(5)设备的组网及其工作状态蓝牙根据网络的概念提供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无线链接。在任意一个有效通信范围内,所有设备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首先提出通信要求的设备称为主设备(Master),被动进行通信的设备称为从设备(Slave)。利用时分多址(TDMA),一个主设备最多可同时与7个从设备进行通信并和多个从设备(最多可超过200个)保持同步但不通信。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以上的从设备构成的网络称为蓝牙的皮可网络(Piconet)。若两个以上的皮可网络之间存在着设备间的通信,则构成了蓝牙的分散网络(Scatternet)。基于时分多址原理和蓝牙设备的平等性,任一蓝牙设备在皮可网络和分散网络中,既可作主设备又可作从设备,还可同时既是主设备又是从设备。所以,它是典型的无中心网络。(6)全球范围内的工作蓝牙的基本出发点是可使其设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于任意的小范围通信。任一蓝牙设备,都可根据IEEE 802标准得到一个唯一的48 bit的公开的地址码,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进行查询。以该地址码为基础,使用一些性能良好的算法可获得各种保密和安全码,从而保证了设备识别码在全球的唯一性以及通信过程中设备的鉴权和通信的安全保密。(7)软件的层次结构和许多通信系统一样,蓝牙的通信协议采用层次结构。其底层为各类应用所通用,高层则视具体应用而有所不同,大体上分为计算机背景和非计算机背景两种方式。前者通过主机控制接口(HCI,Host Control Interface)实现高、低层的联接,后者则以嵌入式应用为典型,可不用HCI。这种层次结构使其设备具有最大可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三、广泛的应用根据通信协议,各种蓝牙设备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查询来发现其他蓝牙设备,从而构成皮可网络或分散网络,实现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目前,蓝牙标准中提供了如下多种应用模型:基本接入模型、服务发现应用模型、无绳电话应用模型、对讲系统应用模型、串口应用模型、耳机应用模型、拨号网络应用模型、传真应用模型、局域网接入应用模型、通用对象交换应用模型、对象推入应用模型、文件传送应用模型、同步应用模型等。由此可见,蓝牙可使蜂窝电话系统、无绳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和因特网等现有网络增添新功能,使各类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乃至各种室内电子、信息和电器设备增添了无线传输和组网的功能,应用空间极为广阔。跳频、时分双工以及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的混合多址方式等技术的使用,使得蓝牙的射频电路较为简单,通信协议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用专用集成电路和软件来实现,因此从技术上保证了蓝牙设备的高性能和低成本。根据我们的体会,蓝牙产品将会较快地和如下设备或系统融为一体:各种电话系统、车载通信设备、无线电缆、无线局域网、无线公文包、各类数字电子设备、电子商务、信息家电、工业控制、智能化建筑物和各种特殊场合应用等。四、蓝牙的前景及其今后的发展蓝牙的出现使嵌入式无线电的概念悄然兴起。当嵌入式的无线电芯片达到价格可被接受时,它的应用可能会达到无所不在的程度,就像现在的微处理器和普通IC芯片一样,虽然到处在用,但人们并不知道或并不介意它们的存在。举例来说,若干年后每个家庭可能会使用数十片甚至更多这样的嵌入式无线电芯片,将家中的所有电子信息设备甚至电气设备构成无线网络;人们可以真正地把网络随身携带,无论是在家中、办公室、公共场所还是在车上、旅途中,形成以人为核心的网络,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功能强大的固定网络,采用小功率的无线接入技术将人所携带的便携式设备和这庞大的固定网络相联结,这就是“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Network)的概念。蓝牙直接催生了无线个域网概念的产生,并且已是后者的雏形,两者相辅相成,将对未来的无线移动数据通信业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蓝牙并没有干扰躲避机制,跳频的抗干扰能力和潜力尚未发挥出来;1Mb/s的速率在多媒体应用中有较低之嫌;蓝牙芯片的价格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迅速下降,致使许多应用难以普及;大量的应用技术细节问题(例如硬件兼容性以及软件安全性等)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相信在蓝牙的后续版本的标准中将陆续体现出来。综上所述,蓝牙技术虽然不能独立构成通信系统,但它可以和现有设备相配合,使其具有无线传输的能力,或者使其传输更经济,使用更便利;也可以派生许多新系统,提供新服务,让人们生活更舒适。它的应用几乎可以渗透到IT行业的各领域,相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兰渝(兰州-重庆)铁路工程建设中,为了实现对施工现场数据的实时承载,必须建立一套功能完备、通信可靠,同时又经济合理的临时通信系统.本文基于软交换的体系结构,构建了兰渝临时通信系统,实现了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的传输,满足了与兰渝公司"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该系统保证了兰渝临时通信系统的先进性、标准性和互联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使用一种新型纳米光子设备能够大幅提高数据处理速度,有望将网速提高100倍。科学家们近年来发现,螺旋向前的光束中的光子带有轨道角动量,其携带的信息量在理论上不受限制,在量子通信和光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但光纤两端的编码、处理方式会影响数据传输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13-14
1 课题简介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系统支持的通信数据率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利用有限的信号带宽传输高质量、高数据率通信信号,近年来,许多科研人员提出了各种基于环境自适应链路传输技术,其共同特点是将前几个子帧估计的信道信息量化、反馈到发射端,采用恰当的信号传输方式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信科学技术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 communication 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曾称“通讯”。电信 telecommunication 在线缆上或经由大气,利用电信号或光学信号发送和接收任何类型信息(包括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的通信方式。信息 information 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多媒体通信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在系统或网络中,声音、图形、图像、数据等多种形式信息同步进行的交互式通信。网[络] network 在物理上或/和逻辑上,按一定拓扑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节点和链路的集合。分级网络 hierarchical network 各网络节点(物理的或逻辑的)按特定规则划分为不同从属等级的网络。对等网络 peer-to-peer network 仅包含与其控制和运行能力等效的节点的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 network topology 对网络的分支和节点的系统性安排。拓扑可以是物理的或逻辑的。通信系统 communication system 至少包含发送和接收两大部分,用于可靠地传输和/或交换信息的系统。信源 source 在通信中,向另一部件(信宿)发出信息的部件。信宿 sink 在通信中,从另一部件(信源)接收信息的部件。信道 channel 在两点之间用于收发信号的单向或双向通路。又称“通路”。通道 path 网络中任意两点或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又称“路径”。信号 signal 可以使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量发生变化,用以代表信息的物理量。传送 transport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递服务。强调的是信息转移的逻辑功能的过程。传输 transmit,transmission 将信号由一点传送到另一点或另外多个点。强调的是信号转移的物理过程。传播 propagation 波在固定媒介中的转移。频分双工 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 在两个方向上使用不同频率同时发送信号的双工方式。时分双工 time-division duplex,TDD 在两个方向上使用同一频率但使用不同时间段交替发送信号的双工方式。又称“乒乓方式”。干涉图样 interference pattern 通常由重复性干扰引起的,出现一个扫描线或密度变化的叠加的规则图样。信道间干扰 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 在给定传输信道里,由其他一路或多路信道中的信号所导致的干扰。串扰 crosstalk 在给定话路里,由其他话路信号所导致的干扰。又称“串话”。窄带 narrowband 相对较窄的频带。在数字通信中通常指可传送64kbit/s以下信号的带宽。阔带 wideband 相对较宽的频带。在数字通信中通常指可传送64kbit/s到2Mbit/s之间信号的带宽。宽带 broadband 相对更宽的频带。在数字通信中通常指可传送2Mbit/s以上信号的带宽。IP技术 IP technology 有关无连接分组通信协议的技术。该协议大体相当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协议。高频 high frequency,HF 介于3MHz与30MHz之间的频率(介于100m与10m之间的波长)。特高频 ultrahigh frequency,UHF 介于300MHz与3000MHz之间的频率(介于1m与10cm之间的波长)。超高频 super high frequency,SHF 介于3GHz与30GHz之间的频率(介于10cm与1cm之间的波长)。短波 shortwave,SW 波长介于100m与10m之间(频率介于3~30MHz)的无线电波。透明性 transparency 在通信网中,不改变信号形式和信息内容的端到端传输。无连接 connectionless 端点间无须在通信开始前建立起物理或逻辑连接的方式。面向连接 connection-oriented 在用户开始传递信息前必须首先在通信双方或更多方间建立起连接的方式。互连 interconnection 不同物理实体在物理上的互相连接(包括网络间的连接和设备或物理媒体间的连接)。互联 interconnection 不同物理实体在逻辑上的互相联结(包括网络间的连接和设备或物理媒体间的连接)。互通 interworking 不同物理实体(网络或设备)在互连后业务信息能够透明传输,各项性能满足规定的要求,各种功能能够相互协调工作的能力。互通的范围包括网络互通、设备互通和业务互通等。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在规定条件下,各种功能单元之间进行通信、执行程序或传递数据的能力。多址接入 multiple access 处于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接入一个公共传输媒介,以实现各用户间通信的模式。频分多址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 利用不同的频率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时分多址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 利用不同的时间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空分多址 spac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 利用不同的空间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码分多址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 利用不同的码序列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波分多址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DMA 利用不同的波长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正交调制 quadrature modulation 对具有90°相差的两个载波分量以两个独立的信号分别进行调制。正交调幅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 将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相结合的调制技术。以数字信号对正弦载波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分别进行调制。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 一种多载波调制:将要传送的数字信号分解成多个低速比特流,再用这些比特流去分别调制多个正交的载波。缓冲存储器 buffer memory 通过临时存储,能使数据在具有不同传递特性的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的专用存储器或存储区。简称“缓存器”。电信网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利用有线、无线或二者结合的电磁、光电系统,传递文字、声音、数据、图像或其他任何媒体信息的网络。信息网 information network 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信息技术要素,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处理与应用等各种系统所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基础设施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能以交互方式传送话音、数据、文本、图像、视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高速通信网及相关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大型数据库、支持环境等。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美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通俗说法。光同步传送网 optical synchronous transport network 以光纤作媒质,采用同步复用、同步交叉连接、同步分出和插入以及同步传输等技术的传送网。在美国称为“同步光网络”(SONET)。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中统称为“同步数字系列”(SDH)。核心网 core network 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或者将接入网与其他接入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指除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之外的网络部分。下一代网络 next-generation network,NGN 网络的下一个发展目标。目前一般认为下一代网络基于IP,支持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业务与传送分离,控制功能独立,接口开放,具有服务质量(QoS)保证和支持通用移动性的分组网。人体域网 body area network,BAN 能把人身上佩带的各种小型电器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的网络。个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PAN 能在便携式消费电器与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通信的网络。其覆盖范围一般在10米半径以内。特别联网 ad hoc networking 具有动态自组织能力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联网。又称“自组织联网”。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LAN 一种覆盖一座或几座大楼、一个校园或者一个厂区等地理区域的小范围的计算机网。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一种界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的地理范围,用来将同一区域内的多个局域网互连起来的中等范围的计算机网。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WAN 一种用来实现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城域网的互连,可提供不同地区、城市和国家之间的计算机通信的远程计算机网。互联网 internet 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而不论采用何种协议与技术的网络。IP网 IP network 由采用IP协议的所有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因特网 Internet 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族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其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泛在网 ubiquitous network 可随时随地供给人使用,让人享用无处不在服务的网络,其通信服务对象由人扩展到任何东西。又称“无处不在网”。网格 grid 一种用于集成或共享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通信系统、文件、数据库、程序等),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各种所需任务的机制。域名系统 domain-name system,DNS 在因特网上保持域名和IP地址间对应关系的分布式数据库(DNS服务器)的集合。因特网接入点 point of presence,POP 在因特网内,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接入因特网而提供的点。一般它是一个物理实体。网络接入点 network access point,NAP(1) 通达因特网主干线的点。(2)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互相连接的点。用户驻地网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CPN 私人、企业或机构等用户在所属的房屋和占有的土地范围内敷设的网络设施。家庭网 home network 把用户家里各种信息终端和电气设备(如个人计算机(PC)、打印机、游戏机、电视机、MP3播放机及其他家电)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接入网 access network,AN 由用户-网络接口(UNI)到业务节点接口(S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全部设施。全业务网 full-service network,FSN 具有足够带宽,可以同时传送各种宽带和窄带、模拟和数字、广播和交互业务的接入网设施。支撑网 support network 利用电信网的部分设施和资源组成的,相对独立于电信网中的业务网和传送网网络。支撑网对业务网和传送网正常、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管理、维护和开通(OAM&P)起支撑和保证作用。信令网 signaling network 在电信网的交换节点间,采用共路信令,由信令终端设备和共路信令链路组成的网络。同步网 synchronization network,synchronized network,synchronous network 产生时间或频率基准,用来提供基准定时信号的网络。电信管理网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TMN 用于对电信网中的一个、多个或全部网络进行管理的网络。管理应用功能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unction,MAF 在同步数字系列网络管理系统中,参与系统管理的应用进程。交换 switching 在需要运送信号时,把一些功能单元、传输通路或电信电路互连起来的过程。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在发端和收端之间建立电路连接,并保持到通信结束的一种交换方式。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通过标有地址的分组进行路由选择传送数据,使信道仅在传送分组期间被占用的一种交换方式。波长交换 wavelength switching 将输入光纤中某一波长的光信号交换到输出光纤的另一波长的光信号的操作。光交换 photonic switching 能有选择地将光纤,集成光路(IOC)或其他光波导中的信号从一个回路或通路转换到另一回路或通路的交换方式。软交换 softswitching 利用把呼叫控制功能与媒体网关分开的方法来沟通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与IP电话(VoIP)的一种交换技术。专用小交换机 private branch exchange,PBX 能进入公用电话交换网的专用电话交换机。又称“用户小交换机”。媒体网关 media gateway 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的设备。媒体网关控制器 media gateway controller 对与媒体网关中媒体通道连接控制相关的呼叫状态部分进行控制的装置。出[局] outgoing 电信业务从某一给定点发至另一点的呼叫方向。入[局] incoming 电信业务从另一点来到某一给定点的呼叫方向。协议 protocol 计算机通信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或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