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又名河蟹、螃蟹、毛蟹、大闸蟹。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中最为常见的有4种,分别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额绒螯蟹。其中以中华绒螯蟹的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我国的河蟹按不同的水系可分为长江、辽河、瓯江、闽江、珠江和黄河等种群,其中以江苏的阳  相似文献   

3.
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绒螯蟹属在形态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同工酶、RAPD和mtDNA技术在绒螯蟹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提出遗传学分类标准的建立是绒螯蟹属分子分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养殖试验观察确知合浦绒螯蟹的成体及各期幼体的形态构造均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之间,是绒螯蟹属的一个物种,故将其学名由“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改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该蟹个全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是一个优良的绒螯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东北草型平原水库中华绒螯蟹放流增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辽地区的三个水库(莫力庙水库主库、莫力庙水库预备库、孟家段水库)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的放流增殖试验,对三个放流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以及影响放流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放 流增殖中,水体中水草量、饵料种类、水位持续下降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成活、蜕壳均有一定影响,放流增殖过程中逃逸量不大,在适宜的水体,中华绒螯蟹放流增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 I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相应引物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COI)片段,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得到709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34.41%,27.93%,20.03%和17.6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COI序列的差异,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 流域中华绒螯蟹COI序列完全相同,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709或658(不计引物)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32,核苷酸差异率为4.51%或4.86%(不计引物),其中25个位点为转换,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除草剂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激素分泌的影响,利用不同质量浓度(0.001,0.01,0.1,1mg/L)的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进行染毒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分析其对中华绒螯蟹血清蜕皮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0.001,0.01mg/L)以及高质量浓度(1mg/L)莠去津暴露后,中华绒螯蟹血清中蜕皮激素含量相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中间质量浓度0.1mg/L的蜕皮激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该质量浓度下中华绒螯蟹的蜕皮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善全 《科技信息》2011,(23):I0394-I0394
合浦绒螯蟹是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主要产于广西浦北县南流江流域,是广西特有的名贵品种。本文拟对浦北县南流江流域合浦绒螯蟹核心产区的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价,为在浦北县南流江区域建立合浦绒螯蟹自然保护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方蟹科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及平背蜞进行遗传分析,计检测了11种同工酶,16个位点。结果表明,三种蟹类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0.188、0.063,0.06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09、0.001、0.044。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间的根井遗传距离为1.080。平背蜞与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的根井遗传距离分别为1.717和1.707。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情况,现已对13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概念性翻译获得了8种蛋白质(或其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还对中华绒螯蟹的微卫星序列和序列表达标签开展了初步研究,总体上,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研究较薄弱,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的广泛深入研究,重点突破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为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阳澄湖和太湖均是大闸蟹的主产地。养殖环境是影响大闸蟹生产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笔者对阳澄湖和太湖周边土壤进行了环湖布点采样,采用5%HNO3浸提,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其中重金属Pb的含量,以调查潜在的影响大闸蟹生长的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两湖周边土壤的铅综合污染指数均在0.7以下,属于清洁水平,未受到重金属Pb污染,完全满足〈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可以很好的保证大闸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与河蟹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族箱中用体重29-33g的中华绒螯蟹蟹种对配合饲料中适宜的钙磷含量进行了研究。磷分设3个水平:1.2%,1.7%和2.2%;钙分设3个水平;1.5%,2.2%和2.9%。水体中钙含量为40.5mg/L,磷为0.04mg/L。试验全期27d,以蟹体生长、生长比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作为试验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适宜的钙磷含量分别为2.9%和1.7%,钙磷比为1.7  相似文献   

15.
于1999年6月~1999年7月收集中华绒螯蟹粪便,用酸不溶灰分法测定中华绒螯蟹对饲料的消化率,同时测定其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比(P/E)28.93 mg/kJ水平中华绒螯蟹胃、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P/E27.30 mg/KJ和30.31 mg/kJ两个水平(P<0.05).而三个P/E水平间肠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28.93 mg/kjP/E水平饲料蛋白质、脂肪、能量以及总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2.57 %、77.59 %、83.94 %和76.98 %,均高于其余两个水平.但三个P/E水平间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态环境下中华绒螯蟹的肉脂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江野生、湖泊放流、网围养殖、池塘养殖4种生态环境的同规格成蟹,对其进行64个肉脂品质指标的测箅.结果表明,组内雌、雄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指标差异较小;水分、粗蛋白、氨基酸等指标差异较大,粗蛋白、氨基酸各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均为雄蟹小于雌蟹.同性别不同生态环境成蟹粗蛋白、氨基酸各指标的差异较小;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水分、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指标差异较大.综合均值比较结果和实践经验分别选取13个和16个指标,对4组雄蟹、4组雌蟹进行判别分析.判别结果表明所选取指标可较好反映中华绒螫蟹肉脂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河蟹土池大眼幼体达到一定日龄后将变成幼蟹,而采用网箱密集暂养可延缓大眼幼体的变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爪哇苔藓对河蟹早期存蟹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放爪哇苔藓的实验组存活率比无水草组高32.44%,平均体重增长快1.679倍。  相似文献   

19.
李凤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8):2041-2044,2048
河蟹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开展免疫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是实现其健康养殖的可靠保障。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河蟹指环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RT-PCR法研究了该基因的组织分布和对鳗弧菌刺激的响应。河蟹指环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为1 257 bp,具有典型的指环结构域。河蟹指环蛋白基因在各检测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指环蛋白基因参与河蟹的多种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