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是政党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是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政治学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理论和时间两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当的执政理念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学习,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是践行执政为民的前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践行执政为民的主要内容,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执政,是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最大限度的影响和带动自己的下级和普通党员干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践行执政为民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的基础上,其执政理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发展历程。这些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升华。本文从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出发,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始终是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六条执政经验中的第四条经验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必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表述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回答了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答了怎样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高校,如何进一步做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呢?  相似文献   

6.
执政理念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论述执政理念的分类提出执政理念是以阶级或政党为载体,但执政理念并非为执政的阶级或政党所独有;通过对执政理念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它独特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执政理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关系,认为执政理念的建构是在执政活动和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上求得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引领社会变革,提升执政能力,改善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自觉地加强了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业务的培训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执政能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政党执政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政治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也走过了几十年的执政历程。政党执政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既有理论。总结政党执政规律,用科学的执政理论指导新的执政实践,需要建立政党执政学。在政党执政学建立之初,必须明确政党执政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贯彻“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与“利益”关系的科学论断,而且也遵循了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实践证明:它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五年来的主要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苏共等社会主义政党丧失政权的深刻教训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法治理念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保证依法治国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文章认为,通过完善立法、推进公平司法、依法行政以及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西藏社会的法治理念,构建平安和谐的西藏。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在价值取向、思想精髓、制度选择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民生实践指导理念、民生目标设计、解决民生问题根本手段和途径以及民生实践成效等层面又具有差异性。对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3.
苏区精神蕴含了丰富的"党的群众路线"内涵,是我们党的致胜法宝和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要总结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执政的历史经验,传承弘扬苏区精神,深入挖掘苏区精神博大精深的时代价值,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提供历史借鉴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政党伦理的视角来看,执政党要获得和增强执政合法性资源就必须树立和坚定为民众谋利益的伦理价值理念以及在广大民众中树立党的道德权威形象。以此为参照,对1927年-1949年期间国共两党的政党伦理进行解析,将能对国民党执政合法性丧失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生成的内在的必然逻辑性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党必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党;党必须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完善执政方略,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党必须珍惜和培育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使党成为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执政党;党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提高执政能力,使党成为政治坚定、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6.
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分析切入点,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它还能发挥诸多现实经济功能,在节约人民对于党执政合法性地位的认同成本、减小制度转轨与实施的成本代价、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搭便车”行为、节约用于人民群众的激励成本以及消除人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摩擦成本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理论及其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说成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普适模式",鼓吹要"向美国的宪政学习",呼吁"出现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从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公开提出了改旗易帜的主张。对于这种错误思潮,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让其有任何生长的气候和土壤。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通过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扬弃以及创新、发展现代的人本理论,党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社会主义信仰的民心工程,是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虽然,苏联的民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综合国力急剧膨胀的背后,掩藏着严重的民生问题。而正是民生问题的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摧毁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动摇了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消蚀了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汲取苏联民生问题的教训,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本国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行的选举制度中,客观上存在公民的选举权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相矛盾的问题,理论上人大代表可以联合提名或以另选他人的方式选出一个非共产党员的政府领导人。为了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修改选举法,由党组织独掌政府领导人的提名权。在此前提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完全可以放开,实行竞争性选举,并逐步推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化。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公民的选举权,保证人大的国家权力机关地位,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