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爱国主义史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才能把课讲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国家为高校大学生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形势下国家重视历史教育的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程的性质、体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这门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中设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所具有的史学与国情特点来看,在课程当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本文主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体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司岩梅 《科技信息》2011,(29):I0136-I013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着以史育人的作用。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现代意识,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司岩梅 《科技信息》2011,(24):I0412-I04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以史育人的作用。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现代意识,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面对以下五大关系:一是思想观点上是与非的关系;二是大学理论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三是政治理论课与历史专业课的关系;四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五是理论灌输与思维启发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五大关系,该课程的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化讲授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芝 《科技信息》2008,(34):207-207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本科生从2006级起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它所承担的功能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要求,不断进行教学专题化教学改革,并注重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与专题化讲授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这门新的课程在整体上达到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法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如何使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陷入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窘境,使这门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解决大学生"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践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信"而到信仰,做到"真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李慧敏 《科技信息》2007,(32):327-3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已经在我院2006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它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我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主要经验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了中央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  相似文献   

10.
司岩梅 《科技信息》2009,(34):I0117-I0117
全国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并且紧密结合热点问题,注重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讲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特性,在教学中处理好讲授历史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光映 《科技信息》2008,(20):327-328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懂得历史和人民是这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上好“纲要”课,本文从课程性质的定位、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做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地体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大学生历史情感、培养科学历史观的重要任务。鉴于目前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发生的诸多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以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出发点,以专题模块化教学为关键点,以做好内容有效衔接为支撑点,以强化问题意识为立足点,以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为主攻点,以增强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做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地体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将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其独特、有效的教学途径。该文分析了"纲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通过"纲要"教学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有效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思政教师及优化教学途径的有效手段。“以考促教”是以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出发点,注重考核模式的改革,应以不断满足大学生德育教育需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要求为前提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大调整,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孟婷婷 《科技信息》2009,(30):45-45
在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将历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并且作为必修考试科目,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战略性的举措,也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三年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本文在此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就如何上好这门课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三个选择",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文章论述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