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电场法测定纯向列液晶和宾主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_ε的值,探讨了△_ε与液晶分子结构的关系;宾主液晶中染料分子与液晶分子的相互作用对△_ε的影响,以及△_ε与阈值电压V_(th)的关系。实验中还发现:正性液晶分子中含有氰基—CN基团,导致液晶△_ε增高,其值可高达10以上;宾主盒的有序参数高者,一般△_ε也较大;染料分子与液晶分子偶极作用大者,△_ε也增大,而阈值电压则降低。一般说来,染料分子的渗入会升高阈值电压。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正烷氧基R为C_1~C_(10)的文题化合物,并合成了中间体2,3-二氯对苯二酚,其产率比文献值提高10%。测定了这十个化合物的介电各向异性△_ε、液晶相变温度和相态等,证实这类化合物是负性液晶。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测量液晶介电系数ε的磁场法改进为半电压测量法。避开直接测量ε_∥和ε_⊥,而是通过测量ε_(45°)之值推算出ε_∥与ε_⊥。测量所需的液晶用量为磁场法的1/5,且在较弱的磁场下,即能获得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是将介电各向异性正负不同的向列相液晶作为主体,混入手征性向列相液晶与胆甾相液晶,制取了向列相——手征性向列相混合液晶和向列相——胆甾相混合液晶,并比较了它们的电光效应。将手征性向列相液晶混入介电分散型向列相液晶时截止频率提高,但将胆甾相液晶混入介电分散型向列相液晶时截止频率却没有变化。以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向列相液晶作为主体的混合液晶中,混入手征性向列相液晶的混合液晶能降低ch—N相变电压。介电各向异性为负的向列相液晶和手征性向列相液晶的混合液晶系中,其介电各向异性要依赖于手征性向列相液晶的重量比,重量比的增加导致混合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由负变正。本文也讨论了向列相——手征性向列相混合液晶的电光效应,以及这种特性在显示装置上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是将介电各向异性正负不同的向列相液晶作为主体,混入手征性向列相液晶与胆甾相液晶,制取了向列相——手征性向列相混合液晶和向列相——胆甾相混合液晶,并比教了它们的电光效应。将手征性向列相液晶混入介电分散型向列相液晶时截止频率提高,但将胆甾相液晶混入介电分散型向列相液晶时截止频率却没有变化。以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向列相液晶作为主体的混合液晶中,混入手征性向列相液晶的混合液晶能降低ch—N相变电压。介电各向异性为负的向列相液晶和手征性向列相液晶的混合液晶系中,其介电各向异性要依赖于手征性向列相液晶的重量比,重量比的增加导致混合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由负变正。本文也讨论了向列相——手征性向列相混合液晶的电光效应,以及这种特性在显示装置上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点阵液晶显示系统的驱动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点阵液晶显示控制器SED-1330和液晶显示器件DMF 682AN为例,讨论了在点液晶显示系统中,利用驱动程序扩展其显示系统功能的方法,首先讨论使液晶显示器具有回车,换行,滚屏,行满自动换行的功能;然后讨论实现按坐标绘制点和直线的功能,最后讨论实现汉字显示的功能,实践证明上述方法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采用MSM6255、由IBM-PC控制的液晶显示器接口硬件和电路的设计,以及液晶显示控制器LCDC硬件逻辑电路和接口程序的应用,经过设计,该液晶显示器不仅能完成文本显示,还可实现图形显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 )-对烷氧基苯甲酸-对′2-甲基丁氧基苯酚类液晶的物理性质,其中烷基为C_8H_(17)—C_(12)H_(25)的液晶呈手性近晶C相(S_(m.c)~·),具有铁电性质,常称为铁电液晶。本文简述了S_(m.c)~·相出现铁电性的原因,测量了它们的电滞回线、自发极化强度P_s、居里温度T_c以及介电系数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书由来自意大利、美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27位教授专家撰写。论述液晶表面及液晶与基片的界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在液晶显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其他液晶器件和液晶电.光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并对液晶等宏观分子与壁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驱动电压的大小是液晶显示器件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产品的制造成本、能耗和安全性及实用性. 近年来,为了使液晶显示器件达到驱动电压更低、响应更快、色彩更鲜明、画质更好、更节能等要求,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液晶/纳米复合技术.纳米粒子与液晶复合,在不破坏液晶原有结构的同时,将纳米材料的自身特性融入到液晶中,从而有效改善液晶的特性.研究发现,半导体纳米粒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够产生极化电场,且无极化疲劳现象,可以有效改善液晶电光性能.本课题组选用Cu2O半导体纳米粒子作为掺杂剂掺杂于近晶相液晶8CB中,研究其对液晶电-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u2O纳米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能够增强其与液晶分子间的偶极作用,产生的局域电场加速了液晶分子的转动,降低了阈值电压,极大地改善了近晶相液晶的电光性能.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Mostpreviouslyreportedchiralliquidcrystalswerelaterallyunsubstitutedormono-substituted[1].Certainlaterallydifluoro-substitutedsystems(ondifferentrings)haveanS*CAphase[2].TheS*CSAS*AN*IsequencediscoveredinaTGBAsystembyBouchta[3]wasduetolateralfluoro-substituents,whichsuggeststhatlateralfluoro-substitutentsdonotsimplylowerthemeltingpointsandcompresstheformationoftheunderlyingsmecticphases,butinfluencethemesomorphiccharactertoagreaterextent.Amongthesechiralliquidcrystals,th…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聚酰胺的熔融温度,运用分子设计的方法,采用芳香族和脂肪族两类二元胺共缩聚,成功地合成了三个系列的热致液晶聚酰胺。这些共聚酰胺具有300℃以下的熔融温度100℃以上液晶温度范围和稳定的液晶相。通过偏光显微镜、X光衍射分析和DSC分析等手段,确认上述热致共聚酰胺液晶为向列型液晶。  相似文献   

13.
郑文军 《广西科学》2004,11(1):30-36
硅上铁电液晶显示器是以Flos空间光调制器为光引擎的微显示系统,空间光调节器的工作原理与表面稳定型铁电液晶器件相同。硅上铁电液晶微显示器运行时,图像信号被编码后经由空间光调制器加载到光波前,再通过光学系统解码读出,灰度和色彩则可通过时序编码方法来产生。  相似文献   

14.
以新的路线合成了两类文题化合物共七个液晶单体,合成了催化剂(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二氯化镍)和光活性中间体(S)-2-甲基丁基苯酚,获得了较高的产率及纯度。经元素分析、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测定了其液晶相态。进行了配方尝试,得到了对温度变化敏锐的热变色液晶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新的路线合成了两类共8个文题液晶化合物。其中,中间体对烷氧基苯酚产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并对关键中间体对氯联苯的合成方法作了较大改进,产率提高到了20%,批料合成量提高了10倍。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质谱分析确证了文题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测定了其液晶相态的相变温度。并通过混合配方,得到温度显示范围较宽的热变色液晶材料。  相似文献   

16.
芳-脂族共聚酯酰胺热致液晶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芳-脂复合二酰氯和四种芳族二元胺合成了3个系列含有两种芳香二胺结 构单元的无规芳-脂共聚酯酰胺,其对数比浓粘度为 1.30~2.18 dL/g。用偏光显微镜、 X光衍射和DSC对聚合物的液晶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5个不同烷基链长的半菁化合物:Me2NC6H4CH=CHC5H4NCnH2n+1Br(n=16,12,4,2和1)。由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谱、微分扫描量热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研究结果,讨论了烷基链长的变化对半菁化合物有关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弹簧试验机的结构组成及试验要求,分析了液晶显示的原理与驱动方式,以及在弹簧试验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C12mim]Br)与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混合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各向异性的层状液晶;降低温度导致层状液晶相转变成特殊的螺旋网络织构的液晶,圆二色光谱测定表明该螺旋织构的液晶具有手性。咪唑类离子液体是形成这种特殊螺旋织构液晶的主导因素。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网络、π-π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烷烃链间的疏溶剂作用以及带相反电荷的极性头基间强烈的静电力是液晶形成的重要驱动力;而低温下随着分子热运动的减弱,组分间的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并能稳定存在是形成螺旋网络织构液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用环己烷、酰氯和氯苯反应,两步反应合成4-烷基-1-(4’-氯苯基)-环己烷液晶。研究了反应历程,确定了产量取决于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制备了两种液晶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测定,中介相特征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