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历史上,中国古代炼丹家主张“著在实验”,从而建构起一套“择友-择地-筑炉-火候-开炉”的完整、规范的实验活动程序,并对每个实验环节也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在炼丹实验活动中,中国古代炼丹家不仅运用、传承着大量的自然知识和工艺技术,而且激发出了一种对于新知识的获取,以及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创造的文化冲动。由此可证,炼丹术之所以能够作为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导文化载体,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其内涵的实验思想方法及其实证认知精神。毫无疑义——中国古代有科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面对科技伦理危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观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伦理观的形成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而中国儒家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学思想不但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其中的合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以"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为实质和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人和",严明纪律,崇尚集体协作;尤为强调科技发明和科学成果要"经世致用",以实用为最高准则。这种科学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表现出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独特品格,不仅曾引导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指导中国近代科技走出低谷,而且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社会化趋势相一致,能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以“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为实质和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人和”,严明纪律,崇尚集体协作;尤为强调科技发明和科学成果要“经世致用”,以实用为最高准则。这种科学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表现出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独特品格,不仅曾引导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指导中国近代科技走出低谷,而且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社会化趋势相一致,能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全面的科技文献可以利用,但其中有许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当代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考察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赖以生长的文化背景诸如求知的态度,哲学,教育等因素对科学的影响,进而从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社会学角度解析了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任建红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1):21-24,3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但科技传播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自身、传播媒介及受众等众多因素,以期能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传播事业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我国科技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及一切活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但近代科技革命未能在中国发生。省察历史的症结须从文化自身的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入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直观经验性、实用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由此折射出的早熟与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滞后。“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人封闭保守、自我满足的文化心理,政治伦理型文化等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革命是由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重大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科学技术的飞跃性质变,通过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的面貌与发展方向,而且有力推动了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革新和生产组织创新,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革.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但科技革命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双重的作用.本文在介绍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由其带来的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探讨了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地促进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在文化基因与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出发,认为中国古代不但有技术,而且也有科学,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科学体系;它的发展与西方科学的发展有明显的对应和互补关系,在总的发展路线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平行性,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15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16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科技,而中国的科技却从此时开始停滞不前,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笔者不赞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中国近代科技的观点,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3个方面论述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科技贡献,提出应加强保护少数民族科技和工艺成果,对某些已失传而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复原,研究汉语或国际学术用语中所采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成分。调研全国习用的生活、生产及食品中少数民族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新兴科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与福祉的同时, 其潜在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显现。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伦理问题频发的历史成因, 提出这既是现代科学建制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学习赶超过程中后发劣势的结果呈现, 同时还和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伦理环境密切相关。由此认为,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建设、 引导科技向善发展是中国未来科技实现弯道跨越的高质量发展、 保持全方位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路径选择方面, 建议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应同步并行,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立场上, 以伦理治理促科技创新, 通过伦理治理的弯道跨越,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7.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科技攻关散而不精、科技创新泛而不深、科研主体多而不强、基础研究稳而不活、科技成果碎而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矛盾论》《实践论》核心思想,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的“知行统一”管理模式,并从顶层设计、评价体系、监督办法和诚信记录等4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重点的关注、事项研究和一般文化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说明研究要聚焦于科学技术又不拘泥于纯粹的科学技术,无论是机构研究还是事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都有再聚集的过程.研究的关注重点是人和人群,一般说来是和研究对象直接关联的工作班子,但是也会涉及其他,不同的人群和工作班子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在传统科学技术文化事项的研究中世家研究有重要价值.事项研究要能够和一般文化研究相联系,在其中象征和符号的解释特别有价值,但不是唯一的解释柜架.最后说明人类学方法对于从事研究科学技术人员的重要意义,强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接近中国人民和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