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些学者已经通过研究得知印度夏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东亚夏季风这三种季风都对娘子关泉域的降雨和泉水流量有着非常强的影响作用.为了揭示三种季风在季风期,非季风期对降水和泉水流量的作用,选址山西省娘子关泉,利用小波相干方法对季风,非季风与降雨,泉水流量的相干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季风包括印度夏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东亚夏季风. 6月到9月为季风期,10月到5月为非季风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季风在非季风期对降雨和泉水流量都有影响,并且通过对比相干系数可以得知,三种季风对降雨的作用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2.
厦门、福州季风气侯的特点,与华北温带季风气候不同,也与华南热带季风气候不同,而且两地本身季风特点也有差异,表现在各时期季风的强弱、规模、进`退消长的程度不同,反映在气温、降水等天气变化上,同时也指出不同季风季的季风,有其冷暖不同的气团源地,进而分析了两地季风气候特点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4-7月南海季风的爆发、演变过程,并进行了3组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南海4月份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但对季风爆发后的强度有所影响,异常增温造成南海季风增强,异常降温则南海季风减弱。(2)南海季风爆发和强度的变化与南海本身的海温变化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5月份南海海温异常。5月份南海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季风增强,南海海温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时间推迟,季风减弱。(3)南海海温持续异常可以影响南海及中国大陆的高低空环流变化,海温持续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显地加强南海季风,并有利于南海季风向北推进,但当海温在6月份进一步持续增温时,则有利于季风维持在较南地区,阻碍季风向北发展;当海温持续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推迟爆发,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珍稀兽类的生态地理分布与保护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目前已知兽类117咱,其中重点保护的野生珍贵兽类有29种。这些珍贵兽类按生态地理分布:盆底丘陵地带有10种,其中北方型1种,东洋型7种,南中国型1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种;盆地东北缘中、低山地带有21种,其中北方型2种,东洋型12种,南中国型2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3种,季风型2种;盆地东南缘中、低山地带有23种,其中北方型2种,东洋型16种,南中国型2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种,季风型2种。全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3个,保护区总面积达7301.53km^2。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植被记录看东亚季风的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近发现的早中新世季风记录,对东亚季风系统何时形成又提出了疑问.现代季风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打乱了行星气候系统纬向分布的带状模式,因而地质记录中季风气候地理模式的出现,就应当意味着季风系统的建立.据此汇总了中国大陆125个地点所获得的古植物和岩性资料,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分带模式:早第三纪宽阔的干旱带由西向东横跨中国大陆,而晚第三纪至今的干旱带仅局限在中国西北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时气候系统的大改组,就是现代东亚季风建立的证据.其后,季风系统在晚第三纪又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括15~13Ma前、8Ma、3Ma前干旱气候的加剧和季风系统的加强.所获得的新资料并不支持亚洲季风系统起源于约8Ma前这一观点,而认为东亚大约是在晚渐新世向季风气候转变这一假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中央气象局的网站上关于台湾气候,是这样描述的:由于台湾位于东亚沿岸,大陆及海洋的气候形态都会影响到台湾的气候,冬季有來自西伯利亚的大陆冷高压,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则有来自太平洋的海洋性高气压,以西南季风为主.冬季,台湾东部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夏季,台湾受偏南风的影响,降水量很大,尤其是 5、6月份,受偏南季风的影响,在台湾形成了降水最为丰沛的梅雨季.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隆起最终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地形特点,我国现代季风环流的建立与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季风与第三纪末的古季风在成因与强度上有质的差异。伴随高原的隆起,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从上新世末的以行星风系为主的区域分异演变成现今的三大地理区。  相似文献   

8.
季风动力学     
亚洲南部季风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现象之一。季风可以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洪水与极端季风降雨已经被证明是最致命的自然灾害。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努力致力于改善季风带来的灾害,如提高季风预报能力,但季风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目前已知兽类117种,隶属于9目、31科、79属,其中,东洋界种88种,古北界种19种,季风型及广布种10种,地理分布上处于盆中平原丘陵省的物种仅54种,盆地东北缘大巴山省有85种,盆地东南缘山地省有79种,同时还探讨了重庆市兽类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类型。  相似文献   

10.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在北回归线上保存下来的南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通过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发现有高等植物1836种,野生哺乳动物有49种,鸟类超过65种,两栖爬行类有13种,淡水鱼类有11种,以及种类繁多的昆虫。分析了植物资源及群落的多样性,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的分布及现存状况。  相似文献   

11.
四川绵竹县鸟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绵竹县现有鸟类153种,隶属14目36科,其中繁殖鸟类136种(古北界44种,东洋界67种,广布种25种),非繁殖鸟类17种(冬候鸟9种,旅鸟8种),属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Ⅱ级16种,省级保护鸟类5种。我国特产鸟类14种,另外,对该县鸟类区系组成,特点以及不同生境中鸟类组成,种群数量和种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温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统计,浙江温州国家珍稀濒危植物34种,隶属22科30属,其中蕨类植物3种,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24种,1级保护植物3种,2级保护植物31种。分析了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北京麋鹿苑脊椎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麋鹿苑脊椎动物173种,隶属63科,29目.其中鱼类5目,9科,20种;两栖、爬行类3目,5科,8种;鸟类15目,4l科,133种;兽类6目,8科,12种.麋鹿苑脊椎动物的分布类型中,古北型41种,东洋型22种,东北型(东北地区及附近地区)22种,全北型15种,季风型9种,东北-华北型7种,华北型(主要分布于华北区)2种,东北型(东部为主)1种,中亚型(中亚温带干旱区)1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种,南中国型2种,不易归类的,其中不少分布较广泛的29种.麋鹿苑鱼类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其次还有东洋区印度平原鱼类,缺少北温带北部的北方平原鱼类.麋鹿苑脊椎动物的适应类型中,依赖湿地的41种,部分依赖湿地的有8种,不依赖湿地的有103种.麋鹿苑及其附近地区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的16种,北京市一级保护的14种,北京市二级保护的51种.  相似文献   

14.
用1979年FGGE—Ⅲb资料,对亚洲及其邻域的总能量、大气显热源和水汽汇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准40天振荡是亚洲夏季风区的主要特征振荡.振荡方差贡献的分布以及振荡源中心位置反映出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东亚大陆上空夏季风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受中纬度系统影响,华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则分别受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振荡从主要振荡源向外传播,东亚季风区振荡主要从东南向西北传播.总能量和水汽汇振荡的传播还表明,从南半球有明显的向北传播通道.这些通道与越赤道气流通道大致相对应.大气显热源的振荡则无此特征,但它对大气环流准定常状态的维持有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湾湾头和南海既是热源中心,亦为准双周振荡的源区.  相似文献   

15.
调查地区夏季鸟类有60种,隶属于12目27科,其中夏候鸟35种,留鸟25种。文中对各生境的鸟类种数和密度相比较,结合资源状况,提出某些保护鸟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调查统计表明,衢州共有野生珍稀濒危植物22种,隶属12科19属,其中国家1级保护植物3种,2级保护植物19种.衢州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过渡性强、成分特有及起源古老等特征.还探讨了它们与邻近地区珍稀植物区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河北省昌黎县城北外环路至碣石山脚下的鸟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记录野生鸟类14目37科99种。其中古北种72种,东洋种7种,广布种20种;留鸟22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11种,旅鸟45种;家燕(Hirundorustica)、喜鹊(Picapica)和麻雀(Passermontanus)为优势种;灰斑鸠(Strep.topdiadecaocto)、金腰燕(Hinmdodaurica)、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红嘴蓝鹊(Urocissaerythrorhyncha)、红嘴山鸦( Pyrrhocorax pyrrhocorax )、红尾鸫(Turdus naumanni)、黄眉柳莺(PhyUosco-pusinornatus)和小鸦(Emberizapusilla)为常见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鸟类19种。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省处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隶属14科23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1科16属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5种.阐述了这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并根据该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境破碎化对鼎湖山蝶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业迅猛发展,人为干扰不断加剧,需了解人为干扰造成的生境破碎化对蝶类的影响.该次调查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核心区和旅游区共记录蝴蝶9科、90属、144种.其中蛱蝶科种类最多(35种,24.31%),保护种19种,主要为凤蝶科(4种)、眼蝶科(4种)、蛱蝶科(4种);园林害虫11种,主要为弄蝶科(3种).调查结果显示,旅游区的特有蝶类种类少(1种),其寄主为金丝桃科植物,多样性最低;而保护区内特有蝶类的种类较多(34种),主要寄主为禾本科植物;寄主植物最丰富的是山蟠蛱蝶,主要寄生于豆科植物;核心区多样性最高,其中有收录于红色名录的燕凤蝶、么妹黄粉蝶、惊恐方环蝶等.结合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的生境、蝶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显示,人为干扰越强,生境破碎化程度越高,蝴蝶种类数量越少,与海拔高度则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1年至2003年笔对湖北省黄石地区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81种,隶属16目35科。其中古北界鸟类19种(23.46%),东洋界鸟类32种(39.51%),广布型鸟类24种(29.63%),区系组成呈现南北鸟类混杂分布。野生鸟类在本地区繁殖的有35种(古北种7种,东洋种18种,广布种10种),非繁殖鸟25种(冬候鸟11种,夏候鸟14种)。雀形目鸟占野生鸟类种总数60%。根据植被和鸟类的分布将栖息地划分为水域、灌丛、乔木、草地、街道居民区、高空6种类型。本地区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11种。并对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