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渗碳齿轮热处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后针对这些技术问题讨论了齿轮渗碳工艺的设计原则。作者认为常用齿轮渗碳是一个混合控制过程。为了强化渗碳过程,渗碳初期要增大相界面渗碳反应速度;中、后期应提高碳在奥氏体中扩散通量。文中还介绍了如何根据表面硬度和其它性能要求,确定渗碳后表面碳含量 C_S;根据 C_S 和渗层厚度,考虑到非平衡渗碳和钢的化学成分选择气氛的控制参数;讨论了变碳势渗碳工艺参数的确定原则及其对渗碳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中温渗碳、炉内预冷和热油—空气分级淬火及控制渗层厚度和显微组织等措施以减少齿轮热处理变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气体渗碳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系统地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碳在传质过程中表面含碳量,碳浓度分布及渗碳层深度等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指出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CrMnMo钢渗碳硬化层的组织结构,层内残余应力和硬度的分布以及渗碳硬化试棒的扭转性能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经综合分析总结出20CrMnMo钢的渗碳硬化层具有下列几个特点,即:(1)渗碳层中基本组织的主体是枣核马氏体,枣核马氏体基体由表及里一直可延伸到含碳量为0.5%的层深部位(即有效层深,HV550处)。(2)表面碳势为1.1%C的渗碳梗化层内,临近外表面部位的枣核马氏体中会出理显微裂纹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气氛渗碳相比,高温真空渗碳在提高渗碳效率、产品质量和节约能源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本文分析了12Cr2Ni4A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扩散系数及奥氏体饱和碳质量分数等关键参数的影响,结合真空低压脉冲渗碳工艺原理,对高温真空低压脉冲渗碳工艺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钢在930,950,980℃渗碳温度下,渗碳层的硬度梯度曲线和碳质量分数梯度曲线的实测值与预期值吻合较好.此外,随着渗碳温度的升高,碳的扩散系数和奥氏体饱和碳质量分数增加,高温真空渗碳可显著提高渗碳速率,温度每提高10℃约使渗碳效率提高14%~17%.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20CrMnTi渗碳渗碳层厚度与渗碳温度和保温时间之间的关系。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定值进行了对比,两者比较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为4.1%。研究表明,在工艺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用该计算公式预测渗碳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6.
对20、20CrMoV钢的固体渗碳进行了较全面的实验及研究,包括钢的预备热处理、渗碳工艺、金相组织、最终热处理等;分析了渗碳层、硬度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摸索出固体渗碳的基本规律和工艺技术;实验证明:固体渗碳工艺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专门设备;渗碳件在性能上完全能够达到常规渗碳的要求,但固体渗碳的渗碳层偏薄,时间较长,只能适应单件、小批量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前零件表面的清洁程度对渗碳零件的渗碳层质量影响很大,传统的清洗工艺难以有效清除表面附着的油脂和清洗剂;采用热前预氧化处理,对彻底清除零件表面残留附着物十分有效。优化的预氧化工艺不仅可以有效去除零件表面的残留物,还可以提高零件渗碳层的均匀性,从而极大的提高零件的渗碳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形状钢件表面渗碳扩散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渗碳过程扩散方程,结合必要的边界条件及初值条件,对不同形体的钢制零件在不同渗碳工艺参数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碳的浓度分布曲线;比较各种工艺参数对碳浓度分布的影响,其中渗碳温度对碳浓度分布影响较大,不同外形钢件在相同渗碳工艺下碳浓度分布曲线有一定差别。由碳浓度分布曲线调整渗碳工艺参数,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渗碳工艺,为工艺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20CrMnTi渗碳钢渗碳层厚度与渗碳温度和保温时间之间的关系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定值进行了对比,两者比较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为4.1%.研究表明,在工艺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用该计算公式预测渗碳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0.
从冲击接触疲劳角度论钢的渗碳及热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渗碳钢的表层状态与多冲接触疲劳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指出:渗碳件的最佳多冲接触疲劳抗力所对应的渗层深度,淬火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回火后表面硬度等是随着材料成分,另件尺寸和冲击能量大小而改变的; 渗层的碳浓度应从马氏体的含碳量,碳化物大小,数量,渗碳层淬透性及淬硬性诸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文中还指出:带有冲击性质的接触应力作用下的渗碳件,应该采用多冲接触疲劳试验方法来评定材料和热处理工艺。表面滚压强化是进一步提高渗碳件多冲接触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薄板零件的浅层渗碳工艺为冲压成形零件提供了可靠的表面强化手段 ,具有独特的优点 ,工件经渗碳后其表面强度和耐磨性大大提高 ,同时由于心部和表面层含碳量不同 ,硬化后的表面获得有利的残余压应力 ,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渗碳零件的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 介绍一种浅层渗碳的优化工艺 ,即采用低温、低碳势、渗碳后直接淬火的工艺 与传统的渗碳工艺相比 ,该工艺具有节能、省时 ,并且渗碳零件质量均匀、综合性能高的优点 ,充分发挥了低碳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渗碳工艺,研究表明:利用高温强渗,较高温次平衡碳势扩散、预冷淬火的渗碳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渗碳速度,改善渗层组织,消除渗碳磨削裂纹。不同阶段的渗剂中,配以不同比例的水,可消除工件表面碳黑,有利于控制炉气碳势,实现反扩散,获得良好的渗层碳浓度梯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不同的得到大量残余奥氏体(Ar)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对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渗碳热处理过程中,高的碳势所导致的次表层强度的提高和有效渗层的增加,是接触疲劳强高提高的原因之一.采用强力喷丸可以有效地弥补高Ar量所造成的表面层强度和残余压应力下降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最佳渗碳工艺方法 ,是在整个渗碳过程中对碳势进行台阶式控制。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多段渗碳过程。本文建立了多段法渗碳的数学模型 ,并讨论其物理意义。运用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可迭加性质所求得的碳浓度分布函数能够描述多段法渗碳过程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15.
研制渗碳工艺CAD软件,采用模块结构,菜单式操作,可对不同钢种材质进行不同渗碳工艺的参数设计和模拟各种钢材的渗碳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渗氮+物理沉积TiN涂层的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对42CrMo钢进行表面强化处理。通过对复合表面处理后的42CrMo钢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4,2CrMo钢表层组织和性能分别受渗氮及PVD工艺和渗碳层与涂层界面之间的结合力影响。此外,表层组织硬度呈现明显的梯度结构,外表层TiN涂层硬度最高可达2 200 HV0.1以上,此层深度在1~3μm,而中间渗氮层硬度达756.1HV0.1,深度在10 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