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结合平定县气候条件,立地条件,乡土树种分布状况,阐述了针叶树与阔叶乔木混交、针叶树与阔叶灌木树种混交的树种选择和混交模式,并提出了石质山区营造混交林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人工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的营造及混交方式和树种配制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对指导长白山区更新造林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造林绿化工作实践和本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际,阐述了生态建设中防护林树种优化及营造技术,提出了防护林树种优化营造技术标准和农防林接班林带营造技术标准,对当前开展的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晓惠  宋效严 《科技信息》2011,(17):I0387-I0388
对安徽省林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区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安徽省防护林营造的基本模式、树种选择方案和营造林技术措施,对安徽省防护林营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闽楠、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种明 《武夷科学》2006,22(1):112-116
本研究通过楠杉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设置的三个不同混交比例处理中,以楠2×杉1株间混交闽楠的树高、地径生长最好,与楠1×杉1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营造楠杉混交林提供可借鉴的科学理论依据,而且楠杉混交林分具有互利双赢的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相同密度不同混交比例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与纯林的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比例11>23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湿地松纯林》14混交林.随混交比例增大.生长效果变差.混交比例为11的混交林,其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1.47m3/hm2和197.64t/hm2.是混交比例14混交林的3.47倍和2.80倍.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比例控制在11为佳.  相似文献   

7.
混交林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如果是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叫纯林。合理地进行树种混交,可使人工林形成多层次、冠层厚的结构,对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增强防护效能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常用的造林方法,并对混交林的造林技术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纯林与混交林叶片热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东南沿海防护林4种主要树种纯林及混交林共8个林分类型成熟和衰老叶片的热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纯林中,厚荚相思叶片中热值最高,湿地松次之,都高于木麻黄和桉树:木麻黄纯林、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中木麻黄小枝热值差别不显著,都高于与桉树混交的木麻黄小枝;厚荚相思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及衰老叶热值都高于湿地松和桉树:在所有的林分类型中,衰老叶中的热值都高于成熟叶或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杉木、檫树不同混交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大庆 《武夷科学》2007,23(1):94-97
营造杉、檫混交林的关键技术是两树种的株数配置和株行距设置,试验结果表明:以杉木为主的混交林,若采用星状混交,每亩檫树20株以下为好,若采用行间混交,每亩檫树30株左右为宜,可一行檫二行杉(横行状),或一行檫三行杉(竖行状)为宜;杉、檫混交林株行距设置,应以有利于促进全林生长,平衡增产为原则,若是行间混交,行距2.3—2.5m为宜,株距:杉木1.5—1.7m,最多不超过2m,檫树2.7m左右,最多不超过3m,不管何种混交方式,杉木相距檫树的株行距都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0.
项仕法 《科技信息》2011,(21):I0387-I0388
根据几个常见落叶阔叶乔木树种的造林成效调查,造林成功的关键是树种林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组成和谐的生境,加上人为较合理的管护。结合近期营造林主要工作是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森林植被的恢复。针对迹地的立地条件,根据经营目的,模拟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次生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自然分布,遵循树种林学特性与立地条件和谐统一原则,拟多树种混交造林组合。采用配苗法混交栽植,避免机械混交的不足,构建物种多样、结构复杂、抗灾能力强、生态风险少的森林。  相似文献   

11.
当前混交造林日益为林业生产、科研及教学部门所重视。我省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在建设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进行多种形式的混交造林。所谓混交林就是由二种以上的树种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营造速生高效多功能防护林技术、方法的探讨,详尽的叙述了营造多功能防护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及林带稀植混交间作的优点,从而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多年林业工作实践和本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际,阐述了生态建设中农田防护林树种优化及营造技术,给出了农田防护林更新林带设置、造林树种选择、更新林带结构、整地时间及标准、造林时间及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技术要点,对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是我国林业资源重要的产出地和蓄积地,由于天然林业资源日益减少,特别在"天保工程"推出后,东北地区林业资源的产出数量正在逐步减少。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结构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依然比较大,因此,需要林业工作者寻求出新的措施和办法稳定和扩大林业资源的提供。人工混交林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是利用树种的习性,结合造林地特点,用人工干预的方法促进林木快速成材,提高林业资源产出,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混交林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养分,加快林业资源的成长速度,为林业提供更加广泛经营方式,改善造林地土壤条件,创建有利于林业发展的生态,综合性地促进林业的整体发展。东北地区做好混交林造林工作应该立足于东北地区的实际,在明确混交林定义的前提下,掌握适合本地混交林混交的各种方式,熟练应用各种混交林混交的类型,充分发挥混交林对生态、环保和经济建设的功用和价值,找到东北地区营造混交林的策略,为整体提高混交林的营造技术起到提领和统帅的作用和参考作用,在管理上和技术上整体提升林业工作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防护林带及防护林带微灌系统的规划特点,提出了微灌技术在农田防护林工程中应用的优点和缺点。  相似文献   

16.
王晓 《榆林科技》2004,(3):49-51
该文通过对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生态环境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在规划上必须树立长远观念、系统观念及资源观念;走封山(沙)绿化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道路;在林种配置上应以防护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和风景林;在树种选择上应避免单一树种造林,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冯志  赵淑静 《科技资讯》2008,(33):97-97
文章根据黑龙江省宾县的立地条件特征,本着适地适树,科学配置的原则,指出了采用针阔混交、乔灌混交方式营造混交林的栽植模式,并对这个的技术要点和配套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阐明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是精准评估人工林碳源/汇性质和提升人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6年生的桉树纯林(EP)、桉树×红锥混交林(MEC)、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EP)为对象,探讨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P、MEC、MEP的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是135.78,154.75,155.24t/hm~2和197.89,225.45,227.37t/hm~2。方差分析表明,珍贵乡土树种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显著提高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比纯林提高13.97%—14.33%,而碳储量比纯林提高13.93%—14.89%。说明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属于促进(Facilitation)或竞争减弱(Competitive reduction)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提高,因而促进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提高。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可以实现桉树木材生产与其他生态服务的平衡,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紫椴、黄波罗混交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世纪50~90年代在吉林省中东部生态区营造的紫椴、黄波罗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椴与落叶松(红松、班克松),黄波罗与落叶松(红松、山槐)混交较好.混交方式以4~6行窄带或块状(0.1~0.2 hm2)混交为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固碳的影响,对增加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优化林分结构、提升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楠混交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杉木和楠木混交时楠木比例不宜过大,杉木和楠木以3:1的混交比例最适宜,是混交林中固碳效果最优的。在增加土壤有机碳方面,楠木纯林杉楠混交林杉木纯林,这是因为楠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较杉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