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长宏 《科技信息》2011,(16):I0157-I0158
本文简要介绍了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徐玉洁 《科技信息》2009,(26):146-146,148
在文学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他大胆突破传统对翻译的限制,译著等身,对中国韵文的翻译尤其引人注目。同时他所提出的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也对后人进行文学翻译起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本文旨在对许渊冲其人其思想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简论许渊冲的中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中诗英译赏析,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6.
小议许渊冲翻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译论界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李艳 《科技信息》2010,(24):I0153-I0154
中国古代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一直是翻译中的瓶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代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成为诗歌翻译普遍遵循的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春晓"的两种不同英译版本,来进一步阐释"三美"标准。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杰出代表,他所翻译的中国古诗甚至被看作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望庐山瀑布》英译文的分析论证了许先生"三美"原则是诗歌翻译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竞赛论"是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部分,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译者主体性。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仅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还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不同类型的竞赛是为了能更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被称为译坛奇才、狂才。本文介绍了许渊冲及其诗歌翻译理论、技巧,并细致赏析了其译文。从中体味其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的统一。其译文也证实了他的诗歌翻译理论:翻译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2.
侯震坤 《科技信息》2008,(1):228-228
许渊冲教授的"三化"理论一直对广大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行地名翻译的时候,这一理论同样有着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以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为例,分析了该理论的具体应用策略,并对其提出了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夸张时间指示语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文化特色;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许渊冲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技巧来翻译这些夸张时间指示语。达到了传播传统中国文化的目的。这是归化翻译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5.
日文歌词汉译对中日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但其实践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介绍日文歌词特点出发,引入译诗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再以诗体翻译日文歌《星之所在》并与官方半散体翻译对比鉴赏,探讨该理论对日文歌词汉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李清照的词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对其词的翻译为例证,提出以模仿、移情、象征和拟人等美学翻译方法来再现李清照词中意境之美感。这些方法的提出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在汉英翻译中完美地再现中国古诗词意境之美感,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中国绚丽灿烂的诗词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形式、押韵以及风格等方面,就笔者目前所获的唐诗《登鹳雀楼》的五种翻译进行评析,其中包括国内著名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译本。通过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不同。这也可以说明,不同的功能(或目的)决定了不同译本的存在,翻译活动受其目的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和"三之"出发,选取了《三国演义》第八回描写貂蝉样貌和心理的诗歌,对该诗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诗并非不可译,明确了"三美"、"三化"和"三之"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即能够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上传情,兼顾诗词音韵与形式,实现译语读者的良好阅读感受,使实现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翻译文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