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鄱阳湖退田还湖区资源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西鄱阳湖退田还湖区不同海拔高程、不同洪水发生频率的季节性洪水淹没特点,对鄱阳湖退田还湖区进行了不同洪水频率的分带;分析了鄱阳湖退田还湖区不同洪水频带的自然资源特征(水文、植被、土壤和湿地资源等),研究了鄱阳湖不同洪水淹没频带资源再利用的避洪减灾生产方案,以期为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湖区避洪农业、立体农业等提供战略性决策参考,将有效地推动鄱阳湖退田还湖区资泺再利用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2.
胡莉  左艳萍  李黎  肖飞 《科技信息》2010,(20):I0349-I0352
本文从农业气候的角度出发,利用重庆长寿区1959~2008年50年的气象资料以及沙田柚各发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得出了长寿沙田柚主要发育期的相关气象要素、总降水量、总日照时数.通过资料分析得出长寿沙田柚在低产差质年的气象条件是:在生长发育前期,温度偏假、日照不足或阴雨天气偏多;在果实发育期遇多降水、多阴雨天气或遇高温伏旱.并利用温度作为农业气候区划的主要因子将长寿区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四区.利用湖区、库区、河流沿岸等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建立长寿沙田柚种植基地.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长寿区种植沙田柚及重庆其他沿长江地区发展种植长寿沙田柚提供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鄱阳湖地区,21个观测点,20年(1961—1980年)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光、热、水、风分布特征与规律,并探讨了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分析指出,鄱阳湖地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总积温高,降水充沛,无霜期长有利粮、棉、油、水产发展。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常有洪涝、干旱、低温、大风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区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春瑞  涂田华 《江西科学》2003,21(3):189-192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农田以水田为主。本文分析了湖区水田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指出了湖区水田种植结构调整的5个方向:①发展冬季农业;②发展避灾减灾农业;③发展生态农业;④发展绿色农业;⑤实施“退耕还渔”、“退田还湖”战略。同时,根据湖区实际提出了5项措施: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②创新种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推广高效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④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⑤加大湖区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的开发整治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连同其滨湖区称为鄱阳湖区.湖区连同其背景范围,包括南昌、九江、鹰潭三市,上饶地区,甚至景德镇市的环湖地区称为鄱阳湖地区.区与地区在范围大小上有差别,但却密切相互联系,地区包括环湖平原和部分低山丘陵.  相似文献   

6.
尤鑫 《江西科学》2012,30(6):848-852
琵琶湖是一个世界性成功湖区流域开发实践案例。在对日本琵琶湖开发与保护发展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从其湖区开发和保护、治理和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总结分析,通过琵琶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比较研究,得出了琵琶湖湖区流域开发和保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启示,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为我国首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样板区域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2011年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成果为数据源,在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 Engine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以鄱阳湖湖区重点圩堤、穿堤建筑物、水系、湖区自然保护区等要素查询与分析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为我省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亦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应用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国内外富营养化研究成果,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对参数法营养级别评价、营养物质负荷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参数法能够简便地评价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级别;营养物质负荷模型适用于对氮、磷营养元素负荷的统计计算;预测模型则使鄱阳湖湖区水环境富营养化状态得到了定量评价.将参数法与模型进行综合应用,对于鄱阳湖富营养化的长期研究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农业污染源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污染源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了解农业污染源现状是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前提.该文考虑了降雨和地形特征对污染物迁移的损失,并给出了降雨与地形特征对流域农业源污染损失系数的确定方法,研究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将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应用于鄱阳湖流域的4个小区域内,并分别计算4个小流域的降雨和地形特征影响因子,对各种污染物输出系数进行率定和验证,使改进后的输出系数模型更符合农业源污染物运动机理,通过计算发现,部分模拟精度有所提高,并得到了一组适合鄱阳湖流域农业源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系数,将其应用到整个鄱阳湖流域的农业源污染物的快速估算,为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3期秋季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对鄱阳湖区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对反演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自然因素方面和人为因素综合分析18 a鄱阳湖区的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地表温度等级图显示湖区范围内地表温度较良好;2007年鄱阳湖区地表温度出现异常,极高温区出现在鄱阳湖西北岸,鄱阳湖周围均出现次高温区,城镇地区主要以次高温区为主;2018年的地表温度等级以次高温区为主。2)从2000-2018年,鄱阳湖核心区主要以次高温区和中温区为主,极高温区和高温区随着城镇地区的分布特征而变化,极低温区出现山部地区,中温区较大幅度减少,次高温区分布范围明显增多。热岛现象以鄱阳湖为中心呈放射性扩散。这也说明在三峡大坝蓄水后,对鄱阳湖区的地表温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地表植被覆盖度越好温度越低。海拔与地表温度从整体来看也呈负相关关系,海拔越高地表温度越低。但次高温区、高温区和极高温区的海拔较中温区偏高,但差距不大。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对鄱阳湖区生态保护规划及粮食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湿地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鄱阳湖湿地自然环境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鄱阳湖湿地划分为生态渔业捕捞区、珍稀鱼类保护和水源保护区、越冬候鸟保护和血吸虫病防控区、生态水产养殖和重要鱼类繁育区、生态旅游和宣教区5个生态功能区,提出了鄱阳湖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议,为加强鄱阳湖湿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根据气象站的实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借助ARCGIS软件形成福建全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水热资源各要素空间分布情况,生成热量区的分级、蒸发力、水热生长期分布图,可为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等提供更为合理的水热资源空间分布数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格网的重庆市柑橘种植气候区划 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和柑橘生产气候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回归法,在建立柑橘生产气象因子地理分布模式和柑橘种植气候区划因子分区模式的基础上,利用Arcinfo软件制作柑橘种植气候区划,为有效开发和利用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找到适宜生长和不适宜生长柑橘的地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丁红秀  徐亮 《江西科学》2004,22(3):208-211
鄱阳湖候鸟举世闻名,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旅游,除鸟类以外,湖区内还栖息繁衍着为数众多的各类水生和陆生动物,它们正受到大生态环境改变及当地人民群众生产活动的巨大威胁。笔者较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地区动物多样性的特征及湖区动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探讨了湖区动物多样性保护深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熊小英 《江西科学》2003,21(3):244-248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鄱阳湖区的水灾治理,几十年来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实施控制工程是减免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地区水灾的治本之策。本文在调查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两种控湖水位运行方案时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6~18m运行方案”对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14~16m波动运行方案”时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有利于改善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发挥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更有利于鄱阳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晓鸿  肖锡红 《江西科学》2003,21(3):222-225
鄱阳湖区有十分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温地之一。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对振兴湖区经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鄱阳湖湿地资源特点,以生态经济战略为指导思想,着重探讨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资源的发展思路和措施等,提出了鄱阳湖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侯学煜 《大自然》1989,(1):19-20
鄱阳湖是我国交接"黄金水道"的长江中下游第一大淡水湖,位于世界上得天独厚的典型亚热带北端.湖区内水域、草滩、沙洲、农田、丘陵、山地等自然条件和资源非常复杂.过去在"左"倾思想驱使下,盲目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酷渔滥捕,用地不养地;近年来又有工业污染、血吸虫病蔓延,造成湖区生态平衡失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未能充分发挥.为纠正过去的错误,发展国民经济,对鄱阳湖的合理利用,提出个人的下列意见:  相似文献   

18.
珠湖是鄱阳湖唯一具有重要饮用水水源供水功能的大型子湖和国家水质良好湖泊,但长期以来对其沉积物中累积性污染缺乏了解.为研究珠湖沉积物污染物积累情况和主要污染物的来源,采集内珠湖、外珠湖7个不同湖区的深层柱状沉积物,研究其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总有机碳(TOC))和重金属(Cr、As、Cu、Zn、Cd和Pb)的水平与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TOC和TN含量从底层到表层总体呈增加趋势,而TP和NH4+-N与沉积深度的相关性不显著,TOC和TN的最高含量出现在闸口区(DS1),TP和NH4+-N的最高含量则出现在外珠湖白沙洲湖区(DS2).沉积物中营养盐与6种重金属整体呈现外珠湖高,通道区域次之,内珠湖最低的规律,而在部分湖区表层沉积物Cd、Cr和Pb含量较深层区呈增加的趋势,表明部分湖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呈现积累风险.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珠湖6种重金属受到外源输入影响明显,内珠湖沉积物中Cu和Cr可能来源于农业种植活动,外珠湖沉积物中Pb、As、Zn和Cu中可能来源于水产养殖活动.珠湖沉积物6种重金属污染水平为外珠湖白沙洲湖区>闸口区>外珠湖大塘村湖区>通道区>外珠湖双港湖区>内珠湖腰里湖区>内珠湖团林湖区.在外珠湖白沙洲湖区Cr、Pb累积效应明显,珠湖沉积物中重金属Cr、Pb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实行分区污染控制与管理是开展鄱阳湖滨湖区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基于鄱阳湖滨湖区主要污染物来源分析和污染控制区划原则,对鄱阳湖滨湖区的污染控制区划进行了探讨,在各类型污染源分区叠加基础上,确定滨湖区污染控制区划,并根据各分区污染负荷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分区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鄱阳湖滨湖区主要污染物氮、磷、CODCr和氨氮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染。依据各类型污染源影响,可将鄱阳湖滨湖区划分为工业与生活污染控制区、农业养殖污染控制区和农业种植面源综合整治区。并将各区进一步细分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针对各区污染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以期为鄱阳湖滨湖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