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成忠  李静 《科技信息》2009,(36):I0003-I0003
名词转化成动词这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适于转化成动词的名词的类别属性、名生动词的语义变化、语体色彩及修辞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名词动词化现象在英语中越来越普遍,其对汉语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名动转化既能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又能提高表达效果,从而达到生动、形象、言筒意赅的修辞目的。名动转化能产生生动修辞效果的关键在于其语义增值杌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讨论了名转动这一语言现象的深层机理:名词转用作动词在词汇语法层次上的形式转变,必然有语义层次为其提供功能基础,即环境或参与者成分进入过程;而其动因就是及物系统内部各功能之间的隐喻,以及这种隐喻在词汇语法层上的体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名词转用为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海燕 《科技信息》2010,(36):168-168,170
隐喻不仅是写作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来培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隐喻在英语材料中词汇和语篇中的体现和功能,探讨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隐喻思维的重要性,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词类激活(词性提取)直接关系到对语言的理解,词类激活问题本质上是句法问题。该研究采用重复启动方法考察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词类激活问题和词类(形容词和副词)的启动效应(PE)问题,以期加深对词汇信息提取过程的认识。研究认为,词类具有启动效应,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词类激活与启动词类型、启动时间(SOA)密切相关。名动兼类词的词汇信息,尤其是词性信息的提取受到前置词的词类及阅读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7.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词义产生和扩展的重要方式。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记教学,应优先重点学习基本范畴词汇,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汇教学,并在词汇教学中介绍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等,以帮助学生准确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求说明汉语动名兼类词和动词名用的区别,并根据双音节复合动词与数量词组(几)“个”的组合能力来划分两者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李旭新 《科技信息》2012,(5):333-333
转类词(词类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转类词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个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而名动转类词作为转类词中频率最高的互转词类对其研究更是多角度化。许多学者多从语义,语用角度对转类词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从概念转喻理论角度出发对名动转类词进行分析,并阐述名动转类词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进而阐述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肖婷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2):71-72,125
本文以HSK初中等大纲中动名双音兼类词为考察材料,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运用定量统计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动词在转化为名词的不同意义类型、类型分化的原因及不同的语法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考察,总结出动名兼类的5种意义转化方式。并对HSK大纲中动名双音兼类词的此类标注方式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歌词的深层隐喻意义已经超出了字面含义,以一种思维认知的形式存在。以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阐述歌曲教学中把握歌词映射的重要性,将歌词隐喻认知作为分析声乐作品隐喻思维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隐喻思维,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歌曲和个性演唱。  相似文献   

12.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以隐喻认知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句段、篇章隐喻翻译的教学讲评、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测试评估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翻译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对"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与途径、价值及意义、实践探索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希冀能对翻译教学有所裨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系统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系统隐喻的概念和功能 ,指出隐喻是连接问题情境和方法论的桥梁。分析了GarethMor gan给出的八个系统隐喻的学科基础 ,认为隐喻所反映的是组织系统某一方面的特征 ,一个组织可以使用多个隐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隐喻思维 ,隐喻需要创新 ,使用隐喻要注意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中2488条比喻义的释义特点及所反映的词义性质.概括出了六种释义类型,反映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比喻义固定比喻义与语境比喻义.固定比喻义是指已经凝固为稳定词义成分的比喻义,已成为词典释义中的一部分.语境比喻义是指靠具体上下文来显示的比喻义,以例句的形式来体现.<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义的处理方法在词汇学与词典学有着独到的贡献再现了词义形成、稳定的过程;扩大了规范语文词典反映语言事实的范围,加强了语文词典的"引导"功能;丰富了词典的编纂技巧,完善了语文词典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夏虹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5-119
英语冠词产生于中国象思维和西方概念思维方式的交会点,高级英语使用者也难确保冠词使用十分安全。冠词有定意义与无定意义根源在于对"隐喻名词"的一次断言。冠词与所修饰的隐喻性的名词有复杂的逻辑断言关系。在逻辑断言言语行为中冠词的特殊功能语义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学生传统思维与西方冠词思维习惯真正接轨,在于理顺思维重围与语意纠结、明确指称分歧与知识周延,进行冠词与名词地道搭配的英语思维,避免随意省略冠词。  相似文献   

16.
隐喻语义是俚语的本质特征。美国俚语的表现形式常常以词汇手法或是修辞手法的形式出现。隐喻语义的理解主要依赖于相似性、联想性和语境。俚语的使用更像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而俚语的隐喻特征在某种层面上折射出的更是一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借助关联理论,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中的隐喻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分析发现隐喻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解释心理表征;2.传递程序信息;3.制约话语理解;4.引导明示交际;5.弱化隐喻效果。隐喻标记语的使用,为听话人提供了寻找话语最佳关联的路标,是明示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英汉植物词汇隐喻的认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对比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异同和分析英汉民族认知思维上的差异,有助于克服英汉语之间的交流障碍,并可促进英汉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