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沿潮沟级别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大型底栖动物总体资源量及空间差异,在周年调查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法对九段沙盐沼潮间带潮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四级潮沟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整体的生物量(13.35g·m-2·a-1)和次级生产力(12.48g·m-2·a-1)显著高于其他级别潮沟.次级生产力在潮沟级别间的差异因类群而不同:双壳类次级生产力在四级潮沟(10.29g·m-2·a-1)中最高;多毛类却相反,在四级潮沟中其次级生产力(0.64g·m-2·a-1)最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截面面积显著正相关(F=14.94,P=0.008).结合各级别潮沟的面积,估算出九段沙岛屿整个盐沼潮间带潮沟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量为1.74×107 g·a-1.  相似文献   

2.
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26种,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腔肠动物与环节动物各1种.潮问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79.22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93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176~2.115、0.833~1.897和0.565~0.801,平均值分别为1.490±0.429、1.223±0.465和0.654±0.104.岱山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中度的污染或者干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芝罘岛附近污水排放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近岸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和海洋环境生态监测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9月在芝罘岛附近海域设置10个站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6.0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MDS标序及ABC曲线分析。【结果】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多毛类3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3种,其他类群生物1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为8.30g/m2,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618.67ind./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173±0.102,5.469±0.417和0.965±0.007。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12个主成分环境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6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站位可分为3组,且不同群落组间差异显著。离排污口最近的Z2站位以丝异蚓虫为主的多毛类占绝对优势,且优势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结论】水深、溶解氧与总氮含量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大。ABC曲线显示该海域部分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扰动。结合历史材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物种组成单一,多毛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对浙江省玉环县漩门湾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进行了调查,以研究潮间带湿地受互花米草入侵、污染等外界干扰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机制.本次调查共获得40种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其中软体动物18种、节肢动物13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3种、星虫动物和线虫动物各1种.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2.6 m-2,39.23 g/m2和1 052.8 m-2,19.19g/m2.在同一离岸距离条件下,互花米草滩涂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高于自然滩涂生境.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自然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严重的干扰;2)入侵近20年的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区域中自然滩涂生境;3)互花米草有净化海水环境的功能;4)工业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影响沿岸环境,最终也影响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H')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5—2020年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调查资料,对比分析6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多毛类50种,软体动物20种,甲壳动物36种,脊索动物5种和其他类群4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2.2%,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2.11 g·m-2,平均丰度376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31.47 g·m-2),丰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224个·m-2).从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来看,2016—2018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乳山近岸海域存在轻度污染,其他年份为清洁海域.在6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20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较大,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7种,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乳山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向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比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7.
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斌源  邓朝亮  罗砚 《广西科学》2004,11(2):143-147
为了了解钦州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于2001年春夏两季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无名岛和旧营盘,及距离稍远的鸡墩头和鹿耳环的潮间带滩涂,对大型底栖动物状况进行调查。共设置4条断面,每个断面设2~3个站位,用样方方法定量采集动物样品。应用种类相似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及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滩涂潮间带上发现有大型底栖动物70种,包括软体动物贝类38种,甲壳类18种,多毛类5种,鱼类4种,及其他类群的动物5种。生境的相似导致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最大。在种群水平上,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为丰度和生物量上的主要优势种。在类群水平上,贝类为主要的优势类群。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发现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受到扰动,显然是由于环境经常变动导致的。同时,从4个断面的潮间带动物物种数及3个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依据2015年春(5月)、秋(10月)两季浙江舟山金塘岛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资料,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分布,并对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本经鉴定共有8大类27种,其中春季有7大类21种,秋季有5大类10种。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6.27 ind/m~2和14.40 ind/m~2。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113 g/m~2和0.171 g/m~2。春季,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386和2.596。调查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不倒翁虫、西格织纹螺、豆形胡桃蛤,优势度Y值分别为0.083、0.045、0.020;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不倒翁虫、树蛰虫和豆形胡桃蛤,优势度分别为0.145、0.071和0.023。运用CANOCO 3.0软件进行运算分析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表明金塘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在春季主要受到叶绿素a、温度、盐度和金属汞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秋季受盐度、深度和金属汞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次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坛海峡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调查设置13个测站.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1998),于2005年10月、2006年5月进行两个航次采样,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泥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222种,其中多毛类121种,软体动物44种,甲壳动物33种,棘皮动物14种,鱼类1种,其他类群动物9种,包括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 237.5 ind/m2,年平均生物量(fm)为58.87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3.160,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3.479,Piellou均匀度指数0.711,群落特征表明海坛海峡潮下带底栖动物生态环境仍属正常状况.年平均去灰干质量10.60 g(AFDM)/m2,依据Brey(1990)的经验公式,次级生产力10.58 g(AFDM)/(m2·a),年平均P/B值为1.80.表明海坛海峡潮下带的优势种为个体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高,栖息密度大的种类,它们对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于2016年8月、11月和2017年5月、8月、11月进行拖网调查。对拖网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并称重和计数,以获取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生物量和丰度等指标数据。使用优势度计算方法和PRIMER 6.0统计软件对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9种,其中甲壳动物37种,鱼类35种,软体动物34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海葵Actiniaria sp.)1种。在该区域发现优势种19种,其中甲壳动物11种,软体动物4种,鱼类4种。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48ind./m~2、1.44g/m~2,均是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44±0.33、0.88±0.03、3.64±0.08。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在40%相似性水平上,每次调查结果可以分为3—5组,各组之间差异显著。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小个体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低经济价值的鱼类为主,底栖物种有小型化趋势。黄河口近海底栖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总体受污染扰动情况明显。  相似文献   

11.
台州大陈岛岩礁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6年5月30~31日在大潮水期间对大陈岛马道头和猪腰屿两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动、植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甲壳类8种,大型藻类7种,腔肠动物2种。大陈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446.80 g/m2,平均栖息密度达340.50 ind/m2;与1993年资料相比,生物量及栖息密度显著降低。马道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指数(1.64)、种丰富度指数(2.55)和均匀度指数(0.68)均大于猪腰屿断面(分别为1.06、1.98、0.48),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与前三者正好相反,猪腰屿断面(0.55)大于马道头断面(0.31)。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潮间带贝类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椒江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0种,夏季种类最多,为48种;加州中蚓虫在三季均为第一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为187.11ind/m2;秋季生物量最高,为69.82g/m2;不同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存在显著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差异不显著;底层水温、溶解氧与悬浮物是影响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系统聚类和MDS排序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环境空间异质性,可以划分为5个群落.  相似文献   

13.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5月,分别在喜旱莲子草枯萎期、萌发期和繁盛期调查了七渔河阜阳段喜旱莲子草群落覆盖区和未覆盖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此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2种,主要是一些耐污染的种类,包括环节动物、腹足类、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在喜旱莲子草覆盖区和未覆盖区,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312 ind·m-2和280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6 g·m-2和0.6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92和1.47之间。由于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生活习性不同,喜旱莲子草群落对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的影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29种、节肢动物甲壳类29种、软体动物18种,这3个门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92.68%;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665.83 ind./m2,平均生物量358.6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两个航次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的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其次为小型贝类及多毛类,优势物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及多变量AMBI (M-AMBI) 分析显示,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连西中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生态学特征,共布设了4个采样断面,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经济海藻44种,隶属于4门21属,其中绿藻门12种,褐藻门9种,蓝藻门1种,红藻门22种.经济藻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藻类种类数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各季节红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褐藻门和绿藻门,蓝藻门最少.优势度分析表明,角叉菜为主要优势物种,随着季节变化,优势种组成有所不同.各采样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体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表现为各断面的经济海藻种类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差异性;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低潮带分布的经济藻类种类最多,以红藻为主;其次为中潮带,以褐藻为主;高潮带分布的藻类最少,以绿藻为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秋、冬季,且各采样断面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调查浅水湖泊底栖藻类群落的初级生产力,用黑白瓶法对东湖沿岸带人工基质上底栖藻类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春、秋季总初级生产力分别为碳生成量0.50和0.40 g/(m2·d),春季净初级生产力比秋季高;东湖底栖生物群落的P/R>1,属自养型群落.估算结果显示: 东湖底栖藻类群落初级生产总量小于浮游藻类的1 ‰ (0.058 %~0.07 5%).  相似文献   

17.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分析北运河水系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北京地区相同的17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方法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9、20和21种,密度平均值为1.79×103、1.14×103和0.63×103 ind·m-2;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1、1.30和1.8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6、0.32和0.55.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3个季节中滤食者和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氨氮和pH;夏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氨氮;秋季影响北运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结论北运河水系水体受到了一定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的资源现状,科学评价该海域底栖环境生态健康状况,于2021年春、夏两季在昌黎邻近海域设置24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要素的调查监测,并使用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多变量AZTI海洋生物指数(M-AMBI)对昌黎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2021年夏季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平均生物密度为5 ind./m2,处于近年调查的最低水平。春、夏两季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均以Ⅲ龄鱼为主,种群年龄结构出现异常现象。春、夏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物种更替率较高。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为138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0.9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AMBI、M-AMBI指数等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0.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55科8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两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5%,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 420.92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H)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657~4.226,平均为2.848;均匀度(J′)为0.390~0.721,平均为0.612;种类丰度(D)为2.062~4.234,平均为2.9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